<h3> 龙舟竞渡,又叫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温州俗称划斗龙、斗龙船、斗龙。<br> 龙舟,是历史传统、民间艺术、运动竞技、团队协作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融洽。竞渡,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竞技和信仰于一体的具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温州划斗龙,是中国龙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12年,中华龙舟大赛在温州举行时,温州被命名为“中国龙舟名城”。</h3> <h3>瓯越竞渡风<br> <br> 泼胜当场不计愁,满船旗鼓战中流。<br> 两河争夺三军帜,一水齐驱万火牛。<br> 角黍当年谁下吊?锦标此日更无留。<br> 丈夫共有飞腾志,浑向天池荐早秋。<br> 清·王崇勋:《端午竞渡》<br> <br> 端阳时节,温州江河,处处有划斗龙:水面,锦旗欢舞,锣鼓喧天,彩龙竞渡,水逐浪飞;两岸,观众如潮,人头济济,欢呼雀跃,场面闹热。<br> 温州竞渡,源远流长,瓯越先民已有,是种祈福祉,求丰年,保平安的图腾祭,俗称“太平龙”。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闻一多《端午考》指出,吴越人以龙为图腾,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图腾祭,要在鼓乐中竞划龙形独木舟。1967年,西山净水出土了唐代独木龙舟,方艏方艉,转舵灵活。明清时,竞渡逐渐演变为纪念屈原的活动。清石方洛《且瓯歌》:“一江竞渡胥寻乐,谁为汨罗三闾哭。”<br> 自宋至清,温州民间,竞渡盛行。北宋时,西山净水会昌河一带,竞渡盛况空前,远胜其它地方。宋祝穆《方舆胜览》:“旧俗以端午日竞渡于会昌河,里人游观弥岸,绮翠彩舰,鳞集数里,华丽为他郡最。”知州刘述在会昌河北岸建有思远楼,成为观赏竞渡胜地。当时竞渡悬赏夺标,太守主持赛事,州府官员、平民百姓连名门闺秀都临水观看。尤其思远楼前,人山人海,盛况空前。王叔果《端午观竞渡》:“湛湛芳湖水平,嘈嘈两岸欢声。日暮双龙正斗,一溪烟雨初晴。”甄龙友《贺新郎·端午》:“思远楼前路。望平堤,十里湖光,画船无数。”“两两龙舟争竞渡,奈珠帘,暮卷西山雨。看未足,怎归去?”南宋时,温州竞<br>渡尤盛。叶适:《永嘉端午行》诗中有句:“使君劝客亲付标,两朋予夺悬分毫。起身齐看船势侧,桡安不动涛头高。古来峥水斗胜负,湖边常赢岂其数。岸腾波沸相随流,回庙长歌谢神助。”<br> 明代,姜淮《歧海琐谈》载:“(端午)社庙备龙舟竞渡,几至旬。”侯一麐《竞渡曲》:“新水浮云不见天,画船处处匝龙船。谁家少妇轻回首,忘却临流落翠钿。”清代,仙门河、南塘河、三垟河竞渡渐盛。南塘河宽广水深,附近龙船集中于此竞渡,观众扶老挈幼,竞相观看。清严暻《南塘竞渡》:“觞蒲仍楚俗,竞渡看瓯南。旌斾分辉转,秋千对舞谙。往来<br>轻画鹢,鳞甲疾征骖。列岸观如堵,争标战欲酣。鸣金千舶震,逐水万人眈。看罢群龙戏,回塘恣笑谭。”戴文儁:《瓯江竹枝词》:“香粽凉糕安石榴,轻罗小扇绿荫稠。绣披弓鞋城南去,十里塘河看龙舟。”胡玠:《瓯江竞渡词》:“别有梭船出四乡,一标万楫竞飞扬。遥遥百里荷花荡,直作昆明演武场。”潘宗耀《红花谣》词中有“南塘几日观斗划,与郎隔舟重相遇,看浓衣新人如故”句。<br> 温州传统龙舟,制作精美,分竞渡龙舟和观赏龙舟两类。竞渡龙舟俗称草龙,有大龙、小龙两种。大龙无龙头龙尾,舟内18檔,每檔两桡手,加把艄、掌旗、敲锣、司鼓、唱神、托香斗等六执事各两人,共48人。小龙长十余丈,华丽的龙头龙尾会活动,两舷绘有鲜艳夺目的龙鳞。舟内13檔,减掌旗唱神各一,计36人。龙舟头尾艄桨是舵,以鼓声为令,桡手听令竞划。水乡各村都有龙舟,有的村两三只,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与衣帽。南塘河上龙舟,蓝船、蓝旗、蓝衣的称“青龙”,红船、红旗、红衣的叫“红霓蛉”,白船、白旗、白衣的呼“白龙儿”,还有黄龙、绿龙。唯独没有黑龙,相传乌龙最凶暴,故有禁忌。著名龙舟还与地名连呼,如梅屿青、塘下白、下斜白、莘塍大青等。<br> 古时竞渡,一般五月初一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后,龙舟下水,俗称“进河”。开划叫“上水”,归去言“收香”,斗龙结束谓“散河”或“洗巷”,历时一旬或半月,最后把龙舟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龙舟区域内住户,都要出龙舟费用。龙舟划到哪村,村口要摆香案,悬红绳,放鞭炮,表示欢迎。唱龙先生唱村里人文盛事,讨个吉利。龙舟要在村口游行三趟,寓意“有来有去(游来游去)”。石方洛《且瓯歌》有句:“龙旗一柄船头扑,犒赏随人不嫌薄。为说龙船能镇恶,临水人家迎陆续。”</h3> <h3>楠江斗龙船<br> <br> 青雀荡摇交翠凫,纷纷齐逐瓯江趋。<br> 一声螺吹万橹发,群龙势挟雷霆驱。<br> 银河倒向半空激,十里江心争顷刻,<br> 忽然幻出都卢橦,何人已夺锦标得。<br> 清·董宪曾《瓯江竞渡》<br> <br> 温州各地竞渡,各有特色,别具风姿。除塘河竞渡外,还在瓯江、楠溪江、飞云江划斗龙,尤其永嘉楠溪江斗龙船最为著名。<br> 每年端午期间,永嘉楠溪江上,都有龙舟悬赏夺标活动,俗称斗划、斗龙、斗龙船。尤其是从上塘至下塘的斗龙,特别壮观。优美楠江,十里江面,流湍水急,途中还会遇到涨潮或落潮。斗龙往返二十里,中途不得停止,必须一斗到底。群龙飞驰,溯流逆潮,顶风劈浪,齐心协力,奋勇向前,真是一场比体力、比能力、比技巧的竞赛,更是一场赛勇敢、赛意志、赛毅力的角逐,实为国内外罕见。楠溪江龙船稍有不同,是专门向前进,只有后艄,没有虚檔,不能转檔换向,只能向前一划到底。斗龙时,分工合作,按照鼓声,前面两人踩龙头,力捺龙头;后艄两人,把稳船舵,使龙船首尾保持平衡和稳定;桡手奋力竞划,使龙船快速前进。近代杨淡风《永嘉风俗竹枝词》:“端阳已近豆花开,先例年年闹斗划。拣日晴明船上水,满河新绿叫蛙蟆。”<br> 鹿城区藤桥戌浦江斗龙,也像楠溪江斗龙船那样,十分激烈、壮观:一声炮响,斗龙开始,数舟竞发,如箭离弦,水激流急,风大浪高,凌波破浪,似蛟龙腾舞,翻江倒海,锐不可挡;逆水相斗,激流相拼,一波掀起一波,一浪高过一浪,神勇异常。河道中,击楫震地,锣鼓喧天浪花飞;河岸上,鞭炮声声,呐喊助阵争上游。水声、风声、击楫声、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此落彼起,一片欢腾。这是一幅多么壮美的斗龙风俗画。<br> 瑞安马屿一带村子,自己不造龙舟,扣住飞云江上名叫“大峃屉”的运输船,用缆绳绞起来,当作龙舟参加斗龙,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斗龙获胜,不但好酒好肉优待船家,还有特别的赏钱。潘锟《安阳竞渡竹枝词》之二:“起龙桥外斗龙舟,破浪乘风争<br>上头。涌出碧珠三万斛,无情流水也风流。”之十:“今朝挈伴兴编浓,里湖外湖看斗龙。觌面几番成一笑,刚才分路又相逢。”<br>三垟河划斗龙,与众不同,颇有特色。竞渡多为长距离单一方向的竞划,令观众见首不见尾,或只看到终点难见起点,鸣炮开划或谁输谁赢不能在一处亲眼目睹。三垟划斗龙,俗称三道船,就是龙舟要在短距离的河道中,相继连斗三次。赛道长100米左右,头道船从东至西,二道船从西至东,三道船再由东向西,三道船相斗结束后,方才决出胜负。这种划斗龙犹如短池内的游泳比赛,观众站在一处能近距离地把整个赛程和角逐结果看得清清楚楚,大大地增强了观赏性。胡玠:《瓯江竞渡词》:“别有梭船出四乡,一标万楫竞飞扬。遥遥百里荷花荡,直作昆明演武场。”<br> 乐清竞渡以北白象镇最盛,每年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白石小隐湖,每年端午,都开展悬赏夺标活动,百舟角逐,观者如堵。当地称竞渡住户为水龙户,水龙户集体叫水龙众,所在地叫水龙地。每年端午节前,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首事(头家),负责按户(丁)收取捐钱。参加划龙舟的人都有补贴,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据说象阳郑氏龙舟舵长3.5米,是清道光年间朝廷所赐。当年,竞渡出现失误,多人殒命,官司打到京城。朝廷了解案情后,赦免了过错方,赐给两把长舵,以示掌握方向,谨慎行事。此后,长舵龙舟成了郑氏传宗宝。<br> 苍南仙居有一种名叫“龙船母”的龙船,专门用于整饬划龙船的秩序。相传元末明初,江南垟一带瘟疫流行,陈十四娘娘化作民女为民治病。四月初一,民女不慎失足掉入河中。村民击鼓打捞,结果只获得一只香炉,于是立为神母,顶礼膜拜,遂有了龙船母,从此开当地“祠鼓起,划龙舟”之先例。</h3> <h3>精美彩龙舟<br> <br> 艾叶菖蒲压胆瓶,挂帆元不为扬舲。<br> 彩舟竞处山衔日,野客归时头戴星。<br> 满眼名花新样少,一行飞鹭晚川瞑。<br> 斯行未免辜清兴,回首芙蓉旧钓汀。<br> 清·姜龙平:《观竞渡即景》<br> <br> 温州还有奇特的水上台阁,又叫台阁,雅称彩舫、彩龙舟,俗叫千秋龙、台阁龙。这是温州独具特色的观赏龙舟。<br> 古时台阁,长18米,宽4米,可容百余人。前后有精雕的龙头龙尾,须脚、眼睛、鳞片等用彩色油漆或贴金装饰。船周遍插飞虎旗、蜈蚣旗、六色彩旗等。船上三层,中亭高耸,形似亭台楼阁,故而得名。楼阁内,有浓妆打扮的戏曲人物,配有乐队演奏,细乐悠扬,悦耳动听。船上还有一座四层风车式秋千架,架下有专人手摇把手,用木齿轮带动秋千旋转。每层坐一名身着华丽戏装的幼童,随着秋千回环旋转,腾空翻飞,动作优美,场面惊险。前后有文武艄公艄婆两至四人,由俊美的少年化妆扮成。两旁划手,数以十计,锦衣鲜艳,只是摆摆样子,其实台阁由锦缆牵行。清郭钟岳《瓯江小记》载:“龙舟竞渡,带水城郭皆有之。温则异于他处,舟须数十人曳缆以行。舟上设秋千,扮剧文,彩旗绣伞,光辉夺目。舟后扮艄婆,或一人,或二人,以俊童为之。曾扮艄婆者,指以为优伶之属,人共耻之,必多给钱其家。”他还作《东瓯百咏·彩舫龙舟》:“龙舟竞渡闹端阳,五色旌旗水上扬。争看秋千天外落,艄婆笑学女儿装。”清戴文儁《瓯江竹枝词·观台阁》:“平湖灯影散欢声,人坐沙棠缓缓行。忽地满天星斗乱,半空飞下董双成。”方鼎锐《温州竹枝词·江城竞渡》:“午日江城竞渡时,绮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作水嬉。”水上台阁,由首饰龙演变而成,集美术、扮演、杂技、装饰于一体,设计精致,动静结合,豪华绚丽,独树一帜,极具观赏性。<br> 晚清民初,盛行划台阁,一般要在城内外河漫游四五天。台阁漫游时,两边画船蚁聚,竞相靠近,细观为快。明侯一麐《竞渡曲》:“新水浮云不见天,画船处处匝龙船。谁家少妇轻回首,忘却临流落翠钿。”清洪炳文《扮彩龙》:“夏令甫近端阳节,头家整理龙船楫。蝉街又复花栁塘,醵钱各把彩龙装。妆扮童儿颜如玉,中有秋千好装束。南风习习飘旌旗,夕阳萧鼓几船归。”胡玠《瓯江竞渡词》之四:“文鳞百楫锦绳牵,粉黛舟中竞斗妍。多少大堤游冶子,龙船不看看嬉船。”晚清李瘦梅《温州月令竹枝词·五月》有“南塘端午赛龙舟,台阁笙箫喜漫游”句。<br> 瑞安人称台阁为彩舡、彩龙。清赵钧《过来语》载:“本岁闺月,龙舟甚多,兼之邑有彩舡。”可见瑞安县城有水上台阁。光绪二十一年(1895)端午,张棡《杜隐园日记》载:“遥见旌旗飞扬,光彩夺目,自城隍庙河边缓缓而来。龙舟身约长数丈,中有亭,结彩高矗,内扮秋千架一字,诸小童各扮古人杂剧,演打秋千。舟两旁各插五色绸旗;舟前头一小童,头戴金冠,双插雉尾,身穿蓝缎洒金蟒袍,面如冠玉;舟尾坐一小童,装扮女儿,头戴珠簇斗篷,身穿湖色纱衫,大红裤子,三寸弓鞋,手执画楫,貌若天仙,观者无不喝采。”记述了观赏彩龙舟的盛景。<br> 台阁建造不易,耗费太巨,不是年年都有,一般视年景丰歉而定。民国二十二年(1933),温州划台阁后,再无后续活动。<br> 2003年、2006年,瓯海横山宫曾制作过两艘台阁。2008年1月底,瓯海南堡村几位企业家筹资百万元,经过百名工匠一年精心制作的豪华彩舫,在温州博物馆安家。2012年6月,瓯海八位企业家慷慨解囊,捐资三百多万元,建造了一座水上台阁,重现在温州市龙舟文化节暨塘河龙舟拉力赛上。这艘台阁,双层结构,长35米,宽4米,高4.5米,重约40吨。二楼亭台可升降一米,上有数十名盛装演员在表演《荆钗记》《高机与吴三春》等戏曲。楼阁两边的橱窗内,置有温州民间三十六行木雕人物,栩栩如生。一层两侧,有48名身穿彩色传统服装的女划手。<br> 是年,还出现了南汇街道南塘三村设计打造的龙凤舟,这也是一种观赏龙舟。舟中置有大型的精美的龙凤造型,前龙后凤,男女同划,别有风情。</h3> <h3>禁弛从其俗<br> <br> 一村一船遍一乡,处处旗脚争飞扬。<br> 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br> 喜公与民还旧观,楼前一笑沧波远。<br> 日昏停棹各自归,黄瓜苦菜夸甘肥。<br> 宋·叶适:《后端午行》<br> <br> <br> 古往今来,温州竞渡,时禁时驰。<br> 旧社会,各地因竞渡引发斗殴,伤命涉讼,时有发生。明姜准《岐海琐谈》载:“每邻端午,好事者先捐私囊,或创或修。竞渡之日,偏掠祭户以及祭户之姻亲,而补己所费。聚众鼓噪,间事劫夺者有之。为之姻亲者,往往质当待索,罔敢或迟。较之官府之征诛,益有甚焉者矣。及其斗胜夺彩,少有不平,鼓枻相击,损伤肢体,甚至损命者有之。构隙兴讼,伤财害民,孰有逾于斯哉?”清咸丰十年(1860)端午期间,永嘉场因龙舟械斗死6人。清洪炳文《斗龙舟》:“瓯俗端阳盛竞渡,奋棹争先趋如鹜。一舟追逐曳龙尾,横触他舟覆于水。水中之人半死生,两村持械相斗争。血流满身头颅迸,不是斗龙直斗命。命案一到公庭中,人财两失妙手空。株连波累家家立,亢龙有悔悔何及。”民国期间,1922、1934、1949年发生的马桥河、藤桥江和梧埏三起特大惨案,分别死9人、18人、23人。张铭闻竞渡构祸赋诗:“傍人休说是英雄,怪看须臾一命穷。莫问争端何处肇,习沿灾及在青童。”张振蘷《横塘观竞渡》诗中有“拼生搦斗多修怨,着意交绥尚有亲”句。<br> 古代官府,严禁竞渡。清嘉靖《温州府志·风俗志》载:“宋开禧初,知州钱仲彪因溺死者多,奏乞禁之。”宋许及之诗:“思远楼前重禁渡,容成洞里独看山。”明弘治《温州府志·名宦传》:“民俗好竞渡,往往人致溺死,严禁之,归其舟以为官渡。”清温处道童兆蓉认为“龙舟颇盛,大都一二痞棍为之倡率,敛钱之术不一,往往摊及教民,致兹口舌。凡娶妇入门,闺女出阁,必大受其讹索”。 加上“斗龙报复,屡次酿成巨案”,遂下令“严禁各属龙舟”。历代永嘉、乐清、里安、平阳等县志,也有官府禁止竞渡的记载。但民间竞渡,屡禁不止。弘治《温州府志·岁时志》:“近来官府虽有禁,而人心技痒不能禁,庸非俗使然乎?”清道光年间,永嘉县教谕孙同元认为:“官厅虽悬为厉禁,终不能梗众议。恶习移人,良堪浩叹!”<br> 建国后,摒弃迷信和械斗等陋俗,竞渡时断时续。改革开放后,竞渡复兴,快速发展。1985年,瑞安有龙舟408只,占温州市总数三分之一。上世纪80年代,瓯海、乐清、瑞安、苍南等地相继组织女子龙舟队,参加全省龙舟邀请赛,成为全国创举。1981、1986、1987、1990年连续发生斗殴和死人事件后,加上财力精力浪费甚大,社会摊派现象严重,为维护社会秩序,鹿城、龙湾、瓯海三区政府于1994年联合发出暂停竞渡的禁令。<br> 2004年4月,温州市政府颁发了《关于温州市区民间划龙舟管理暂行办法》,从此竞渡开禁。是年,各乡村大造龙舟,开展竞渡,从农历三月十五日进河,到五月十六日收香,百里塘河,百舟竞飞,是历史上龙舟数量最多,竞划时间最长的一年。《2005年温州年鉴·体育》载:“2004年端午期间,全市1800多只龙舟,6.3万人参加,观众200多万人次。”2005年,温州龙舟队参加马来西亚、浙江等国际龙舟比赛。2007年6月,市少数民族男子龙舟队在贵州镇远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龙舟邀请赛,获男子组500米亚军。2011年8月,在会昌河上举办了首届温州市龙舟比赛;12月温州市龙舟协会成立,全市1400多只登记备案的传统龙舟入会。2012年 6月,举办了首届温州市龙舟文化节暨塘河龙舟拉力赛;9月,主办了第二届温州市龙舟大赛;10月,承办了2012年中华龙舟大赛(温州站)比赛,温州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龙舟名城”称号。2014年、2015年,又继续两次承办了中华龙舟大赛。<br> 近十几年来,温州每年下水龙舟一二千只,参加人数六七万人,观众达一二百万人次。整个活动安全文明有序地进行,没有出现死亡事件和突发性群体事件。<br> <br> 编后:三个系列美篇是在编拙书《华夏风俗》中的“端午”一章,正文十节,即美篇之一。附录五篇,其中《东瓯古今重午情》和《瓯越古风划斗龙》即美篇之二、三,还有《少数民族过端午》《外国人的端午节》《雁荡小吃麦油煎》等不搞美篇了。<br> 2018.06.1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