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2018.6.18)

夏德敞

<h3>  早晨起来,焚香,读《离骚》。</h3><h3> 端午了,天空是淡淡的水墨色。儿时的端午,已没有多少记忆,只是手腕上要缠一根五彩线,等到雷雨来时,扔到河里去,据说那五彩线就可以变成龙。</h3><h3> 我曾经很期待我手腕上的五彩线变成龙。可是从来没有。倒是惊蛰那天,山梁上往往会按时有雷声。我以为那是龙要从蛰伏的地方飞上天空。</h3><h3> 人间究竟是否有过龙,还只是先民世代完成的绚丽的想象?古书里,比如《周易》,开篇就是龙的卦象。我以为世上一定有过龙,它因时变化,如云如蛟,也或许如蟒如豕,它能入水,飞腾,即使不能抟扶摇而让,也足以令先民敬畏。可能它最终也灭绝了,可是,它的形象却根植于先民的心里,被神话,多附丽,成为蛇身、鹰爪、鱼鳞、鹿角等事物的组合。</h3><h3> 云行雨施的龙,呼风唤雨的龙,惩恶扬善的龙,遂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h3><h3> 比如端午与屈原。</h3><h3> 瘟疫毒虫蔓延的时代里,我们的祖先,曾经走过多少恐惧、躲避、隐忍、祈祷与抗争。于是,龙舟、艾蒿、菖蒲、雄黄酒,这些东西的组合,成为端午。最初的端午,一定是祈福辟邪的日子,其实也不一定非是五月初五。</h3><h3> 屈原也不过是楚国的一个贵族,在那个干戈声如迅雷风烈的战国时代,他满怀的理想,一腔热血,却无力回天。只几卷香草浸渍过的文字,在历史的香炉里留香。他投江也好,被杀也好,与那个祈福辟邪的端午,本不相及。</h3><h3> 多情的先民,却不能忘记这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歌者,于是,屈原端午,端午屈原,从此就如手腕和五彩线,在这世上流传。</h3><h3> 一个民族心灵的天空中,是不能没有旗帜的。在不息的疾病,饥荒,战火间,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节日,几卷诗篇,它们带着药香,从不乏关怀与期待。</h3><h3> 不知为什么,屈原已经被证明是没有的,那么《离骚》是谁写的呢?也或许写下《离骚》的那个人,本不叫屈原,只是一种附丽,比如龙,比如凤凰。然而,那个人一定来过,“扈江离与辟芷”,“批发行吟泽畔”,他是一个民族浪漫与忧伤的初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