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明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

张沪

<h3><b>父亲张世明教授出生于1918年10月31日,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回顾往事,历历在目,他优秀的品质和作风永远激励我们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奋发向上。</b></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b>父母亲在贵州安顺的结婚照,当时父亲在中央军医学校任教,时逢抗日战争期间。</b></font></h3> <h3><b>一.家庭背景</b></h3><div><b> 父亲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早年在武汉的汉正街开了一家伞铺,雇用了一个学徒,以微薄的收入养活家人。祖母李桂娣约在30多岁双目失明,住在老家武汉市东西湖柏泉农村,她生了4个孩子,两男两女,父亲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妹妹,均为农民。由于家里无人种地,仅有的少量土地租给亲戚耕种。土改时的成分划为“小土地出租”。 </b></div> <h3><b>抗战时期位于贵州安顺的中央军医学校全景图</b></h3> <h3><b>二.励志求学</b></h3><div><b> 父亲早年勤奋读书,就读于汉阳高中,这在当时是一所比较好的学校,或许是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1937年高中毕业后报考北京航空学院,失利。第二年报考前中央军医学校,成功。这种选择或许是节省家庭负担的好办法,至少基本的生活费和学费全免。</b></div><div><b> 大学的五年(1938年-1943年)正值抗战时期,大学的校址则在抗战的大后方贵州省安顺市。在此期间父亲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在组织胚胎教研室担任助教,师从组织胚胎学知名的陈柏康教授。</b></div><div><b> 1946年,一次公派出国的考试机会来了,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资格,并于1946年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解剖系学习。据父亲回忆,他们前往美国读书是从上海乘船去美国的,要在海上漂一个多月的时间,与他同舱的有前清华大学的刘校长。可想而知,克服晕船是要有一定的毅力的。1947年父亲留学归来,并晋身为该学校的副教授。</b></div> <h3><b>贵州安顺,抗战时期的中央军医学校。</b></h3> <h3><b>父亲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大学解剖实验室</b></h3> <h3><font color="#010101"><b>父亲解放前在上海江湾的前国防医学院组织胚胎教研室工作,28岁的年轻副教授。</b></font></h3> <h3><b> 三.家乡发展</b></h3><div><b> 抗战胜利后学校搬迁到了上海江湾的前国防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的前身).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后,学校整体搬迁到台湾,父亲出于对故乡的眷恋,毅然变卖家中的财产,带着我哥和我从上海回到我母亲的家乡-贵州省贵阳市,那一年我刚出生不久。</b></div><div><b>据说,父亲回贵阳后,开过诊所,后来到贵阳市卫生学校当过教导主任,校长等。1955年,在其老师,知名的外科教授朱裕壁(也是湖北医学院的创始人)的邀请下,一家六口人乘坐汽车,走了三天三夜从贵阳回到武汉,路途的艰辛可想而知。并于当年就职于湖北医学院组织胚胎教研室,此时的湖医在武昌千家街,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药检专科学校所在地。1957年,学院搬迁到武昌水果湖高家湾的陈家山.</b></div> <h3><font color="#010101"><b>1946年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解剖系的照片。</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1953年全家在贵阳的合影,当时父亲在贵阳卫生学校担任领导工作。</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1955年全家在贵阳的合影。当年举家从贵阳搬迁到武昌千家街的湖北医学院。</b></font></h3> <h3><b>四.身教重于言教 </b></h3><div><b>与父亲相处的日子里,我们一家无时不刻地受到他的影响和关怀。由于家中有四个孩子,家务事毕竟较多,母亲一日三餐的做饭是必不可少的,父亲洗碗那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勤劳的作风一直延续到第三代。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家里是烧煤球和蜂窝煤的,破碎的煤灰都是他重新加上一点土用水调和,再次做成煤球。这种勤劳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两代人。父亲一生都没有穿过比较像样的好衣服,由于他个子小,衣服都是我们嫌小后留给他。</b></div><div><b>每天晚上约10点以后,是他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备课,写稿,修改研究生论文和更新知识等要延续到午夜。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学习翻译有关的国外体育科技资料,每篇文章都得到父亲的修改,直到晚年在医院的病床上还为我修改翻译的书稿。</b></div><div><b>自1957年搬迁到水果湖后,父亲出于对其母亲的思念和报恩,将她从农村接到我家居住,70多岁的双目失明的奶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我们做一点家务,生活还能自理,这是难能可贵的,最终奶奶害怕火化在八十多岁的时候选择回到了家乡。</b></div><div><b><br></b></div><div><b> </b></div> <h3><font color="#010101"><b>1986年父母亲在武昌东湖路高知楼的合影.</b></font></h3> <h3><b>五. 优秀教师</b></h3><div><b>除了几年外,父亲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不论担任教研室主任,教导主任和中专的校长,还是上讲台都是兢兢业业,为人师表,淡泊名利。上解剖课是要准备尸体的,像这样的“体力”活,都是与技术员一起完成,工作不分彼此。我从一个学医的朋友了解到,父亲上组织胚胎课时,在黑板上画细胞的图形时,堪称一流。其深入浅出的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除此以外,父亲每年还带几个研究生,其中不乏有外国留学生。每年还要参加兄弟院校研究生的专业答辩。父亲一直工作到70岁才退休,但仍发挥余热,办起了【康复医学班】,该班为大专水平,招收高考的学生,为了办好这样的班,他不辞辛劳的奔波在武汉三镇。</b></div> <h3><font color="#010101"><b>幸福一家人 -80年代摄于高知楼</b></font></h3> <h3><b>六.肝胆相照</b></h3><div><b>父亲早年参加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同盟,湖北医学院民盟负责人,曾担任三届湖北省政协委员。多年的民主党派的生活与党肝胆相照,在历年的各种“运动”中与党同心同德。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的程度不算大,这与他平时的良好“表现”有很大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我父亲在文革期间有一段时间担任学院“走资派和牛鬼蛇神”的“劳改”队长。在安排活时,尽量照顾年纪大的,多病的同事干一些轻活,当时学院的党委书记尤洪涛就是我父亲"照顾"的对象之一,在患难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文革结束之后,尤洪涛书记曾担任过湖北省的教育厅长,湖北省委的宣传部长,但他们的友谊一直保持着,在父亲临终前几天,老书记尤洪涛曾到父亲的病床前谈心约几个小时,可见他们的友谊非同一般。</b></div><div><b>父亲弥留之际,对家人没有什么“临终遗言”之类的话语,而对民盟的同事“另有交代”,要他们听党的话,紧跟党走。这些肺腑之言也感动了省民盟的领导和联系民主党派工作的韩副省长。在我看来,父亲作为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能有这样的情怀的确不容易。</b></div><div><b>&nbsp;</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div> <h3><font color="#010101"><b>与哥哥和嫂子合影</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与杨家齐院长和研究生答辩委员会的老教授杨述祖和武忠弼教授等专家合影。</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在武昌水果湖办计划生育展</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和余传授和张硕哉教授合影</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精心辅导外籍研究生</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桃李满天下</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精心讲解</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优秀的人民教师,与党肝胆相照的省政协委员。</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与教研室的老师合影。</b></font></h3> <h3><b>我七六年在原湖北医学院师资班进修,有幸成为他的学生。正如张沪回忆录所述,他父亲是一位对科学严谨的学者,对学生既严厉又和谒可亲,我虽然和他只相处短短一年,可从他那儿学到的知识和做人的原则却受宜终身!我的高中同学毛秋的回忆</b></h3> <h3><b>纪念张伯伯!我最感动的是,张伯伯为人诚恳、谦和、友善,对我们这些晚辈亲切有加!发小毛恒的肺腑之言。</b></h3> <h3><font color="#010101"><b>与教研室的同事合影</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与研究生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认真上课,为人师表。</b></font></h3> <h3><b>2001年5月7日,父亲因换癌症,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与世长辞,终年83岁。</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谢谢观看</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