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端午节的由来</h3><div>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div><div>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div><div>一,纪念屈原说。二,迎涛神说。</div><div>三,龙的节日说。</div><div>四,恶日说。</div> <h3>1、赛龙舟</h3><div>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div> <h3>2、端午食粽</h3><div>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div> <h3>3、佩香囊</h3><div>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div><div>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div> <h3>4、悬艾叶菖蒲</h3><div>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div><div><br></div> <h3>挂钟馗像是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h3><h3>端午节是驱邪辟毒的节日。那一日中国民间常用三样辟邪的宝物:钟馗像、天师符和雄黄酒。三者都与道教有关。符和酒且不论,单说这钟馗像,唐以前是没有的,画第一张钟馗像的是唐玄宗时的画师,后代称“画圣”的吴道子。</h3> <h3>1、所有材料洗净后备用,在这里要分清主次,粽子好吃主要是糯米的软糯,所以其他米不需要,否则口感会很硬,个人口味添加花生米、红米豆。(糯米洗净即可,无需浸泡)腌制瘦肉或排骨(配料味极鲜、食盐、蒜头)干粽叶用水泡一天,如果还不是很软,就下锅煮一下。</h3><div>2、取两片粽叶,叠起,从中间卷起成圆锥状,先放些糯米再夹进一块瘦肉或五花,再填上糯米花生米、红米豆,把上面的两片叶子拉下来包住底下的锥筒。</div><div>3、包好后用绳捆起来,俺用的这个绳,也是包粽子专用的。然后粽叶头尾用剪刀修剪一下。</div><div>4、(记住一定冷水下锅)锅底放些粽叶垫着,慢慢的轻轻的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加水没过粽子,大火烧开转中小火前后要4小时,半途中需添加热水,(是热水哦)。熟了后在锅中焖上个把小时,即可完美收工吃粽子喽。</div> <h3>呛到宝宝了,满脸泪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