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佳节,又到了!</h3><h3>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感觉:端午节日的气氛是越来越淡了,淡的似乎只剩下粽子和放假了……</h3><h3>记忆中的端午节,包粽子、采节茶、吃艾叶蛋、送节…… 人们忙碌而又快乐,在重复又平凡的日子里,平添了一抹浓浓的节日味道!</h3> <h3> 老家是在离县城十里路左右的小村庄,那时的我觉得县城是小小的我永远也无法企及的远方,我在那个民风古朴又山青水秀的村子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儿时每次过端午节时的情景都让现在的我记忆犹新!</h3><h3><br></h3> 儿时的端午节,是忙碌的,快乐的,也是孩子们期盼已久的美丽心情盛宴!<div> 端午节,是我们这里传统节日里除春节外第二个手工工程比较大的节日,因为每家每户都要包粽子。为了节日里的粽子,大人们会早早的做好准备工作:在节前,上山砍来黄荆条(儿时这里满山都是,溪旁地头都长,它们会发出一股淡淡的非常好闻的味道!),大捆大捆的挑回家,放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铺开,爆晒,等到晒的可以烧的时候,找来一口废弃的大铁锅,把晒的可以当柴火的黄荆条架在铁锅里烧,大人们要的是烧后的灰,我们就在锅旁边玩耍嘻戏,不时的往火堆里扔一些黄荆条,枝条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哔哩声、孩子们嘻笑打闹时银铃般的笑声,都化成了燃烧跳跃般的火苗,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幸福又雀跃!</div><div> 黄荆条烧完,等到那些灰烬完全冷却后,母亲就会拿出一块大的非常干净的布(那个时候塑料袋基本都没有),把那个灰包好,以备包粽子时用。</div> 要包粽子,当然就不能少了粽叶啦!总记得,母亲会和村里其他大人一起去采摘粽叶,回来时,那些粽叶被母亲码得整整齐齐,一片片,一张张,像极了一本本厚厚的新书,青绿青绿的,还散发出淡淡的竹叶香!有了粽叶,还得有绑粽子的,那就是从棕树上砍一两把就可以了(这个除了可以做绑粽子的绳子,还可以做扇子!),把叶柄去除,留下叶子,它不同于粽叶单独的一片片,它们像鸭脚的蹼那样粘连着,有时我也会帮着母亲撕拉这个,撕成大小均匀的长条形,然后再一条一条的接起来成一根长线,连同剪掉叶柄的粽叶一起,浸泡在热水里,软化使其更有韧性。<div> 粽叶和粽绳有了,接下来就是粽子的最主要材料了:糯米!那时,种植水稻是父老乡亲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留一块田地栽种糯稻,就是为了端午包粽子和过年做灌芯糖(家乡有名的特产)用,所以,糯米是自家产的,粽叶粽绳是纯天然的,现在想想都觉得美滋滋的。粽子最主要的材料就这些,当然,勤劳又有美食家潜质的巧妇们,还会准备猪肉、缸豆、红豆……而这些材料,也是最原生态最天然的:猪肉是节前一天或者当天某个叔伯家屠宰后最新鲜的,那些时候的猪吃野生的猪草,膘肥体壮,肉味鲜美,豆类也是自家地里头种的!</div> 材料准备齐全后,在节前一两天或节日当天,早早的把糯米浸泡在用黄荆条灰融化的水里,等到一定的时间,米变成黄绿色,粽叶和粽绳清洗干净后,母亲就开始包粽子了,一片片大粽叶在母亲手里像变魔术似的:先是变成个漏斗形,然后往漏斗里装米(大部分是纯糯米,也会包一些肉馅或者豆馅的),再把漏斗变成了一个饱满又立体的三角形,母亲左手拿着这个三角形,右手拿来一根粽绳,粽绳一端咬在嘴里,把粽绳往粽叶里一穿,右手拇指配合食指一压,一绕,一绑,再把粽绳一钻,一拉,一紧,动作一气呵成,一个完整饱满立体的三角形粽子就包好了,紧接着又包下一个…… 母亲极其能干而且细致,手脚麻利,家里一百多个粽子都是母亲一个人包完,有时还去别家帮忙其他比较慢的伯母婶婶。母亲飞快的包着,我和弟弟就会在旁边帮忙拿着剪刀剪掉粽子旁边多余的粽叶和粽绳,让粽子变得更秀气,留着三角形粽子最长的那端粽绳,先数五个做为一组,用留在粽子上的粽绳绑在一起,然后把两组五个又绑在一起,当然也是用粽子自身的粽绳绑的,这样,我们这里俗称的“一匹粽子”就做成了,这样做一是为了好计算,还有一个是为了好保存!粽子按一匹十个绑好后,一匹一匹的就可以放锅里煮了,那时,家里是大锅大灶,不用担心锅里放不下,也不用担心柴火不够。小小的心啊,随着妈妈灶膛里的火,无比期待的欢跳着…… <h3> 煮粽子得很长时间!这个时候,鲜少在家的父亲也回家过端午了,但早早的,在端午节当天,他和村里其他人会去山上采集一些草药,我们这里叫“节茶”,即端午节当天采的可以喝的茶。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而是为平日里有点小毛小病准备的一些基本的草药。儿时,我也会偶尔跟随父亲一起去,那些花花草草里面我现在都还记得一些:艾草,薄荷,野生姜,毛景心,矮子儿散……(原谅我,我不知道它们学名叫什么)!在早饭前,就得回来,然后清洗干净,回家斩断成同等长度,花,茎,叶,根,一点都不浪费,然后再放到大的篾盘里在太阳底下晒干,收起来保存好,不要使其回潮,有时等到下半年柚子和橘子成熟后,把吃过的柚子橘皮晾干放一起,是一剂非常好的中药,有时在吃柚子时,切柚子时会故意切成一个盖子,把柚肉挖出来,,变成了个柚子罐子,再把晒干的节茶放进去,盖上盖子,用线缝合起来,我们平常用的药就做成了!儿时,基本都不上医院的,有点伤风感冒咳嗽啥的,就弄这个节茶煎水喝,味道苦苦的,但非常见效!</h3><h3> 父亲采节茶时会留一些长长的艾草和菖蒲,回家后,用艾草菖蒲沾水在屋里每个角落里泼洒,有时也泼点在我们身上,然后用线绑好 ,挂在门檐窗户上。此时,厨房里飘来阵阵夹杂着竹叶清香的粽香味,母亲从煮粽子的锅里捞出些鸡蛋,趁热擦干,放在那种红色的色剂里滚一下,鸡蛋立刻就成红色的了,母亲随手会在我和弟弟的额头眉心正中点上个红点,俗称“眯眯俏”!粽香飘飘,母亲从房间里拿出些粗红毛线,让我用手指钩住毛线,手巧的母亲不一会就编织好了两个红色毛线小网兜,把红鸡蛋装上,再放一个刚摘下的暗红的大李子,母亲帮我们装好后给我们套在脖子上,最后每人手腕上绑根红毛线,到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去村里臭嘚瑟的时刻来了!我们飞奔而出,晒谷场上都是拿着鸡蛋和李子的小伙伴们,我们相互比较着,打闹着,嘻戏着,整个村庄响彻着孩子们幸福的笑声,而此刻,越来越浓的粽香味弥漫着整个村庄……</h3> <h3> 孩子们在外面无忧无虑的疯耍着,不时的跑回家看看,那让人垂涎三尺的粽子熟了没有?大人们忙着灶前灶台,把准备过节用的鱼啊肉啊都拿出来,因为除了自己全家过节,关键还有重要的客人要来:那就是嫁出去的姐妹们要回娘家送节了,送父母,送自家兄弟的节!我的母亲父母过世的早,也没有兄弟手足,所以我从来就没有去送过节;但我父亲这边人丁较旺,我有一个姑妈和一个姑姑,所以,她们两家会来!那时候送端午节的东西就是粽子,猪肉,还有包子。因为交通不便,而且自家兄弟多,姑妈和姑姑两家都是用箩筐挑着,走几十里山路来送节的,所以,好好招待她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情!她们一来,顾不上劳累,看着自家兄弟姐妹身体好好的,侄儿侄女逐一看够后,才安心的坐下,和边忙碌的父母唠起了家常,呼吸着浓浓的粽香,不停的嘘问暖寒,,一如弥漫屋子的粽香,沁人心脾……</h3> 粽子还在锅里煮着,不时的飘着香气!这边父亲忙着做鱼丸肉丸,因为做这两道菜比较耗时,平常少有吃,只是在节日里或者有客人时才弄,对于儿时的我来说,那简直就是大餐,虽然我吃不了多少。饭菜都做好了,接下来赶紧拉着姑妈姑姑(有时候姑夫也来)坐下,因为客人没上桌,小屁孩是不可以坐上去的,那样会很没有礼貌!父亲就会拿出他的好酒,三人对饮,边喝边聊,就着旁边锅里散发的粽香,浓烈的亲情,熏香着每个人的心房…… <h3> 午饭过后,姑妈和姑姑要赶着回去,纵然有诸多不舍,但也不能过多的挽留。她们送节的东西,不能全部都收下,要让她们带点回去,礼尚往来,也叫“回篮”。锅里的粽子也快熟了,在整个煮的过程中,不时的要去翻动粽子,保证每个粽子都煮熟透!母亲说该熟了,可以起锅了,父亲就会把竹叉(晒衣服放竹竿的那种)靠墙放好,一匹一匹的粽子起出来,按顺序挂在竹叉上,一个叉丫挂两匹,二十个,一层一层上去,好像粽子爬楼梯,那时候没有冰箱,但我们的粽子可以保存接近半个多月都不坏,现在想想都神奇。粽子熟了,迫不及待的拿来筷子,碗里倒点白糖,让母亲帮忙剥一个,金黄金黄的,用筷子插好后竖起来,像我们现在吃棒棒糖那样,粘点糖,放小嘴巴里,一咬:香香的,甜甜的,糯糯的,软软的,还有点弹性…… 父母他们不用糖,因为我们做的是碱粽子,所以好保存,晚饭已经不用吃了,一个粽子吃过后,肚子就饱饱的了。父亲帮忙母亲收拾,母亲帮着我和弟弟洗漱干净,疯玩了一天的孩子已经困的不行了,那个不舍的吃的鸡蛋和李子还挂在脖子上,陪着我们入眠,犹如拥着父母的爱:恬淡又满足!</h3> <h3> 儿时的端午节里,没有屈原,也没有赛龙舟;儿时的端午节里,有着父母忙碌的身影,烧黄荆条时的噼啪声;有着喝节茶时苦苦的味道,有着好看的眯眯俏;儿时的端午节里,更有着父母满满的爱,有着纯真烂漫的笑声,有着邻里乡亲的和睦,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有着最原生态最天然的情感……所有的这些,随着时光流逝,愈发浓郁,一如儿时的粽香充盈着我的心扉,永生难忘……</h3> 文字:SGF<div> 图片:网络</div><div> 时间:2018.06.17</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