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不可思议",不是哗众取宠,我做一个亲历者,一个他们的同学时至今日仍然觉得是一个不解之谜。</h3><h3> 前几天在朋友的电脑大屏幕上,看了山东艺术学院79级(部分81级)油画同学参加"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晋京展"作品和部分毕业创作。</h3><h3> 这个油画风土人情展在全国美术界很有影响力,最出在山东展出时是1981年9月,是82年几月去的北京展记不清。我们的这批在校"艺术学徒",油画界的"小么子"顶了大樑。这些"小么子",基本是"大二"的学生,有的是从"山东五七艺校"、"山东艺校"中专上来的,像王力克,徐彦洲,林建业,常勇等都是从高中直接考上来的,也就是说他们在画这批创作时,只受过一、两年的专业训练,而他们的水平和当时那些名家相比一点都不逊色。他们的作品均来自于生活,都是体验之作,他们的技术自然流畅,舒服,一点都不作做,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那么注重大关系,没人去抠多余细节,"小么子"们都那么潇洒、大气。</h3><h3> 奇迹,不可思议的奇迹,确实是一个谜。我们应该记住制造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之谜的人一一赵玉琢、杨松林、张洪祥、路璋、曹昌武、王立志、陈皋、曲志刚等等。向老师致敬,你们创造的高度,我们永远无法逾越,服了一一五体投地!!! </h3><h3> 岳海波。 2018端午 </h3> <h3>杨庆义『砣矶岛的记忆』,画的帅,人人叫好。</h3> <h3>王力克、张学峰、李露薇当时去了微山湖,回来画了这张画。叫『新娘』</h3> <h3>常勇『选种子』,当时被中国美术馆最先收藏的五件作品之一,一个"大一"的学生,只経过一年多的专业训练,不可思议。</h3> <h3>王克举『好孙儿』,当时我们都受过这种风格的影响。</h3> <h3>宋齐鸣『迎亲』</h3> <h3>闫平,忘了叫什么名了,初见端倪。</h3> <h3>张学锋,可能是叫湖上人家,躺着的那个父亲画的是我,不过我那时不是父亲,也没那么壮。</h3> <h3>李露薇,另一种风格。</h3> <h3>王衍成,和现在的风格完全不同了。</h3> <h3>王玉萍,画的她的家乡大渔岛。</h3> <h3>徐彦洲,他还有一张,记得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h3> <h3>陈建华『小站』</h3> <h3>林建业,探监,挽救失足青年的意思</h3> <h3>王力克,忘了名字了,也是微山湖的事。</h3> <h3>杨庆义的另一件作品。</h3> <h3>闫平的另一件作品,好吧。</h3> <h3>王衍成,记得他还有件作品,获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h3> <h3>徐彦洲『沂蒙山之秋』</h3> <h3>可能是王克举的</h3> <h3>王玉平『汛』</h3> <h3>上图是张学锋的『海风』</h3> <h3>李露薇?</h3> <h3>王克举毕业创作『晌饭』,据说,当年在山东高票推荐入选六届全国美展,某领导提出图中农民太穷,让加上鸡蛋,克举没按领导意见改,结果未入选,却被中国美术馆直接收藏,据说啊。</h3> <h3>徐彦洲的『村头』,画的多好呀,没法再好了,这动作,这造型,这感觉。</h3> <h3>不记的谁画的了?</h3> <h3>闫平毕业创作,画的她老家的事</h3> <h3>陶少波</h3> <h3>陶少波,这张可能也是风土人情展的?</h3> <h3>张学锋</h3> <h3>林建业毕业创作『一家子』,这个父亲也是画的我,我那时虽为大龄青年,但在他们画中都是不但有老婆孩子,还是幸福美满家庭的主人</h3> <h3>李露薇说微山湖上人家</h3> <h3>仅有的老师带学生下乡深入生活的作品。那时学生都穷,出去采风,照片都用来拍创作素材,舍不得拍生活照,时代不同了,有手机拍照了,谁还去深入生活。</h3><h3> 这些作品是我盗用别人拍的画册,肯定不全,如有不妥敬请谅解,我从父亲节编到端午节,在两节之间祝大家快乐。 岳海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