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00年2月7日,城市还笼罩着喜庆,人们还在尽享节日的欢愉,我的生父段国杰在汉口家中安详地长眠了,他的生命时钟在即将步入90岁前停止了摆动。在父亲最后的日子,我没尽上一点孝道,也没见上他一面,这是我终生的遗憾,永远的痛。</h3><h3> </h3><h3>我的母亲杨淑芳,用她伟大的母爱把我送到这个人间,她却永远留在那没有阳光和空气的黑暗世界里。"她才三十一岁呀!"父亲几乎被痛失爱妻的悲伤所击倒。想着家里三个年幼的儿女,看着温箱里那么幼小的我,他感到无力承载这个来之不易的生命,留着泪给妇产科主任留下了一个托付:请给我的女儿找个好人家吧!</h3><h3> </h3><h3>命运就这样把我和我的红军父母连在一起。我15岁那年,红军父亲向我讲述了身世的秘密。</h3><h3> </h3><h3>年少时,我对亲生父亲有过抛弃之怨,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和宽容冲淡了这一切。偶尔在梦中也会浮现父亲的影子。</h3> <h3>多年后,我突然听到父亲的音讯,他已是古稀之人,我也成为孩子的母亲。一位领导找到我,他说:"你的生父段国杰就在武汉,老人家年事已高,很希望在有生之年见见你。"我既惊喜也很纠结,担心伤害了红军父母的感情,但这一对用大爱哺育我成长的父母,同样用大爱成全了生父的心愿。</h3><h3>那一年,一个晴朗的周末,我和家人去看父亲,这次见面是我多年的心愿,头一天晚上彻夜难眠。当我们敲开父亲家的门时,大家热情地迎接我们,进屋后,一位老人也从沙发上起身迎了过来,是父亲!眼前的他,身材高大魁梧,虽然已逾古稀之龄,但腰杆依然挺拔,炯炯的目光透着军人的英武之气。他微笑着说:"孩子,你们来了!"然后,用他习惯的姿势向我伸出右手,仿佛接见一位战士。我有些拘谨,没用事先想好的方式去拥抱他,两手挽着他的胳膊,轻轻喊了声"爸爸!"他回应着我,听得出来那声音有些颤抖。</h3><h3>家里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像过年似的。席间,大家说着笑着,一场久违的团聚,温馨、难忘。吃完饭,哥哥姐姐们有意给我和父亲一些独处的空间。那一刻,父亲急于告诉我当年的情形,希望我能够原谅他。我看见他眼角溢着泪水,一边轻轻为他擦去眼泪,一边安慰他。父亲依然很沉重地说,"你应该永远记住你的母亲,她为了你,最后表现的很坚强,很了不起。"父亲告诉我母亲在生我的前一天,终日粒米未进,还腹泻了十多次,身体已经非常衰弱,但那时已经出现了早产征兆,母亲坚持要生下我。在我出生不久,母亲就离开人世了。回忆当初是痛苦的,我和父亲都沉默了很久……</h3><h3>父亲很关切的问我这些年的生活、工作和身体状况。听了我的述说,他很感概,让我一定要好好报答红军父母的养育之恩!</h3><h3>1988年,我考取了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父亲非常欣喜,在来信中赠我一句古诗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诗句一直激励我不断前行,每每读到它,父亲的鼓励仿佛就在耳畔。</h3><h3>后来,我的红军父母身体每况愈下,患了不治之症,我必须全身心地照顾他们。与父亲的联络少了,加之又到外地工作,更是疏于联系,一度还失去了音讯。也许我认为父亲身边不乏亲人,却忽略了他对我的那份情感和我对他应尽的责任,也许我总以为时间无数地储存着,但却忘记了生命是有限的。当我最终未能见上父亲一面,自责和悔恨都已无济于事。</h3> <h3>父亲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位慈祥温和谦逊的老人,他从未提及他当年的辉煌。父亲的经历,直到他去世多年后才从大哥那儿了解到,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他是个真正的硬汉,曾为民族和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h3><h3>父亲人生有三段经历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最值得后辈铭记与敬仰的是抗战期间他在滇西反攻中建立的不朽功勋。</h3><h3>1942年,在全民抗战的关键时刻,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日寇切断了滇缅公路,盟国大批援华的作战物资滞留印度。为了尽快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并配合中国驻印军在缅甸的反攻,中国滇西远征军开始了新的反攻。</h3><h3>1944年5月,时任第十一集团军二军七十六师二二八团团长的父亲,奉命率领一个加强团作为先头部队强渡怒江,打响了滇西反攻的第一枪,并攻占了战略高地大尖山。在大尖山争夺的拉锯战中,父亲抱定以身殉国的决心激励全体将士最终全歼日寇。成功掩护了主力部队顺利渡过怒江天险。</h3><h3>此后中国军队相继在其他战役中攻克松山、龙陵、芒市、遮放、畹町。1945年1月,中国滇西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和盟军终于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至此缅北、滇西反攻战获得全面胜利。</h3><h3>父亲因在此战役中指挥得当和英勇无畏,获得了当时国民政府颁发的三级云麾勋章,晋升为少将军衔,并胜任第十五军第二四三师师长。</h3><h3> </h3><h3><br /></h3> <h3>1949年12月父亲顺应革命潮流,率所部参加郫县起义。据有关资料介绍,这次起义影响带动了数十万国民党部队相继起义。为保护成都古城和川鄂人民的生命财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作出了贡献。起义后,父亲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五十军一六七师副师长。</h3> <h3>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从军队转业到地方,先后担任湖北省内河航运管理局副局长,湖北省交通厅厅长职务。在此期间,他参与领导汉丹铁路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才智与汗水。</h3><h3> </h3><h3>当时担任建设总指挥的是湖北省省长的张体学同志。他对父亲很器重,看重他有文化懂技术责任心强。父亲不负众望,他把师指挥部放在一线,用他的话说就是阵地在哪儿,指挥部就应在哪儿。他有,回武汉开会,也顾不上回家,开完会便匆匆赶回工地。大哥回忆那个年代的父亲,又钦佩也有几分抱怨:"他就像古代大禹治水,几过家门而不入,我们都快忘记了他的模样。"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钢材供应短缺,时常影响工程进度,粮食也非常紧缺,直接影响建设队伍的士气,父亲积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派出得力骨干搞好后勤保障,尽最大努力调剂好生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鼓动,工地上到处都是鼓舞士气的标语口号,极大激发了大家的建设热情和干劲。他还推行了文明生产制度,在科学指挥,讲求效率,节约资金和材料,安全生产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最后工程名列前茅,受到省领导的一再表彰。</h3> <h3>1985年8月为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出版的《海峡两岸百名爱国将领书画集》,收录了刘华清、张震、程思远等百位爱国将领的书画作品,父亲书法作品也被收录其中。他写道:"庆两党团结抗日共雪国耻,促三次携手合作同振中华。"这是父亲这位曾经身经百战的硬汉在晚年心中最深情的愿望,15年后他带着未了的心愿走了。</h3><h3><br /></h3> <h3>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大哥写下的这句话道出了我们所有儿女的心声,也是我们对父亲永远的怀念:"想当年,强渡怒江不惧艰险抗倭歼虏誉满滇缅路,看今天,埋骨松山英灵在天浩气长存恩泽传万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