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何明杨

<h3><br></h3><h3>又是一年的父亲节,父亲,你在天堂还好吗!父亲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路上为你挡风遮雨和引领你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的那位默默无闻的人。朱自清的《背影》给人们展示了一个辛劳而勤奋的父亲。“父爱如山”,父爱并不是溢于言表,而是从心底里流露出的一种沉重的“爱”,也是我对“父爱”的理解。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23年了,每当我想起他,心中充满一种深深的歉疚,是我没有及时关心他的病情,耽误了治疗。这也是我久久挥之不去的心中之痛。我父亲生前留下的照片不多,故我只能以文字表达的形式来纪念我的父亲。</h3> <h3><font color="#010101">我的父亲--何炳荣,于1927年出身于浙江省绍兴县城关镇的一个普通百姓之家,与鲁迅先生是同乡。1940年因其母亲去世,年仅13岁的他跟着远房表舅,乘着乌篷船来到上海万航渡路边上一个叫万春街的地方学生意。上海刚解放时,人民政府招收失业人员,把他招进了“天原化工厂”当一线工人。短短几年,由于他的吃苦耐劳和几年读过私孰的文化底子,使他很快当上了“工段长”。他刻苦学习,努力上进,边工作边学习,并考上了“长宁区工人业余大学”,文革前他已是“天原化工厂”质量监督科的科长了!</font></h3> <h3>我的父亲以每月96元的工资养活了我们一家人。文革中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科长,却也受到了“冲击”靠边站。由于他的文化程度较高,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所以在他“靠边站”时,市委组织部把他调到上海市工人宣传队进驻上海市文化系统去看护那些上海市的“文化名人”。而后又调去上海京剧院,并随“智取威虎山”剧组进京演出,后来他又被调往“上海市第五办公室”协助华东师范大学“海水提铀”课题组,常驻浙江温岭松门的一线实验基地。文革结束才回厂恢复质量监督科科长的职务。</h3> <h3>前排右二是我的父亲。</h3><h3>我的父亲从一个普通一线工人,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家大型工厂的中层干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曾在锦江小礼堂与周恩来总理一起观看过芭蕾舞“白毛女”。七十年代初的“林彪事件,他为随身携带“中央文件”去“海水提铀”课题组的一线实验基地,上级还专门给他配备一把“56”式手枪,以防路上遭遇不测所用。</h3> <h3>父亲的一生与文革前的基层干部一样,大公无私,很少考虑个人利益。就拿住房来说,我家一直租住古北路虹古路王家楼的一位当地农民的私房长达二十多年,直到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才从那私房搬进了天原二村。我从父亲的为人处世中悟到了一个人生真谛,就是“胸怀坦荡,大公无私”,“积极奋进,学无止境”。如今我也步入老年,丰富的退休生活,使我对父亲没有过多的享受而感到遗憾。愿天堂里的父亲也能像我们一样,快乐的享受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