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浓意,端午情怀——东康中学初二年级端午节项目式学习汇报展示

笑谈人生

<h3>因为手抄报上的字可能看不清,所以我下面具体给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的习俗,别名,由来,美食,诗词</h3> <h3>别名</h3><h3>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h3><div><br></div><div> 端午节 ,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div><div><br></div><div>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div><div><br></div><div>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div><div><br></div><div>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div><div><br></div><div>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div><div><br></div><div>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div><div><br></div><div>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div><div><br></div><div>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div><div><br></div><div> 当五汛 ,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div><div><br></div><div> 龙舟节 ,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div><div><br></div><div> 端礼节 ,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div><div><br></div> <h3>由来</h3><h3>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h3><div>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随后便拔剑自刎。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div><div>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作诔辞颂扬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绍兴,墓前有曹娥碑,传此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而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div><div>端午节的第四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的。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欢骑马、击剑,有当代花木兰、秦良玉的美誉。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革命起义,不幸在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坚贞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秋瑾虽然是六月初五殉国的,但是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复哀其忠勇事迹,乃将其与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合并举行纪念,也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这位女英雄、女诗人。</div> <h3>美食</h3><h3>端午节是中国几千年撒播下来的传统风俗,因而,撒播至今的风俗也有许多,其间以饮食风俗为最多见之一,除了吃粽子以外,那么端午节要吃啥呢?</h3><div>1.茶叶蛋</div><div>每年端午时节,江西南昌区域都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赤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绝处逢生,平安无事。</div><div>2.黄鳝</div><div>中国江汉平原每当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饱满,肉嫩鲜美,养分丰厚,不只食味好,并且具有补养功用。因而,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div><div>3.面扇子<br></div><div>许多本地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外表捏成各种斑纹,染上颜色,非常美观。这种食俗听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化而来的</div><div>4.煎堆</div><div>每当端午时节,福建晋江区域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即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别的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端午节为啥要吃“煎堆”呢?对于这个风俗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旱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大家说把天补好了,而端午节吃煎堆的食俗就由此而来。</div><div>5.打糕</div><div>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公民盛大的节日,而本地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食物即是打糕。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即可制成米糕。这种食物很有民族特征,又可增加节日的氛围。</div><div>6.臊子面<br></div><div>陕西人在端午节当天是必定要吃臊子面的。陕西哨子面前史悠长,其间最闻名的是岐山哨子面最为闻名。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闻名。</div><div>7.大蒜蛋<br></div><div>吃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节的风俗,每年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格外早,将事前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同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本地,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听说端午节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可避“五毒”,有利身体健康。</div><div>8、薄饼</div><div>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风俗。薄饼是选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滋味。</div><div>9、雄黄酒<br></div><div>端午饮雄黄酒的风俗,早年在长江流域区域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富含汞,有毒。 通常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成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能够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纪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脑门、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div><div>10、叶子饽<br></div><div>叶子饽,是玉林人的节日食物尤其在端午和重阳这两节属必不可少的美食.对于叶子饽的传说有许多,已不可考,有一点能够断定的,是前史颇长远.到了后来叶子饽逐渐演化成玉林本地一种大众化的本地传统特征小吃。 叶子饽以糯梗两种米磨成粉做成,属蒸制食物,通常单个饽是一巴掌长左右分为甜和咸两种口味馅料,随喜好可放可不放不放馅的通常为甜味放馅料的,则视各人食欲而制。做叶子饽通常是选用芭蕉业,粽子叶竹叶等具有清香味的叶子包着蒸出来的饽泛着浅青色。叶子饽的特征即是色泽嫩亮,口感细致柔软香糯,不粘牙。</div><div>11.糯米酿苦瓜<br></div><div>端午节玉林人家餐桌上的酿苦瓜是肯定少不了的。这个节也有有些玉林人叫苦瓜节,因阴历五月五正好是苦瓜“大哄”上市,苦瓜名虽苦,但本来否极泰来甘香瓜味,留在口腔历久不散。感受新鲜,加上苦瓜有清热解毒效果,在酷热的夏天吃最合适不过了。 苦瓜酿糯米是玉林人最多见的烹饪,听说这与玉林夏日气候湿润多雾有关,所以饮食上养成宜温热忌冰冷的特点。多见酿苦瓜的做法是糯米加香菇或虾仁。加糯米能够增加肉的黏度并中和苦瓜的苦味。假如喜欢苦瓜原味能够只用简略的猪肉馅,做成鱼肉馅的也有。或以豆芽,竹笋及蔬菜替代传统的猪肉馅进口更新鲜。</div><div>12、豆腐</div><div>江苏吴江同里,在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赶到菜市场去买豆腐,作为过端午节的必备菜肴。豆腐能够生拌,也可红烧,或做成麻辣豆腐等,随各人口味而定</div> 习俗<div>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div> <h3>诗词</h3><h3>端 午</h3><div>(唐)文 秀</div><div>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div><div>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div><div>七律.端午 </div><div>(唐)殷尧藩</div><div>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div><div>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div><div>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div><div>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div><div><br></div><div>竞 渡 歌(节录)</div><div>(唐)张建封</div><div>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div><div>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div><div>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div><div>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div><div>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div><div>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div><div>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div><div>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div><div>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div><div>节 令门.端 阳</div><div>(清)李静山</div><div>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div><div>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div><div><br></div><div>七 律.端午</div><div>老 舍</div><div>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div><div>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div><div>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div><div>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div><div><br></div> <h3>接下来是我自己制作的端午节小作品——五彩绳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制作它的过程。</h3> <h3>1. 取三根彩色绳,从三根绳的中间开始编麻花辫,编的差不多能做扣眼的时候对折,取其中的一根线绕住打个单扣,此时就是六根线。</h3><div><br></div><div>2. 再将相邻的两条线归成一股,再编三股的麻花辫直至手腕长度。</div><div><br></div><div>3. 在三股辫的末端打一个大纽扣结,然后剪掉多余的线头,烧烫后粘起来,手链就做完了</div> <h3>通过这次项目学习更深得一步了解到了端午节。让我们更加的走进了历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