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昨天的微信圈被父亲节刷屏了,一半是怀念已故的父亲,被主人公的情感和文字感动的稀里哗啦,一半是赞美父亲的勤劳,善良和伟大,也对主人公的父亲肃然起敬。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很早,我也想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不是自己懒惰,而是自己的笔力不足。所以迟迟未写,就在半年前和父亲的一次聊天我发现父亲说起他以前的经历和生活,显的异样的兴奋和滔滔不绝,整个人显的特别有精神,我也被他的描述所感染,时而大笑,时而伤感。父亲好像找到了知音,我每每回家他都会给我讲上一会,为了不让父亲失望,我耐着性子聆听。听到精彩处我会问上一句,父亲就会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讲。慢慢的听父亲絮叨成了我的一种习惯。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有一段时间工作忙,没去父母家,母亲打电话,让我回家一趟,我匆忙赶回家,母亲说:"父亲天天等我呢,实在等不到你来,就让我打电话叫你",我知道是父亲叫我是听他絮叨,父亲见到我可高兴了,经过简短的寒暄他又进入了主题(又讲起他的以前),每讲一阵父亲就会说:"哎,我不识字,识字的话,我就会把我的经历写一本书",他的这句话提醒了我,我何不将父亲写一本书,来抒发我对父亲的理解和情感,我认真的对父亲说:"爸,让我来做你的笔吧!" 就在半年前我开始动笔起草«我是父亲一支笔»,现已有二万字的小说(未完),先摘录片段。</font></h3> <h3> 父亲的青年时代</h3> <h3><font color="#010101"> 父亲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有苦难的童年,艰辛的中年和幸福的晚年,在传奇的人生中练就成一个意志坚强,心地善良,身体硬朗的老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37年父亲生于甘谷县礼行乡董家岘村徐家坡社,村子主要有董姓和徐姓,董姓和徐姓俩姓中间有一条路相隔。</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父亲一生没有小名,在家中排行老二,别人都叫他徐家二儿,一直到(1952年土改,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从父亲出生迎接他的就是苦难,由于爷爷生性好赌,从不着家,一家八口人的生活全靠奶奶种地维持。种地主要是靠天吃饭,有时老天也不眷顾,多时饿的他们饥肠辘辘,多么希望爷爷带些吃的来,就是望眼欲穿也盼不来爷爷,出门兄妹轮流穿一件裤子,奶奶带着穿裤子的孩子扒树皮,拨草根来维持生命。</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父亲曾经说过他的记忆里只有一年过年时,爷爷突然回来了,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叫"黑枣"的东西,给每人几颗,那是他吃过世上最香的东西,那个年也是他过的最幸福,最快乐的年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父亲六,七岁的时候,也就是1944年开春,有天夜里爷爷突然回来,让奶奶收拾东西,带着孩子们连夜逃走,经过奶奶询问,原来爷爷赌输了钱怕债主追债,连夜逃走,家里的女孩子早已许配人家,留在甘谷,3个男孩随大人北迁,在奶奶的哭声和孩子们惊慌的眼神中不得不随爷爷举家北迁,北迁的路是艰难的,他们用了56的时间徒步从甘谷出发,途径天水,通渭,定西,最后来到榆中。</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他们来榆中是投奔一个叫:"喉曲子"地主,"吼曲子",不是他歌唱的好,而是他打鸟打的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未完待续</font></h3> <h3> 82岁的父亲</h3> <h3><font color="#010101"> 写于2018年6月17日午夜</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