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三三春和日,九九秋高时。<br></b></font><font color="#ed2308"><b>五五龙舟速,七七鹊桥迟。</b></font></h1> <h1> 今天四个故事的押韵属于“一七辙”,故事的内容归纳为“天象与节令”类。</h1> <h1> 【三三春和日】(sān sān chūn hé rì)<br> 典源:典故“兰亭修禊”出自《晋书·王羲之传》涉及人物:王羲之、谢安等人。<br> 题解:三三指农历三月初三,也叫上巳节。这一天大多是春和日丽,是踏青的好日子。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古俗称之为修禊(xiū xì)。后来文人相约在这一天饮酒赋诗,也称为修禊。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次文人修禊便是王羲之等人的“兰亭修禊”。<br> 故事:三月三,也就是农历的三月初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时将三月三定为上巳节,这以后便历代沿袭,同时成为大家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因为唐代诗人杜甫、欧阳修都有描写三月三的诗句,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在唐宋时期盛行。这个节日最适合踏青,男男女女一起出游,所以很多人要将三月三定为中国的情人节或女儿节。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绍兴会稽山下与谢安等41位才子一起赏春景。这天,有26人作了诗,编成了诗集《兰亭集》,王羲之为此集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名作《兰亭集序》,奠定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br> 感悟: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此外也是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这一天的活动有很多种,总的说大都是欢快的活动。</h1> <h1> 【九九秋高时】(jiǔ jiǔ qiū gāo shí)<br> 典源:典故“重阳登高”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及东晋人葛洪的《神仙传》。涉及人物:桓景、费长房。<br> 题解:九九是指农历的九月初九,也叫重阳节。这一天秋高气爽,人们相约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还有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br> 故事: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为重阳节。在这一天,老人们秋游赏景,或登山健体,故有“九九登高、重阳敬老”之说。那九月初九为何叫重阳节呢?你看过周易就会知道,阴爻用“六”来表述,而阳爻则用“九”来表述。两数相同为重,九为阳数,所以九月九日称为重阳节。这一天为什么要登高喝酒呢?传说在东汉时期,汝河一带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感染瘟疫,死里逃生,便随易学大师费长房学习。某年九月初,费长房告诉桓景:你们那里初九那天有瘟神光顾,你可带着父老乡亲佩着茱萸,到山顶去喝菊酒,方可免灾。桓景照着做了,上山的人都躲过了一劫。从此,九九登高的习俗便保留了下来。<br> 感悟: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h1> <h1> 【五五龙舟速】(wǔ wǔ lóng zhōu sù)<br> 典源:典故“屈原沉湘”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涉及人物:屈原。<br> 题解:五五是指农历五月初五,也叫端午节。这一天是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龙舟是指源于纪念屈原的龙舟比赛;速也就是指比赛越快越好啦。<br> 故事: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端午节的来历有几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还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史料记载,楚国的国君不听大夫屈原的正确主张,只顾眼前利益,却中了秦国的奸计,疏远了盟友,流放了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流放在外的屈原听到秦军攻占了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万分,写下绝笔作《怀沙》,然后投入汨(mì)罗江。老百姓知道后马上组织大船小舟前去打捞,并将五色丝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后来小舟越来越多,大家冒雨划进洞庭湖进行打捞。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后来经常荡舟于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br> 感悟:“屈原沉湘”是说明忠臣遭陷,为国尽忠。有人说:“屈原是传统文化中一个伟大的象征性符号,今天我们纪念他,不仅是对于个人品格的推崇,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同意这样的观点。</h1> <h1> 【七七鹊桥迟】(qī qī què qiáo chí)<br> 典源:典故“七夕乞巧”出自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涉及人物:王母娘娘、织女、牛郎、郑采娘。<br> 题解:七七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开始有“乌鹊填河而渡织女”之说。这样看,七七最开始的传说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故事。一年一会,真是漫长,所以我说鹊桥迟,就是说这个相会来的太慢。关于乞巧的记载最早还是见于《西京杂记》中,其中有“汉彩女常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br> 故事:农历的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说的是王母娘娘的小外孙女织女随众姐姐下凡游玩,却爱上了人间的牛郎,并且生下了两个孩子。但是,神仙与凡人的结合是违犯天条的,所以王母娘娘将织女捉回了天庭。而牛郎在老黄牛的舍身帮助下,挑着孩子追到了天上,却被王母娘娘画出的一道天河给隔在了两岸。虽然王母娘娘的政策放宽了,也只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通过鹊桥见一次面。七月初七还是乞巧节,由于织女是天上最巧的人,所以许多女人在七夕夜向织女祈祷,希望能得到织女的金针。据说唐朝的郑采娘,还真的梦见了织女赏的金针,但她太着急了,马上拿起金针下手干活,却不小心把金针丢了。<br> 感悟:有一次突发奇想:牛郎织女真的是一年见一次面吗?《西游记》上常说: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如果我们人间每年七夕的晚上都能在葡萄下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那不说二人在天上是每天都见面吗?那么人间的七月七是天上的什么时候呢?推算起来应该是中午吧。为什么定在中午呢?秦观有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是说真正有感情,就不要在早晨和晚上见面,只好定在中午了。<br> 自己也觉得荒唐,不过荒唐到振振有词的程度也不容易,你也不要当真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