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赵秋林. qwh.ZLQ

<h3>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五日节,艾节,等等。</h3> <h3>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h3><div>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div><div> 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屈原流芳百世。五月初五端午节延续至今。</div> <h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风俗各不同。在我的家乡,端午节有门上插艾,吃粽子,系花花线,送麻烫的风俗。</h3> <h3>  家乡的端午节,在门上插上艾草。小女孩头上插上小花和艾叶的习俗。</h3><h3> “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怪”,“头上不带花,死了举个官”的民间传说。“五日节,五样色”,用五色丝线搓成小丝绳段,在家乡叫花花线,系在小孩子的脖子、手腕、脚脖子处,传说是辟邪驱瘟之意。</h3> <h3>  “送麻烫”的习俗。在家乡麻烫就是油条。在端午节的前两、三日“送麻烫”,送麻烫是“克拉麻烫”。听村里上年纪的人说,端午节“送麻烫”,是一代接一代传下来的。关于端午节“送麻烫”的来历缘由,老人们也说不清楚,随时光就这样传下了的习俗。</h3> <h3>  成家后的闺女就是出门闺女,在端午节的前两、三日回娘家看望父母,老人。就要“送麻烫”,成了家孩子也要送上麻烫。来孝敬父母。</h3><h3> 订了亲的人家,在端午节前几日,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麻烫,还要给媒人送麻烫。</h3> 说起“送麻烫”,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家三叔在自己家做起麻烫生意。每到端午节前,他家里就忙活热闹起来,有的人要麻烫会提前靠好,还有的随时去家里买,到三叔家买麻烫的人络绎不绝。他的手艺在家乡很有名气,炸出麻烫又松、又脆、又黄、又香。无论是口感还是色泽都诱人。人们都乐意买他家的麻烫。<div>  三叔把和好油条面团,摊在案板上,用专用的炸麻烫刀切下一小块,拿起不足一尺长擀面称,只听“棒”的一声,把油条面擀成一长条片,用刀切开好几段,在每一段中间该上一刀,随后把两片摞在一起,用娴熟的手艺把面片套成克拉,放至油锅里炸,不一会功夫,就出锅了。把炸好麻烫一摞一摞的摆放在簸萝里,小孩子看着就会留口水……</div><div> 那时候,只要听到“棒”的声音,就知道炸麻烫开始了,远远的就闻到了香喷喷的麻烫味。</div><div> 现在年纪大了就辞去了这行。村里又有人家做起了麻烫生意。到了正月十五和端午节时,村里有点人自己动起手来炸麻烫,但是,自己炸的比不上人家炸的好。村里就这样过个时节、节轮卖麻烫没有间断过。</div> <h3>  “送麻烫”的数量是有讲究的,那时出门闺女回娘家送麻烫,一般的要送上十个、十五个、二十个、不等。后来随时代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但是送麻烫的风俗没有改变,有的送上老人喜欢吃的东西。</h3><h3> 订了亲的人家,男方家给女方家送麻烫,从数量上要多一些,一般在三十个、五十个,不等。在送麻烫的同时,在加送一些东西,像水果,烟,酒之类……</h3><h3>家乡的端午节,“送麻烫”习俗,一直流传至今。</h3><h3><br></h3> <h3>  家乡的端午节“送麻烫”习俗,虽然不知道缘由,但是,每逢时节、节轮,给父母老人送上孝心,送上礼物,这也是乡愁。</h3><h3> 乡愁一代接一代地流传下来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