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痕善若水

七夕流星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岁月无痕善若水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林日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你我有关,这个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进,去回首,你我相遇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邂逅。</b></p><p class="ql-block"> 写点自己成长的故事,有点别扭,不过近期在“东游西读”微信群里,那些因“贵生教育”结缘的帅哥美女们吱吱喳喳地一下子写了一大堆精彩的成长故事,各得其美,美美与共,看得我心里痒痒的。加上美女“群主”黄晨芬校长的天天“鼓励”,“督导员”董晓芳主任的时时“加油”,利用高考四天假日,斗胆赶猪上树。</p> <h3><b><font color="#167efb"> 一、白日不到处的童年</font></b></h3><div>&nbsp;</div><div> 我的家乡是徐闻县南山镇南山上村,在我出生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我的父亲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划为“四类分子”(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这四类人的统称),扣上此帽子的原因,父亲至死不明。父亲生性好强,不是他做的事,绝对不会承认,从不为别人错误而道歉。父亲因此经常被人批斗,三天一大斗,两天一小斗,天天“劳动改造”,有家难归。虽然蒙受委屈和折磨十多年,但父亲从不在子女面前怨天尤人,总是相信党和政府在将来的某一天给他一个公道。果然在1982年,他被平反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任五里乡司法所副所长,他非常热爱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尽忠职守,主动积极。正是父亲这种口直心善、乐观豁达、从不怨言的个性,深深地影响着全家,我们兄弟姐妹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自食其力、从不添乱、善良孝顺。特别是二哥,受父亲影响最大,家风最正,父亲走后,他成了我们大家庭的主心骨,继续带领全家度过最艰难的时光。</div><div> 因父亲的缘故,柔弱的母亲终日担心受吓。我有一个姐、三个哥,一个妹,粒米几没,生活艰苦可想而知。屋漏偏逢连夜雨,据母亲说,我出生时的两个月,几乎天天下雨,粮食颗粒无收。坐月子的母亲拖着肿如牛腿双脚,天天冒雨带着哥哥、姐姐在村前屋后摘野菜,“踩”蕃薯,野菜与蕃薯这两样东西救了全家。因为天天吃野菜和蕃薯,缺油欠肉,童年的我因此患上肚肿病,肚大如鼓,晶莹透明,内脏清晣可见。我现今身材苗条,肚扁肠瘦,与小时浑圆大肚沾不上半点边儿,至今,闻到野菜味就想吐,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div><div> 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吧,每每在全家捱不下去的最艰难之时,总能得到村里个别乡亲的暗中照应,缓了燃眉之急。一草一木总关情,邻里守望暖人心,注定今生的我必定“念少时,想亲娘,此心安处是吾乡。”</div><div> 父亲见我肚如箩筐,惨不忍睹,不知从那里拿来的五毛钱(88岁老母亲对此至今困惑),到县城买点猪肉,想给我补补营养,可雨天路滑,父亲摔昏在路旁水沟边,命不该绝,路人相救,但那块宝贵的猪肉彻底弄丢了。</div><div> 父亲生前对那块猪肉一直耿耿于怀,曾对我笑称:你我命中相克,你享不了我的福,我可能也享不了你的福。一语中的,即使步入工作岗位的我,依然混碌无知,对父亲粗心大意,很少关心,加上他身体一贯硬朗,感觉父亲来日方长。就连父亲平时喜欢的几口烟,小口酒,总以“有害健康”为由频频劝阻,虽然父亲总是一笑了之,但烟少抽了,酒减喝了,病也来了。1995年8月,在我工作的第4年,才六十六岁的父亲说走就走,让我猝不及防,这成了我心头永远的痛,希望泉下的父亲能够原谅我的无知和大意,希望我们来生依然能父子相称,愿天堂的您像生前那样抽烟喝酒,乐观爽直,幸福安康!</div><div> 我觉得最对得起父亲的,有三件事,第一,我以村里第一人的身份考上徐闻中学初中部;第二,直升应届考上大专,跨过了“南渡河”,吃上“皇粮”;第三,大专毕业,贵人(我的老师李恂谟)相助,能顺利分配到徐闻人民的“清华北大”——徐闻中学任教。或许这三件事算是让父亲享我的“清福”,其他的,我真的给不了他。</div><div> 或许是目睹了父亲太多被“批斗”的场面,童年的我一直胆小怕生,从不敢大声喧闹。上学时,更多的时候,静静地呆在座位上翻弄课本。记得一年级时,一位叫翁美华的女同学经常唤我,对我微笑,我偶有回应,可声音太小,连我都听不清,更多的时候只是偷偷地看了看她的背影,可惜的是,二年级的时候,这位名叫美华的同学不来了,什么原因?不得而知。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想象着跟她可能碰面的各种美好场景,却从不如愿。即使如此,我依然清晣地记得她的模样、她的一颦一笑,就像冬天黑夜中的明灯,明亮而温暖!</div><div>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村里的一位同学多次讥笑我的父亲,实在是忍不可忍,与他打架,我个小无力,被他摔断了右手。也好,从此之后,再也无人敢拿父亲的话题来讥笑我。离校在家休养半年,闲时无伴,无聊之时,到处乱翻,在父亲的床头无意中翻到一本小说《林海雪原》,尽管小说里面很多字词不太明白,但反复阅读,胡思乱猜,雪、雪地、森林、英雄、敌人等基本概念懵懵懂懂,明白了七七八八。这本书也成为我人生第一本“阅读小说”,初、高中时语文成绩相对冒尖,工作业余之时,偶玩文字,可能都与此有关。</div><div> 家中无人之时,唯一与我相伴的是一只黄狗叫黄黄,我去到那,它跟到那,不离不弃。特别是晚上,哥哥、姐姐跟着母亲去探望被批斗的父亲,黄黄总是挨贴着瑟瑟发抖的我,给我温暖,给我力量,让我克服了孤独与恐惧。大概是十一岁那年,与我相伴多年的黄黄不见了,我哭了很多天,人狗情未了,我不吃狗肉,也就是这个缘故吧,亲爱的黄黄,现在的您还好吗?</div><div> 三年级第二学期,学校来了一位名叫谢风华的年轻代课女教师,她知道了我的情况后,到我家找到我的父亲,劝说我继续上学。要不是她,我或许就辍学了,是她给我机会,让我重新点燃了读书火种。谢谢您——谢老师!尽管这份谢谢迟到了近四十年,您也许听不到,但我还是要讲出来,起码让我安心些。愿好人的您一生平安!</div> <h3>  四年级时,不知什么原因,学习好像来了劲,成绩也慢慢地跟了上来,父亲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暑假将要结束时,父亲跟我讲,下个学期,转你到县城徐城三小读五年级吧,容不得我半点犹豫,就这样定下了。在参加徐三小的插班考试中,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徐三小。&nbsp;&nbsp;&nbsp; </h3><div> 事实证明,这件事父亲做得非常正确,在徐三小那里,让我发觉自己与县城同学的成绩差距,农村教育与县城教育的差距,使我更加努力、用功地学习。加上班主任、语文科黄堪烈老师和数学科邓伟老师不断的鼓励和关心,同学们对我的尊重和喜欢,我也变得愈加自信,成绩跃上全级年级前五名,最后我顺利地考上了徐闻中学。成了村子里考进徐闻中学第一人,在当时的村子里引起不小的震动,父亲为此“得意”了一阵子。&nbsp; </div><div> 虽然我在徐城三小只读一年,但这里的老师认真负责,平易近人,同学们心地善良,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一人一物。当上老师之后,我对来自母校徐三小的师弟师姝们总是有点偏心,对于母校的发展总是别样的关注。</div> <h3><b><font color="#167efb"> 二、青春恰自来的中学</font></b></h3><div>&nbsp;</div><div> 印度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这句话,用来说教育是再确切不过的了。教育就是播种信念,播种行动,播种习惯,播种性格,帮助受教育者收获应该属于他们的幸福人生。</div><div>&nbsp;&nbsp;&nbsp; 初中时,连续三年的班主任、语文科樊春老师及我的第一任物理科李恂谟老师,就是这样两位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抱诚守真优秀老师。他们是那个时代优秀教师的缩影,通过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收获属于我们的幸福人生。就算过去三十多年之后的今天,由教育部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标准,这两位老师的教育特点恰好就体现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方面的课程核心素养。</div><div> 初中三年,最令我遗憾的是,尽管我用了比别人多两倍的时间去学习英语,不知道是天生脑笨,还是方法不行,英语成绩一直跟不上,考试经常不及格,总分为100分的英语,中考时只考了28分。至今还偶尔在梦中因英语考砸被吓醒,好像患上了“恐英症”。当上老师后,对英语优秀的学生特别羡慕和喜欢。我甚至与儿子开玩笑说,以后娶媳妇要娶个英语厉害的,换个种。这就是所谓的补偿心理吧!</div><div> 进入高中,英语依然是我最头痛的科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当英语略有起色时,高一时最好的数学科反尔受到牵连,慢慢地掉了下来,明显察觉时,已是高三第一学期后半段,此时乏力回天。高考的所有科目中,数学考得最差,刚好500分,比英语的581分还要低,不过数学基础还在,大学时《高等数学》学得蛮好,幸好没有留下后遗症。反倒是英语科,在中学阶段,很多考生倾力拼搏,耗尽精力,工作之后,好像一无所用,值得反思。</div><div> 在高中阶段,语文与物理这两科还是比较平稳,高考时,语文考了689分,物理考了691分,据查这两科的成绩在全县理科范围内都在前四名。这两科成绩较好除了得益于初中时的樊春、李恂谟两位老师之外,高中时的语文科谭国荣老师(后来曾任徐闻县副县长)、物理科李业勤老师(后任徐闻中学校长),这两位老师都是当时徐闻县顶级名师,教学能力绝对OK。</div><div>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提高二、高三时的班主任、化学科卢昌庆老师,他为人本分老实、工作认真负责,无怨无悔,真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他所刻印的试卷,书写漂亮工整,如打印的一样,让每位同学过目不忘,相比于现在个别老师的书写手迹,天地之差。直到现在,三十年了,同学偶尔相聚时,还不时地提到“卢老师刻印试卷”的美。 </div><div> 我的高考、我学生的高考及我孩子的高考经历,让我深切地体会到高考制度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发明,亦是中国人的重要精神信仰,中国老百姓相信,高考是人生唯一公平的命运角斗场。在这个角斗场里,老师是重要的推手。</div><div> 正是因为我在徐闻中学求学的六年里,有幸遇到了这么多优秀的推手老师,他们工作认真、无怨无悔、大爱无私,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这份恩情,这份大爱,让来自农村、童年饱受艰辛的我倍感亲切和幸福,我会终身铭记,并深信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好老师遇上好的时代则是全民族的福分。</div> <h3><b><font color="#167efb"> 三、苔花如米小的雷州师专</font></b></h3><div>&nbsp;</div><div> 1988年的高考是900分制,总分是900分,各科也是900分,各科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后成为总分。我的高考成绩为578分,上专科线,算是正常发挥。</div><div> 高考填报志愿时,父亲的意愿很明确,选择费用低包分配的。时任县招办主任李灼同志是我父亲的朋友,李主任也极力支持父亲的观点:农村娃娃当个老师,吃上一份皇粮,就知足了。既不喜欢的也不讨厌的雷州师专(即现在岭南师范学院)就这样成为最佳选项,当老师不是我原先的爱好与规划,但师范院校免费包分配工作正适合家庭贫困的我,更符合父亲的意愿,我别无选择。</div><div> 师专的三年,结局早定,反正毕业后就是当个中学教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没有了读高中时的激情和动力,有时得过且过,不过学校安排的任务,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准时完成,从不马虎。</div><div> 每天早上六点十分,学校的高音喇叭一响,准时起床,除非下雨,就是雷打不动地到隔壁的寸金桥公园跑两圈,三年下来,体力好了很多,但身材依然苗条如故,肉也不长一点。 </div><div> 大三毕业时,我是班中六位不用补考的同学之一,各科成绩马虎过得去,基本上兑现了父亲在我上大学前对我叮嘱:“我们是农村人,读书不能马虎,做人不要过分”。这句话,我经常转告儿子,他总是笑笑,有时还调侃我道:“哆嗦了,老爸!”</div><div> 三年大学空闲之余,喜欢上了摄影和音响。但没钱购置照相机和胶卷,巧的是大一第二学期,物理系的幻灯片制作无人愿接,我自告奋勇,不仅能自由使用物理系唯一一部相对高档的海鸥牌相机和独立的照片冲洗室,还能获得学校的酬劳,每张能正常使用的幻灯片酬金为五分钱,最多的一个学期,竟然能赚到272元,对家境贫困的我来讲,这可是一笔大钱。这既能学习摄影及冲洗技术,又能赚钱,一举两得,何乐不为。</div><div> 音响也是我的至爱,平时一有空,我就跑到学校的团委,看看那部全校唯一一部日本原装进口“健伍”音响,前看后摸,不到一个星期,已熟练掌握这部音响使用功能。为了进一步掌握音箱结构和原理,还多次跑到学校的图书馆借阅有关音箱资料,并做了大量笔记,终于搞清了制作音箱技术。</div><div> 当上老师的前几年,恰值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刘德华、张学友、黎明等著名歌手演唱的流行歌曲大行其道。工作之余,利用在大学学过的音响知识,捣东搞西,自造了几对音箱,音质效果奇好,就如角尾乡放坡村一位九十多岁婆婆听雷州歌时无意中概括出的音响音质标准:“声大不吵耳,声小也听清”。我自配的音响为平淡的校园增添了浓重美丽的音符,每天吸引了大量的学生粉丝前来聆听。自然名声在外,有的同事或朋友,死打烂缠,给了一千元左右的保本价,硬是把音箱抬走,产品供不应求。</div><div> 可惜我不是做生意的料,不谙商机,不然早就发达了。很多毕业多年之后的学生,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林老师,您的音箱还在吧?这让我始料不及,我平时辛辛苦苦教给你们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了,而无关紧要的音箱却记忆犹新。难道是“有心栽花花没发,无心插柳柳成荫?”</div> <h3>我的母校一原雷州师专,现岭南师范学院的大榕树。</h3> <h3><font style=""> </font><font color="#167efb" style="font-weight: bold;">四、梅映溪红的教育生涯</font></h3><div>&nbsp;</div><div> 1991年7月,大学毕业,经我的恩师李业勤、李恂谟两位老师的帮忙,回到了离别三年的母校徐闻中学任初中物理教师,与我的恩师们成为同事。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原定回到偏僻农村中学的,但运气好,我也没方法。</div><div> 回到母校与恩师共事,不敢丝毫马虎,不管人家愿不愿意,我不分科目到处推门听课,就算蹭听,也面不改色,第一学期听课达87节,这个纪录,可能无人能破。</div><div> 重视实验,是我物理课的一大特点,在2012年之前,凡是课本里面出现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小实验,我都一个不漏地全部做完,还要求学生自制了大量的小实验。自从2012年下半年物理实验室搬进新的实验大楼之后,原先很多的物理实验器材因搬迁而损坏或丢失,学校又没有及时添置新器材,分组实验所需器材严重不足,分组实验处于瘫痪状态,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div><div> 1992年下半年,在物理科组长黄育谋老师,苏千君等老师的鼓励下,我全校第一个在初中部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免费“尖子辅导”,一大批优秀学生,例如陈华胜、陈武泱、杨栋昌、唐乃革、林朝霞、翁始俊、邓智、陈景晖、陈伟春、金翠、王华辉、杜攀成、李德华、杨智昌、陈凯晨、莫国勇、黄开映、王贤俊、许小雅、钟学秀、陈汉志、黄建理、黄学佳、陈汉梽、黄海清等同学在辅导竞赛中脱颖而出,走向全国、冲进清华北大。学生的进步不仅给我带来成功的喜悦,更坚定了我当一位好老师信心。感谢我的学生,是你们的优秀,成就了老师的事业,实现了老师的理想。让我安心自由开放地教书育人,优秀影响优秀,生命滋润生命。谢谢你们——我的学生!</div><div> 2005年10月,徐闻中学校长陈南先生,提拔我担任梅溪中学(徐闻中学初中部)教导主任,感谢陈南校长对我信任和提携,他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在时任梅溪中学常务副校长潘文,王上锐、骆强副校长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地开展了教导处各项工作。教导主任这个角色很能锻炼人的方方面面能力,包括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教学教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div><div> 2010年4月,徐闻中学校长黄勃校长,提拔我担任梅溪中学副校长,主管德育工作。任职期间,可以讲是梅溪中学最为艰难时期,在校学生2451人,共30个班,每个班达82人左右,而正取生每个班不超过20人,生源参差不齐,班额超大。任课老师才78人,师资严重不足,师生比严重超标。在这特殊时期,管理难度可想而知。</div><div> 2011年9月,潘文常务副校长被提拔为徐闻中学副校长。10月20号由我接任梅溪中学常务副校长一职。上任才5天,便发生了徐闻史无前例“10.25枪击案”,震惊全国。凤凰网,新华网等国内知名网站“大力”报道,“新官上任”的我四面受敌、身处舆论旋涡,“压力山大”。当时如果没有大家的宽容和理解,特别是教育局朱堪智局长,徐闻中学校长黄勃校长的大力支持,或许我是挺不下去的。虽然案件最后的判定结论是“学校无须担责”,还给了学校一个“合法”的说法,但失去学生、失去同学、失去亲人的那种痛彻心扉,感同身受,成为我心头永远抹不掉的痛。同时也让我暗下决心,今后的学校管理必须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直至2016年10月我离开梅溪中学,都不能很好地实现了我的“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管理理念。</div><div> 2016年10月,我被任命为徐闻县第七小学校长,配合县教育局负责筹建第七小学。当时的七小人员配置、办公资金、办公场地等一无所有,举履艰难。10月12日,在朱堪智局长等领导的帮助下,我们借用实验中学办公楼的一个房间,正式做为徐闻县第七小学筹建处的临时办公室。成员包括我、李恂谟、周茂、骆婵娜、简雄、陈建庄共六人。我们六个人像兄弟姐妹一样,风雨同舟,度过了约三个月紧张而艰辛的时光。</div><div> 借此,我由衷地感谢县实验中学林茂文校长,伍车进书记对七小筹建处无偿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七小筹建处将难以找到合适栖身之地。同时也非常感谢设计院颜回副院长对七小设计工作的全方位支持,遗憾的是,欠他的设计费至今无法支付。</div><div> 2016年10月13日,根据朱局长的建议,我在当时的徐闻教育信息网上发表了一篇《梦想从这里启航》文章,简介宣传七小的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师资构想等,我的学生李德华博士义务帮我设计七小的校徽,社会反响较大,得到了众多社会人士的关心和支持。</div><div> 2016年11月初,朱堪智局长离任,宋培源局长上任。宋局任后的第二天,调研第一站就是七小。由于种种原因,2017年5月,七小暂停办理所有报建手续。七小的地块重新挂牌拍卖,最后将建成为徐闻县梅溪实验学校的小学部。</div><div> 在筹建第七小学的过程中,我收获有三个方面,</div><div> 第一、开阔了视野。有别于单纯的学校管理,在筹建七小过程中与各个职能部门广泛接触,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学到了学校平时难以接触到的东西。</div><div> 第二、懂得了人脉的重要性。学校同事间的关系较单纯,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单纯。筹建学校,人脉关系很重要,否则将寸步难行。这里得非常感谢我的学生、家长及徐闻中学校友们对我们筹建工作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真诚帮助,在没有花费一分额外费用的前提下,七小的筹建速度不可能如此迅速的。</div><div> 第三、人情世事洞悉些。离开梅溪回梅溪,让我更能准确把握同事之间的相处之道,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感性,交往从容淡定些。</div> <h3>李德华博士设计的徐闻县第七小学的校徽。</h3> <h3>清华大学校友李德华、李龙、李莹同学在母校的留影。</h3> <h3><b><font color="#167efb"> 五、亦学牡丹开的教育理想</font></b></h3><div>&nbsp;</div><div> 教育是一个本性淳朴的事业,需要立足本源、抱诚守真。现实的“中国式”基础教育,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家长要求孩子升入满意的高一级学校;学校要给教师以职业体面和尊严;政府要通过教育公平来促进社会公平……同时,教育教学改革中涌现出了很多经验和“模式”,让人目不暇接,但这些经验和“模式”能否经得起推敲和追问?它们是怎么来的,是否符合教育的本质和规律?</div><div> 这些问题,一直盘桓在我心中,教育最本质的使命定位为:承接人类文明的真知灼见,启迪智慧,指引人们获得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从而远离野蛮和蒙昧,走向健康和文明。这样的教育追求,美好但又有些空洞,我期望建立一所新学校,来证明这个“理想”是可以实现的,它应该是“一所不太功利的学校”。</div><div>&nbsp;&nbsp; 首先,这所学校更强调回归教育本源,践行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div><div> 其次,这所学校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学校,这所学校尊重每个孩子的禀赋差异,竭力避免唯学习成绩评价孩子,让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学园、家园与乐园,学校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力争每一个孩子不仅学业优异,而且人格健全,乐观向上,综合素养突出。</div><div> 第三,这所学校是一所和谐人文的学校,在创办高品质学校的同时,努力把有教育理想、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会聚在学校,营造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严而有格,爱而不纵;在教育方式上,除了采用外在刚性教育方式,更加强调内在柔性教育策略,倡导将外在的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内省教育,让他们“优秀影响优秀、生命滋润生命”,努力追求教育的至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div><div> 我怀着这份理想,带着这样的理念,在梅溪这所文化底蕴厚重的学校里,随时准备迎接这群孩子们。相信,这所学校的围墙不是快乐的屏障,而是他们前程的瞭望塔。</div> <h3>由深圳市徐闻商会资助,清华枝友李德华博士最早牵头,2012年起,连续6年的清华大学同学到广东省唯一定点支教学校一梅溪支教。</h3> <h3>清华支教队队友及清华校友的留念。</h3> <h3>梅实优秀的孩子们</h3> <h3>梅实首届“校长”杯足球赛掠影</h3> <h3>曾经的梅溪中学依然静待花开</h3> <h3>内涵丰富而精致校徽</h3> <h3>书香活动节中的梅实孩子们</h3> <h3>男女搭配,干活不累。</h3> <h3>放飞的青春,曾经的芳华</h3> <h3>热烈而隆重的梅实“彩虹”运动会进场仪式,愿梅实的明天会更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