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主动撤离延安。叶剑英、杨尚昆等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直属机关人员转移到山西临县。4月11日,中央后方委员会在临县成立。中央后委成立后,统筹中央后方各项工作,承担着“中央参谋部”和“后勤保障部”的任务,成为中央前委、工委和全国各解放区的红色枢纽、后方基地,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h3><div> </div> <h3> 后委机关和人员所驻村庄沙盘。</h3> <h3> 临县是革命老区,1926年建立党组织,1940年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处于晋绥边区通往陕甘宁边区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坚实的革命基础,使其在1947年到1948年成为中央后委所在地,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在中央后委驻临县期间,老区人民胸怀全局,无私奉献,对中央机关人员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军民同甘共苦,团结互助,度过了难忘的革命岁月,铸就了不朽的历史丰碑。</h3> <h3> 1947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在临县成立。1948年3月,毛主席东渡黄河后,后委转移西柏坡,5月23日中办行文撤销后委、工委。</h3> <h3> 后委书记叶剑英,后方支队司令杨尚昆。常委李维汉、李克农、邓颖超;委员李涛、戴镜元、王诤、帅孟奇。</h3> <h3> 1947年8月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陕甘宁边区政府移驻临县南圪垛、沙垣、高家坪。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副书记马明方、组织部长马文瑞。联防军司令贺龙、政委习仲勋。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10月20日转移陕西绥德。</h3> <h3> 后委是中央的后方保障基地,是人员和物资的中转站。后委为保障3200多人(最多时5500多人)的安全和生活,做了大量工作。由河东供应中央的经费、物资以及部分兵员的补充,也都由后委集中承办。</h3><div> </div> <h3> 中央后委在临县期间,临县除加强保卫工作外,还保证了粮草供给,每人每天供应粮食1.5市斤,骡、马(250头)每头日供草15市斤,料10市斤。前后甘泉供应粮种主要是白面和小米,供给时间为1年。</h3><div> </div> <h3> 1947年9月,根据前方的需要,后委向中央纵队运送了棉衣800套,土布1036丈,棉花1470斤,以及电台的摇手、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骡马的蹄铁、肚带、鞭梢等物资。在此期间,后委还组织临县民工4000余人,从周边地区运送粮食5410石,被褥近万套,支援了西北解放战争。</h3> <h3> 后委是中央的参谋部,是中央前委、工委和全国各方面的联络中心。中央军委90%以上的电台都集中在三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指示,绝大多数都由后委转达。各战略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地下党的许多电报,也是由后委向中央转报的。中央后委把中央前委、工委和各战略区、野战军及地下党,组织成为一个严密而灵活的整体。各野战军的作战经验总结,绝大部分都选送到中央后委,再由后委整理上报中央,或介绍给各战略区。</h3><h3> </h3> <h3> <font color="#167efb">山沟里的参谋部</font> 中央后委在三交镇附近建立无线电通信中心。4月下旬,建起8个通信电台,收信台设在孙家沟,有10部收报机,总台用1部收报机24小时守听毛泽东率领的中央支队电台的呼叫,随时保持联络。无线电总台除负责中央后委的通信联络之外,主要担负大部分党台、战略台、战报台、新闻台的联络任务,并为转战陕北的党中央电台转报,还负责收发新闻,成为中央转战陕北期间的后方重要通信枢纽。</h3><div><br></div><div> </div> <h3> 王震评价:“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中央后委起了重要的作用。”</h3> <p class="ql-block"> 后委承担对外宣传和出版任务,是中央对外宣传机构。1947年5月1日,中央外事组在临县成立,根据新华社及塔斯社电讯编译《新闻资料》(1947年8月25日改名为《新闻快讯》和《参考资料》);根据美国新闻处出版的有关资料编写《美国手册》,介绍美国政党、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并对美国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英译毛泽东著作、七大党章、党章报告及编译各种对外宣传资料等。中央外事组是中央对外宣传机构。</p> <h3> 后委在临县召开土改纠偏会议。1948年2月18日召开三交土改纠偏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土改工作团的干部和临县县、区的同志。会议开了13天,会上,叶剑英着重讲了形势问题以及怎样划分阶级问题,对待各个阶级、阶层的政策问题,如何处理打人杀人的后遗症问题和平分土地问题。这次会议之后,临县及整个晋绥土改中“左”倾偏向迅速得到纠正,各项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h3> <h3> 1947年2月,延安军工局迁至晋绥,与晋绥工业部合并。3月,胡宗南大肆进犯延安,中共中央为了保存和发展军工生产,将黄河以西的兵工厂全部转移到黄河以东的临县、兴县等地。同时延安军工局和所属军工厂,也迁到晋绥工业部。工业部驻临县林家坪,所辖12个军工厂,临县有5个,分别驻扎在6个村庄。</h3><div> </div> <p class="ql-block"> 后委领导起草《新民主主义宪法草案》,为新中国制宪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后委领导下的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在临县后甘泉村,由谢觉哉、王明等组织起草全国宪法及研究制定新民主主义的法律理论。4月开始起草宪法,5月到7月,分别讨论地方制度、司法制度、民族自治各章,至10月,召开法委会征求宪法草案的最后意见,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宪法草案的起草工作。新民主主义宪法草案及其他法律草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拟制政权组织法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新中国制宪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p> <h3> 到1948年,陕甘宁军工厂与晋绥工业部合并,建立了以晋绥为主的14个军工厂,据不完全统计,军工厂年生产“七五”山炮弹0.43多万发,“一二○”迫击炮弹0.5万多发,“八二”炮弹7万多发,“五○”、“六○”掷弹筒8万多发,手榴弹100余万枚,黑色炸药、发射药、黄色炸药15余万公斤,复装子弹15万发,制皮革10万多张,制造生产炮弹的专用机床20台,轻工业各厂所需的工具、机床若干,修理前线运回的大炮、机枪等武器不计其数。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造就了一大批军事工业专业人才,为新中国军事工业奠定了基础。在保卫延安、攻克太原、石家庄等战役中,我军所用的黄色炸药包和快火手榴弹,都是工业部制造的。</h3> <h3> 为了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在陕北生活战斗了13年之久的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机关,于1948年3月23日,由陕西吴堡县川口渡口乘船东渡黄河,在临县碛口镇高家塔登岸,夜宿寨则山村,从此离开了陕北,踏上临县这块热土,结束了历时一年零五天,行程两千多里的转战陕北的征程,最后辗转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并在那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奠定了新中国诞生的基石。</h3><div><br></div> <h3>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东渡黄河,24日到达后委驻地双塔村,在接见宣传部长刘枫时说:“这次中央后勤单位住在贵县,在安全方面、生活供给方面都安排的很好,我代表党中央向你们表示感谢。”25日,在行军大会上,主席讲:“行军是艰苦的,可前途是光明的。”26日,经临县城、白文镇到达兴县蔡家崖。</h3><div> </div> <h3> 中央后委在临县期间,正值晋西北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老百姓生活极度困难,但临县人民与后委同志一道同甘苦、共患难,团结互助、攻坚克难,谱写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动人篇章。</h3> <h3>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眸中央后委在吕梁临县这段历史,追忆展现解放战争重要关头革命先辈在当地人民密切配合下,为推动解放战争和中国革命胜利建树的丰功伟绩,对于我们了解党的历史,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传承吕梁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具有重大现实作用和深远历史意义。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恪守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凝心聚力,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