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本文目录</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一章 故事简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p style="text-align: left;">01惶恐时代;02考试失手;03初二学生;</h3><p style="text-align: left;">04帮派纷争;05结怨滑头;06结识小明;</h3><p style="text-align: left;">07仇家合作;08小马相救;09哈尼之死;</h3><p style="text-align: left;">10雨夜仇杀;11张父受审;12少年早恋;</h3><p style="text-align: left;">13被令退学;14失控杀人</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二章 影片赏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一、合符“人性”特质的人物塑造</div><p style="text-align: left;">二、写实而艺术的叙事</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三、写实的语言,自然的台词</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四、定点摄录、音像互补的拍摄风格</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五、利用物件串联故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六、采用前后呼应点题</div><p style="text-align: left;">七、对社会的洞察与批判</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三章 台湾新电影运动与</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章 故事简介</b></h1><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 惶恐时代</b></h3><h3><b><br></b></h3><h3>民国三十八年前后,数百万的中国人随着国民政府迁居台湾。绝大多数的这些人,只是为了一份安定的工作,为了下一代的一个安定的成长环境。然而,在这下一代成长的过程里,却发现父母正生活在对前途的未知与惶恐之中。对这些少年,在这种不安定的气氛里,往往以组织帮派,来壮大自己幼小薄弱的生存意志。——片首语</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 考试失手</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1959年夏天,平时表现不错的小四考试成绩不理想,国文只有50多分。父亲怀疑是阅卷问题,通过大学同学汪狗联系到联招会,希望能查阅试卷,但还是被拒绝。根据成绩,小四只能就读建国中学夜间部,父亲一直希望小四能转到教学质量较好的日间部,只是到了初二还没有着落。</h3> <h5>考试失手,入读夜校</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3 初二学生</b></h3><h3><b><br></b></h3><h3>小四是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同班同学小猫王、飞机和三角裤是他的玩伴,小四跟小猫王最为友好,爱唱英文歌的小猫王经常找小四的大姐帮忙翻译歌词。</h3> <h5>同学玩伴,形影不离</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4 帮派纷争</b></h3><h3><b><br></b></h3><h3>小公园太保帮老大哈尼因为女朋友小明,与眷村的217(读“两幺拐”)太保帮老大红毛决斗,杀死对方后远逃台南。小公园群龙无首,滑头和二条(哈尼弟)都想当老大;217老大则换成弹子房老板山东,两帮从此势不两立。</h3> <h5>老大南逃,帮内争位</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5 结怨滑头</b></h3><h3><b><br></b></h3><h3>某个晚上,滑头在国校被217围堵,二条率领帮众解救。凑热闹的小四偶然发现滑头是跟某女生一起。没过几天,外面盛传那位女生是小明。滑头怀疑是小四说的,故意找小四麻烦。某次考试,滑头威胁小四给他抄袭,课后还推撞小四,更害得小四要赔飞机球棒。不久,老师发现两人抄袭,不分青红皂白就给小四记过,将滑头退学。小四和滑头自此结怨。</h3> <h5>被人欺负,反遭不公</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6 结识小明</b></h3><h3><b><br></b></h3><h3>小四经常去学校医务室打针预防近视。一次,他在医务室偶遇跟小虎打球受伤的小明。两人翘课去电影片场和靶场玩,相谈甚欢。两人离开靶场时,被217的光头等人刁难,愤怒的小四膝撞光头下档,吓退余众,顺利脱围。</h3> <h5>初识小明,一起翘课</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7 仇家合作</b></h3><h3><b><br></b></h3><h3>二条跟叶子合作筹办中山堂演唱会,滑头见有利可图也插足进来。二条怒不可遏,与滑头大打出手,无奈滑头的老头是中山堂的主任,负责场地租借事宜,他只好接受。山东知道演唱会之事,企图也参股赚一把。于是要挟赌弹子输钱的叶子帮忙联系滑头。</h3><h3><br></h3><h3>原来,滑头国校被堵当晚是跟小明约会,但因害怕哈尼日后找他算账,硬要另一女生小翠承认是跟他约会的人。山东早知内情,便以此要挟。滑头一来把柄被抓,二来也想借217当上小公园老大,两个仇家就这样走到一起。</h3> <h5>各怀鬼胎,沆瀣一气</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8 小马相救</b></h3><h3><b><br></b></h3><h3>滑头和小虎都在泡小明,滑头警告小虎,却被打得鼻青脸肿。与山东合作后,滑头第一时间要求217去堵小虎,为自己出这口气。小虎察觉217的人赶来教室,吓得跳窗飞逃,光头借机把小四抓了出去。紧急关头,小马解救了小四。</h3><h3><br></h3><h3>小马是司令的儿子,因为在板中砍人被转学到建中。他到教室的第一晚就背着老师吹口哨开小差。面对老师的审问,小四宁愿被罚站也没有说出。小马因此对小四产生好感,后来更将小四视为哥们,经常带他到家里玩,信奉“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他甚至还带小四去泡miss(女生)。</h3> <h5>紧急关头,兄弟相救</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9 哈尼之死</b></h3><h3><b><br></b></h3><h3>此时,哈尼回来,但风光不再:滑头另立山头,小公园分裂;除了万华市场的流氓,以往的友好帮派再也不买他的账。他知道小明喜欢小四,非但没有刁难小四,反而跟他促膝详谈,还把万华市场流氓骨干马车介绍给他认识。演唱会当晚,他独闯中山堂与山东“和谈”,最终被山东暗算,死在车轮之下。</h3> <h5>独闯会堂,惨遭暗算</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0 雨夜仇杀</b></h3><h3><b><br></b></h3><h3>万华市场的流氓决意为哈尼报仇,马车把小四也叫上。台风夜,众人携刀血洗弹子房,山东、卡五等惨死刀下。万华流氓随后赶往小公园冰店追砍滑头等人,滑头仓皇逃跑。</h3> <h5>携刀赴会,雨夜复仇</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1 张父受审</b></h3><h3><b><br></b></h3><h3>就在同一个晚上,依靠汪狗运作晋升不久的张父在风雨中被警备总部的人带走接受审讯,折腾了好几天才放出来,原来在局里负责的工作也被转给他人。张父备受打击,变得诚惶诚恐、疑神疑鬼。他接受妻子的建议,尝试离开公家单位,另谋出路。</h3> <h5>无辜受审,白色恐怖</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2 少年早恋</b></h3><h3><b><br></b></h3><h3>哈尼死后,小四向小明表白,希望自己能像哈尼一样保护她。小明开始拒绝,但血洗弹子房后,她大概知道小四参与其中,于是主动接受了小四的追求,两人确立恋爱关系。小四希望小明不要理会其他追求者,小明并不同意。</h3><h3><br></h3><h3>其实,小明对小四并不是真感情,她只是寻求一种保护。她和母亲随亲戚来到台湾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漂泊艰辛。于是,她每搬一处都找一个新户头做依靠。对于有一定实力的追求者,她来者不拒,先是哈尼、然后是滑头和小虎,再后来是小四。她甚至主动向小医生有意无意的示好,希望小医生能看上自己。</h3> <h5>寻求保护,接受追求</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3 被令退学</b></h3><h3><b><br></b></h3><h3>小医生是建中毕业的校友,经常回校义务坐诊。他知道小四和小明在谈恋爱,教育小四要以学为重。小四被小明误导,以为小医生也喜欢小明。他一脸不屑,根本听不见进去,更与在场的护士发生激烈口角,结果再次被记过。张父低声下气的请求学校给小四一次机会。听着训导主任对父亲的挖苦讥讽,忍无可忍的小四拿起球棒打碎灯泡。小四就此被勒令退学。</h3> <h5>辱骂护士,被令退学</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4 失控杀人</b></h3><h3><b><br></b></h3><h3>退学后,小四立志考上日间部,努力复习功课。小明却搭上更有实力的小马。面对兄弟夺爱、女友背叛,小四备受打击,再无心思学习。他偷母亲的手表当了换钱,与小翠约会,像小马那样花钱泡miss,希望能得到一丝安慰,换来的却是小翠的嘲讽怨骂,更让为他顶罪偷表之过的老二遭受父亲的痛打。</h3><h3><br></h3><h3>小四绝望了,他痛骂小马,警告他不要跟小明在一起,往昔哥们兄弟决裂。当晚,小四拿上短刀去学校堵小马,不其然被小明碰上。就在牯岭街上,两人争执,失去理智的小四连捅小明数刀......小四入狱,成为国民政府入台以来第一个少年杀人犯。</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备受打击,失控杀人</h5> <h5>人物关系图</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章 影片赏析</b></h1><h3><br></h3><h3>1961年6月15日,台北建国中学日间部初二学生茅武在牯岭街杀死女友,这是国民党迁台后第一宗少年杀人案。三十年后,与茅武同届不同班的杨德昌(1965年毕业)据此改编拍摄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真实再现上世纪60年代前后台湾校园和社会生态。<b>影片无论在人物塑造、故事构建,还是在语言表达、台词提炼方面均精雕细琢、周密严谨、真实自然。极致写实、细致严谨的编导,定点摄录、音像互补的拍摄技巧,以及对时代的冷峻批判,令整部影片的历史感、艺术性与批判性完美结合。<font color="#ed2308">《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仅是杨德昌的巅峰之作,更是世界级的电影、华语电影的骄傲。</font></b></h3><h3><br></h3><h3><b>一、合符“人性”特质的人物塑造</b></h3><h3><b><br></b></h3><h3>人的言行受性格习惯支配,而性格习惯往往是稳定一贯的,若发生转变必定是有所经历、事出有因。影片正是遵循上述“人性”特质塑造人物,于是,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显得鲜活立体、真实可信。</h3><h3><br></h3><h3>(一)性格的一贯性</h3><h3><br></h3><h3>以三角裤为例,他是小四的同班同学,在影片中是个不起眼的配角。三角裤的出场主要有六次:</h3><h3><br></h3><h3>1、试后好奇提问。小四片场偷手电筒当晚,班里历史考试。试后,大伙聚集在一起,三角裤一个劲的提问相关试题。在摆摊女孩红豆冰经过时,他就跟同学打赌红豆冰底裤的颜色。小猫王还未开口叫他一起去打架,他已害怕得立即拒绝,其他同学取笑他只爱看小本本(猜测是色情书)。</h3><h3><br></h3><h3>2、合伙作弄他人。三角裤、小猫王和飞机合伙掀起红豆冰的裙子,他这样做是因为跟别人打赌红豆冰底裤的颜色。</h3> <h5>打赌底裤颜色,合伙作弄他人</h5> <h3>3、街头偶遇小四。某个晚上,他在牯岭街书摊遇见小四和小明,因害怕被小四发现自己买小本本,他急急忙忙、慌慌张张的跑开。基于好奇,他回头扮作与小四不期而遇,等小四和小明走远,他又悄悄的问老板要小本本。</h3><h3><br></h3><h3>4、好奇离座察看。217的人替滑头出头,来教室堵小虎,小虎发现前来的人群,迅速跳窗而逃。三角裤见状好奇的离开座位准备去看个究竟。</h3> <h5>看见小虎逃遁,好奇离座察看</h5> <h3>5、追问哈尼死因。哈尼死后,好奇的三角裤一个劲的向小猫王等追问哈尼真正的死因。</h3> <h5>因跟他人打赌,一直追问死因</h5> <h3>6、遇堵慌张逃跑。小猫王在体育课拿球砸小虎。当晚,小四等四人值日后回家,结果在大楼通道被小虎等人拦堵。三角裤见状吓得掉头就跑。</h3><h3><br></h3><h3>由上可以见,影片在三角裤一出场便将其性格特质勾勒,而其后的每一次出现都一以贯之的符合之前的性格设定:好奇爱八卦、爱看小本本、喜欢打赌、胆小怕事。</h3><h3><br></h3><h3>(二)习惯的一贯性</h3><h3><br></h3><h3>1、语言习惯。</h3><h3>(1)小明多次跟小四说“这个世界是不会(被你)改变的”;</h3> <h3>(2)小猫王劝架时常说“大家哥们、不要这样、给个面子”</h3> <h3>(3)小马常说“为了miss惹麻烦是最土的”;</h3> <h3>(4)汪狗:(以前上海读书时的那一套)老早该丢掉了。</h3> <h3>2、生活习惯</h3><h3><br></h3><h3>(1)二姐张琼每天都是家里最早出门的;(2)张父爱抽烟;(3)老二爱打弹子;(4)胖叔爱喝酒;(5)小猫王、二条爱唱歌。</h3> <h5>好学二姐</h5> <h5>酗酒胖叔</h5> <h5>唱歌搭档</h5> <h3>3、动作习惯</h3><h3><br></h3><h3>(1)两人共抽一根烟。中山堂演唱会开场前,山东在大堂质问叶子,靠墙的两位帮众同抽一根烟。演唱会期间,小马见哈尼被押着离开,连忙尝试联系飞机等人,被上述两位帮众阻拦。从后台出来的帮众再次顺手就拿过同伴的烟来抽。</h3> <h5>开场前夕</h5> <h5>演唱期间</h5> <h3>(2)小四爱用脚打节拍。</h3> <h5>脚打节拍</h5> <h3>(3)小猫王爱吹口哨打招呼。</h3> <h5>口哨招呼</h5> <h3>(三)性格转变必有所经历</h3><h3><br></h3><h3>1、张父。(1)他戒烟是为了给小四买眼镜;(2)他原是个忠厚老实、做事讲原则的人,但经历审讯事件后变得患得患失、诚惶诚恐。</h3><h3><br></h3><h3>2、滑头。以前无心向学、胡作非为、狡诈凶狠、惹是生非的滑头经历冰店砍杀事件后,变得平静有礼、用功读书;</h3><h3><br></h3><h3>3、小虎。他是小虎帮的一个重要骨干,学校篮球队的主力,平时沉默寡言,若有所思。在被迫向小猫王等人道歉后,备受打击,在篮球赛场上毫无斗志、萎靡不振;</h3><h3><br></h3><h3>4、胖叔。被小四搭救后,对小四家人的态度变得非常友好。</h3> <h5>张父:受审过后,诚惶诚恐</h5> <h5>小虎:被迫道歉,变得沮丧</h5> <h5>滑头:经历追砍,性情大变</h5> <h5>胖叔:病发被救,态度转变</h5> <h3>(四)匠心独运的人名</h3><h3><br></h3><h3>1、演员在戏中使用本名或相近的名字。影片中的父亲、老二、小四分别由张国柱、张翰、张震三父子饰演,这种真实父子演父子的精巧安排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演员安排的另一特色是小四一家使用演员的本名或全名(张震、张翰),如下表:</h3> <h3>杨德昌应是希望借此来强化真实感,增强演员对角色的投入、令情感更真切自然。</h3><h3><br></h3><h3>2、符合人物特质的外号。</h3><h3><br></h3><h3>(1)叶子。影片中,叶子一直是西装革履的,而在眷村土话中,“叶子”的意思就是西装;</h3><h3>(2)小猫王。小猫王的姓名是王茂,倒过来念谐音就是“猫王”,而他又喜欢猫王、爱唱英文歌,于是“小猫王”的外号不仅合符其姓名谐音更与其爱好高度关联;</h3><h3>(3)汪狗。汪狗本名汪国正,汪姓谐音狗叫声,且汪狗处事圆滑“有弹性”、不得罪人,像喜欢摇尾示好的哈巴狗。</h3> <h5>喜爱猫王的小猫王</h5> <h3><b>二、大巧若拙、浑然天成的叙事</b></h3><h3><b><br></b></h3><h3>(一)故事庞杂不乱,叙事主次分明</h3><h3><br></h3><h3><b>影片众多故事并行叙述,各个故事相对独立完整、主次清晰分明、进展先后有序,故事之间相互交织、紧密联系、互为因果,形成庞杂不乱、构思严密的故事体系。一些事件甚至是同时同地、在同一个画面呈现不同的进展。这种巧妙高超的叙事方式,突显了画面的立体感、丰富了情节内容、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感,不但令故事节奏更为紧凑,更将故事的戏剧性得以掩藏、浑然天成,使观众犹如观看蕴含戏剧性的纪录片,初看平实平淡,细看回味无穷。杨德昌构建和驾驭庞杂故事体系可以说是精雕细琢、鬼斧神工、大巧若拙、高超至极。</b>列举三个情节为例:</h3><h3><br></h3><h3>1、归家的公交车上。参加完汪狗的宴请,张家全体坐公交车回家。车上,张父张母在前排交谈,张母抱着熟睡的小妹;大姐、二姐坐第二排;老二坐在第三排靠窗位,旁边坐着其他乘客;小四坐在另一侧。当父亲责怪二姐在车上看书时,大姐为二姐圆场;车辆中途靠站,老二旁边的乘客下车,小四走过老二那里,探出车外观看迎面驶来的坦克车队。——影片在同一个镜头分了三个层次呈现人物的活动,画面相当立体,且每一个层次各有其活动与功能:父母的交谈交代了张家来台的背景和现状;二姐看书展现她一贯的勤奋,大姐的圆场举动透露她对弟妹的爱护;小四靠窗探望既表达了少年的好奇,也借此将镜头引回前方,带出时代特色物件——在街头行驶的坦克车队,由此配合张父张母的交谈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h3> <h5>层次丰富的画面</h5> <h3>2、弹子房众生相。叶子带老二去弹子房赌弹子,这是主要事件,与此同时,弹子房内外还发生其他事:(1)输球的人牢骚满腹的离开弹子房,站在门外抽闷烟,神经得意洋洋的调侃落败者;(2)卡五坐在一边与记分小妹闲聊;(3)被小四撞伤下档的光头从靶场归来;(4)山东在剥花生;(5)士兵打靶回营经过弹子房。各色人物依据角色设定次第登场,其中光头受伤归来、士兵经过门口的情节正好将靶场争执与弹子房事件在时间上做了衔接。</h3> <h5>多事交集的场景</h5> <h3>3、哈尼外套的遭遇与小马小翠的约会。影片将两件事糅合到一起并述:(1)哈尼在与217的帮众打斗时外套丢在地上;(2)小马走出会场准备与小翠约会,看到哈尼被带走,此时,大堂工作人员在小马身后打扫卫生;(3)小翠到大堂外到处张望找小马,另一边厢,工作人员拾获哈尼的外套;(4)杀人归来的山东拉小翠回会场,同一刻,工作人员把外套穿上身。</h3> <h5>前见状况,后在打扫</h5> <h5>她在张望,他有收获</h5> <h5>你回会场,我穿大衣</h5> <h3>(二)行为事出有因,处处注重铺垫</h3><h3><b><br></b></h3><h3>影片叙事注重情节与情感的铺垫,做到情有所源、事出有因,尤其前半段,基本上是在做铺垫的工作,以浇筑情感基础与交代行事动机。</h3><h3><br></h3><h3>1、以张家人员第一个清晨活动为例:</h3><h3><br></h3><h3>(1)二姐最早出场,她一边很专注的看书,一边慢慢的走出家门。——此情节交代了二姐的早起习惯与勤奋好学。</h3><h3>(2)屋里,小妹跟张母匆匆忙出门去赶公交车,但小妹衣服扣子丢了,张母让她先用别针别着。——此情节交代了小妹与张母是同行去小学的,一个是上学,一个是上班;更为重要的是,小妹丢扣子的衣服为后来张母与受审归来的张父在胖叔店铺相遇作出铺垫。</h3> <h5>丢扣子的衣服勾连后来的故事</h5> <h3>(3)张父带着严肃的语气问“老二呢?怎么还不起来?”待老二起床,他又责骂“我不早起,你就每次都要人叫!”但见到小妹回卧室找别针时,张父则温柔的问“怎么啦,衣服又不能穿啦?”——张父对待老二与小妹的态度截然不同:对老二很严厉,这为他后来痛打老二做了铺垫;对小妹很温柔,且一直都是以此语气来与小女儿交流,在家庭晚餐场景,张父更夹菜给小妹。诸多细节都流露出张父对小妹的溺爱,这也把小妹给宠坏了。</h3> <h3>2、再举小四刀捅小明情节为例。小四杀死小明初看是偶然,再看会觉得是自然而然,又或者说,是偶然中的必然。影片对各种因素都做了极为细致与充分的铺垫:</h3><h3><br></h3><h3>(1)凶器(日本短刀)的来历非常清晰。</h3><h3>(2)小四持刀事出有因。那是因为他通过小猫王知道小马带了长刀,所以也带上短刀。至于小马为什么会持刀上学,影片同样提前作出交代:他有过砍人的经历。影片甚至连小四握刀都作铺垫,让别在腰间的短刀跌地两次。</h3> <h5>第一次跌刀为第二次跌刀铺垫</h5> <h3>(3)小明遇上小四的偶然性。案发当晚,小明见到小四,主动跟想避开的小四打招呼并追上。影片巧妙的让类似情节在两人初相识时发生一次。</h3> <h5>初相识时,小明主动叫住小四</h5> <h3>(4)小四杀人的直接原因是小明的言语刺激,实际动机是小明的情感背叛。原来立志发奋读书的小四,因兄弟夺爱、小明移情一下子变得无心向学,继而偷母亲的手表换钱泡小翠。而小马的陈述和小翠的嘲讽不但让小四伤心沮丧,更让他认清小明。当回到家见到二哥因为自己遭受父亲痛打时,小四情绪已是几近绝望与奔溃。当小明言语上否定和拒绝他时,小四最终失控。</h3> <h5>通过背影想象人物内心的挣扎</h5> <h3>(5)小四杀人的另一个原因是一念之差。案发时,小四是受到小明言语的刺激,一时失去理智。为了令这“一念之差”更为自然可信,影片在案发前安排了小四由企图偷袭胖叔转为主动搭救的桥段,这是影片对小四“一念之差”杀人的情感铺垫,更是杨德昌对人性善恶的精准洞察。——善恶共存人心,两者会因“一念之差”发生意想不到的转变。</h3> <h5>偷袭与施救的一念之差</h5> <h3>(6)小四由最初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到杀人犯的性格转变,这是影片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情节。影片做出了极为细腻的描绘,让小四的心境随着经历渐进的发生变化。</h3><h3><br></h3><h3>1)好学生因考试失手(或者联招会阅卷出错)入读教学质量较差的夜间部——好学生入读差学校,接受耳闻目染的影响;</h3><h3>2)入学一年多,结识有帮派背景的伙伴(小猫王、飞机),翘课、撒谎、偷东西——染上陋习;</h3><h3>3)偶然得罪滑头,被欺负时非但得不到老师的帮助,更被没收球棒,老师完全不值得信任——遭遇不公,感到无助;</h3><h3>4)被光头欺负,以暴易暴,得以解脱;被217的人欺负,通过司令儿子小马脱险——不被欺负的方式是:要么以暴易暴,要么找到靠山;</h3><h3>5)结识公子哥儿小马。有钱的小马泡miss如鱼得水,当两人决裂后,这种贫富对比令小四产生更大的心理落差;</h3><h3>6)结识小公园老大哈尼,对杀人逃亡的太保非但没有远离,反而顺从且接受了哈尼的一些思想,尤其是哈尼对“武侠小说”《战争与和平》的解读。——接受和认同暴力;</h3><h3>7)参与报复行动,血洗弹子房。——不知不觉加入帮派,成为其中一员;</h3><h3>8)成功追到小明,且得到其他女生的认同——对自己的行为(参与械斗、成为太保、早恋)产生认同与虚荣。</h3> <h5>被他人肯定的虚荣</h5> <h3>其他注重铺垫的情节还有很多,例如经常停电的眷村弹子房、张母手表第一次丢失时大姐对小猫王的怀疑、胖叔的心脏病、爱打小报告的小妹等。</h3><h3><br></h3><h3>(三)细节精致细腻,呈现近乎完美</h3><h3><br></h3><h3>前面已说,影片众多故事并行叙述,在讲述主要故事时同样通过画面对次要故事作出交代,相对于“主要故事”,这些“次要故事”是可有可无的,但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带过、轻描淡写的交代,令影片更为精致细腻、严谨严密、锦上添花。</h3><h3><br></h3><h3>1、张父对半根烟的处理。父子俩在胖叔的店里吃红豆冰,张父把没抽完的半根烟放回烟盒,这细节透露出他的节俭与张家经济的紧张。</h3> <h3>2、胖叔女儿的沮丧失落。影片初段,胖叔女儿不发一言的给张氏父子递送红豆冰,然后瘫坐在一旁,双眼有气无力的瞄了一下身旁的收音机,极为失落与沮丧,而收音机则一直播放着高校放榜信息。从后来的情节可知,她再次落榜了。而此刻的人物举动,则将落榜学子失魂落魄、行尸走肉般的伤心失落表露无遗。</h3> <h3>3、小四的近视。由于近视,小四遇光会眯眼,这动作贯穿影片的始终。</h3> <h3>4、先跑的小太保。二条带着帮众去国校救滑头,当217的帮众从教学楼走出来的时候,一个小太保突然就往回跑。这种众人遇险反应有先后的细节更合符常情。另外,这小太保后来给滑头打丢牙,此人在往后的情节中都缺牙。</h3> <h3>5、小妹的折纸。小四家准备晚饭时,小妹在饭桌上折纸,她到底在折什么呢?其后的一些情节场景隐约可见饭厅里挂着千纸鹤,这应是小妹的“作品”。</h3> <h5>饭前折纸</h5> <h5>厅有纸鹤</h5> <h3>6、张父夹菜给小妹。张父对小妹讲话的语气很温柔,他甚至在吃饭时夹菜给小妹,这些细节透露出他对小女儿的溺爱。</h3> <h3>7、路经弹子房的途人。弹子房由里往外取景时,可见外面往来的途人,影片前期分别安排士兵和三轮车经过。其中,士兵是与受伤归来的光头一起暗示事件发生的时间,而三轮车则为万华流氓雨夜骑车到弹子房作铺垫。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处理呢?那是因为小明母女投靠亲戚经过弹子房时,可见弹子房一侧是上坡台阶,对三轮车来说便是尽头,一般应极少经过此地。事先安排三轮车经过,可以理解为这里平时是会有三轮车驶入的,甚至可以理解为台阶靠近弹子房一侧有一条镜头未呈现的转弯路。万华流氓应是精心策划选择台风下雨天气骑三轮车去弹子房的,以掩人耳目。</h3> <h3>8、小明的脚伤。小明与小虎打球时受伤,她在医务室时是一拐一拐的,看起来伤得不轻。但之后从片场悄悄离开时,脚伤明显不重;到后来离开靶场时,她健步如常;最后,回到家门口准备入屋时,她把膝盖上的胶布撕了。从先前医务室的护士提醒学生不要骗病假,结合小明的表现,她应是故意夸大伤势以便取得病假翘课的。由此可见小明善于隐藏真实情感、表里不一、机心很重、城府很深。</h3> <h5>入家门前撕掉纱布</h5> <h3>9、不同人物、不同心情,使用开关的不同方式。(1)小妹为把老二从厕所赶出来,不停的关灯开灯;(2)大姐参加舞会归来,边唱边跳心情愉悦,她上洗手间时熟悉而轻快的拨打开关。</h3><h3><br></h3><h3>10、演唱会的音箱。这不起眼的物件从飞机家搬到小公园冰室,最后在演唱会上出现。</h3> <h5>音箱的遭遇(一):飞机家</h5> <h5>音箱的遭遇(二):冰室外</h5> <h5>音箱的遭遇(三):舞台上</h5> <h3>11、加装的木板。小四和小猫王在片场上方的棚架上偷看拍戏,无意间看女演员换衣服被发现。后来,小四与小明再次去片场玩时,小四拿手电往上照,发现当时他和小猫王所处的方框被加装了一圈木板。这显然是片场工作人员在事后做的防护措施。</h3> <h5>加装护板的框架</h5> <h3>12、张父兑奖。这说明张父有买彩票的习惯,透露出张家生活的拮据以及张父的忠厚老实:他只想着靠彩票改善生活,而不是公事上的有弹性与灵活处理。</h3> <h5>手持彩票兑奖</h5> <h3>13、卡五的木屐。哈尼独闯中山堂,卡五在与哈尼的推撞中木屐飞脱,他赤脚押走哈尼。回来时,脚上已穿上木屐,这可理解为中途取回。</h3> <h5>赤脚的卡五与哈尼对峙,木屐掉在一边</h5> <h3>14、小翠的翻白眼。小翠和小马等四人看电影,当小马用手指在她的大腿上踱步时,小翠微笑着翻了一下白眼,这细微的动作表明她对小马的挑逗很受落。</h3> <h5>一闪而过的翻眼</h5> <h3>15、小猫王两次借小四名义找人帮忙。第一次是借口小四要找小马,实际是他希望小四找小马帮忙对付小虎;第二次是直接搭小四的朵去找马车帮忙。这些举动反映出小猫王有找人帮忙的习惯。</h3><h3><br></h3><h3>16、猫王送的戒指。小猫王给狱中的小四带去录音带,背景响起录音带里的歌曲和他想跟小四说的话,其中提及猫王送了一枚戒指给他,而他右手中指就戴着一枚戒指。</h3> <h5>把弄手中戒指</h5> <h3>17、张母晾晒衣物。片末,小四家大扫除,张母拿起一件衣服扬尘、准备晾晒时突然停了下来,呆呆看着,慢慢收入怀中。可以想象,张母拿起的,正是属于狱中儿子的、编号“建夜86089”的校服。此情此景多了一份伤感与凝重。</h3> <h5>睹物思人</h5> <h3><b>三、写实的语言,自然的台词</b></h3><h3><b><br></b></h3><h3>(一)写实的语言。来自五湖四海的迁台中国人各说各的家乡话,国语、台语、粤语、上海话等相互交集,尤其大量眷村黑话(土话)的出现,真实还原当时迁台各省人员杂居的语言景象。影片中出现的部分眷村黑话(土话)如下表:</h3> <h3>(二)自然的台词。影片台词切合语境、符合人物性格又交代故事情节,其提炼可以说是已入化境,自然无痕。例:</h3><h3><br></h3><h3>1、张母与师母的交谈。由小妹的回家要求引起张母看手表,而手表则让师母睹物思人、勾起回忆,说了一句“送你这个表的时候。。。。。。”,影片就此打住,直接转入乘车归家环节,由张父责备张母的一句“你不要老是在师母面前提夏老师嘛!”承接上一情节、引出后来的车厢对话。</h3> <h5>对话承接上一情节</h5> <h3>2、张父第一次到学校与训导主任理论时,训导主任边听张父的质问边接过同事老范递过来的热茶,他喝了一口,立即不满的说“什么意思?老范”然后再说“什么玩意?”这话明里埋怨新口味的茶,实质暗骂张父,表达对张父的厌烦与不满。</h3> <h5>训导主任指桑骂槐</h5> <h3>3、三角裤追问哈尼死因。他的提问既符合其好奇的性格,又将事后相关报道巧妙的作出交代,相当自然。</h3><h3><br></h3><h3>4、滑头第二次欺负小四时说过两句话,一句是“听说你们两个(和小明)最近很甜蜜啊!”,另一句是“这地方已经不痛了,是不是?”前一句是想掩藏自己泡小明的事,转移哈尼的视线,嫁祸小四,;后一句则是对第一次推撞小四,令其脸受伤的记忆。滑头的狡诈与嚣张表露无遗。</h3> <h5>台词连接之前事件</h5> <h3><b>四、定点摄录、音像互补的拍摄风格</b></h3><h3><b><br></b></h3><h3>这是杨德昌独特的拍摄风格:固定摄影机,通过转动镜头实现场景的延续与切换;甚至连镜头也固定,只取固定画面,让人物自然的出镜入镜。若镜头只取到局部,则利用人物的交流互动反映画面外的;若所有人物都离开画面出现空镜,则通过人物对话来实现情节的推进。以小四到小马家了解小马与小明关系的场景为例:摄影机固定在过道一角,镜头跟随小马的出屋路线转动,最后固定对准门口过道,全程只见小马不见门外的小四,当小马也离开镜头时,则通过两人对话呈现镜头外的情事。<b>这种以静立不动的旁观者的视听角度呈现画面的技巧,通过“视”与“听”的互补,不但令画面更有真实感与现场感,更能调动观众的感官转换与联想,从而实现情节的“全景展示”。</b></h3> <h5>摄影机固定一角</h5> <h5>镜头随人物行走路径转动</h5> <h5>固定镜头</h5> <h5>出现空境时以对话补充画面</h5> <h3>除了上述摄录风格,影片还做了“快进”处理:(一)张家第一个清晨早起情节,镜头开始对着刚起床的小四,然后顺时针转动到饭厅位置,没过几秒,小四已经穿好衣服、拿着饭碗到饭厅,把饭桌上的碟子拿回厨房。预示他吃完早饭准备出门。(二)老二初到弹子房打的第一盘球,其完成速度相当快速。</h3><h3><br></h3><h3>这种悄无声色的快进处理加快了故事的推进,令情节更为紧凑。</h3> <h5>悄无声色的快进球局</h5> <h3><b>五、利用物件串联故事</b></h3><h3><b><br></b></h3><h3>例如收音机、母亲的手表、片场的手电筒、小妹丢了扣子的裙子等,这里详举《战争与和平》为例:</h3><h3><br></h3><h3>影片在三处提及《战争与和平》,第一次是哈尼向小四介绍这本“武侠小说”,说起书里一个老包无所畏惧的去堵拿破仑,最后哈尼也像那老包一样独闯中山堂;第二次,小四去小猫王家玩时,录音机旁放有一本《战争与和平》,但小四只留意到书旁的邮票;第三次是小四问二姐有无看过此书。小四错过了自己了解《战争与和平》的机会,简单盲目的接受了哈尼的解读,当他问二姐有没有看过此书时,已预示着他也将和书中老包及死去的哈尼一样,一个人去堵小马。</h3> <h5>哈尼提及世界名著</h5> <h5>小四只留意到书旁的邮票</h5> <h3><b>六、采用呼应前后点题</b></h3><h3><b><br></b></h3><h3>(一)在影片开端和结尾都展示录音机播放高校录取名单场景。</h3><h3><br></h3><h3>(二)滑头在国校拿砖砸217的小太保;后来,他在冰室被小四以相似的动作掌掴。</h3><h3><br></h3><h3>(三)卡五在弹子房欺负老二,把老二的头压进装着脏水的脸盆里;卡五被杀后,最初身体靠墙坐着,后来失去重心倾倒一侧,头跌进脸盆里。</h3> <h5>最初:压老二的头进脸盆</h5> <h5>最后:倒毙时头掉进脸盆</h5> <h3><b>七、对社会的洞察与批判</b></h3><h3><b><br></b></h3><h3>(一)对台湾教育的批判。影片中学校并不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育不似教育而更像是“管理”。老师对学生的行为判断只看表象,不问因由与是非曲直,其判断与处理简单粗暴,误人子弟。</h3><h3><br></h3><h3>(二)对时代体制的批判。(1)凭借关系办事的社会风气。查阅成绩前先打招呼,转日间部、补办教师专任聘书须托关系,晋升官职靠他人运作帮忙。。。。。。无关系寸步难行,有关系未必能行。(2)坚持原则遭打压,圆滑世故保平安。忠厚老实的张父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不同意购买新办公台,结果被借“夏老师事件”审查打压。同样是夏老师的学生,圆滑世故的汪狗则平安无事;(3)政治宣传的虚假。政府的宣传口号连体制内的人都不相信(汪狗对时政的研判与当局不同);宣传部门乱弹琴,对政治事件的研判与解读失准(美国当选总统的错误预测);(4)政治审查的肆意妄为。张父被带走随意审讯,审讯人员滥用刑罚(坐冰受审);(5)新闻媒体只顾八卦猎奇,缺少社会责任。</h3><h3><br></h3><h3>(三)对传统电影的批判。杨德昌在影片中穿插了一个电影片场故事,对台湾传统电影进行辛辣讽刺。故事当中,女主角矫揉做作、恃宠生娇;导演曲意逢迎、委曲求全,虽有创作理念,无奈受制于投资人;女老板中性打扮,投资电影只为猎艳赚钱,不问写实与艺术。小四离开片场时对导演的愤怒斥责(自然?你连真的假的都分不清楚,还拍什么电影?你知不知道你在拍什么玩意?),实在是一语三关的表达,它是小四对导演分不清小明自然与做作的厉声斥责,是小四对自己分不清小明真情与假意的自我挖苦,更是杨德昌对传统台湾电影毫无艺术追求的无情嘲讽。</h3> <h5>处理简单粗暴,不管事件因由</h5> <h5>办事要靠关系,否则寸步难行</h5> <h5>白色恐怖笼罩,审讯随意用刑</h5> <h5>媒体八卦猎奇,缺少社会责任</h5> <h5>传统电影弊病,虚实真假不分</h5> <h3><b>八、吹毛求疵:穿帮</b></h3><h3><b><br></b></h3><h3>(一)大姐参加舞会当晚,小四拿着唱机和唱片回家。唱机在白天损坏,小猫王后来拿去飞机家,猜测是维修。当晚放学回家时,小四只拿着书包,但到家时,他还带回唱机和唱片。这可理解为小四回家途中到飞机家拿回修好的唱机,影片把此情节省略了。个人认为,与卡五脱脚的木屐相比,此处若适度补充交代一下小四取唱机的过程,情节将更为完整与连贯。</h3><h3><br></h3><h3>(二)挂历的日期排列有误。影片在多处出现挂历,无论是片场传达室、万华市场、中山堂还是张家饭厅的挂历,都在细微处透露各个情节发生的大概年月。片场传达室出现的挂历显示的月份看不清,按照情节初期交代的“民国四十九年九月”和挂历的星期排列,推测是1960年8月,这可理解为未及时翻页,应算合理;小四从滑头处得知小马和小明在一起时,张家饭厅挂历为“1961年6月”,日期排列正确。除上述两处外,其余各处挂历上显示的年月,其对应的日期排列都是错误的。</h3> <h5>1960年9月1日应为周四,错误排列为周一</h5> <h3>(三)人物在学校的行走路径前后矛盾。根据影片,推测红豆冰摆摊所在的教学楼周边布局大概如下图:</h3> <h5>学校平面图(局部)</h5> <h3>1、三角裤追问哈尼死因时,五人聚集在H处台阶,上课铃响,小四追上小明表白后,下一个情节是小四班和小明班一起在篮球馆上体育课。五人上课行走的路径是:H—I--J;小明上课行走的路径则是:I—B—D—G;</h3><h3><br></h3><h3>2、四人在教室值日完毕放学回家,在D处被堵,放学的路径是:F—D;</h3><h3><br></h3><h3>如果把上述五人上课路径理解为是去篮球馆上体育课,那么,一起同场上课的小明为什么走相反方向?如果把五人上课路径理解为是回教室上课,那又该如何理解后来四人的放学路径?为此,个人觉得这是穿帮,应是写实描绘与取景美感在细节上的平衡或“妥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章 台湾新电影运动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b></h1><h3><br></h3><h3>20世纪60、70代,台湾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80年代更是飞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87年7月,台湾解除实行长达38年的诫严,随后更进一步开放谠襟及报襟。实际上,80年代初至诫严令解除前,台湾电影的“解严”已露端倪,电影审查制度已出现松动,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影)总经理明骥启用一大批具有新思维的电影工作者。以杨德昌、侯孝贤为代表的年轻新导演,勇敢的触动审查制度的敏感神经,全面否定以往的“健康写实主义”,致力追求和拓展自由独立的创作空间,以求“写实”中的真。从1982年杂锦电影《光阴的故事》开始,至1987年1月杨德昌等公开发表《民国七十六年台湾电影宣言》,新导演以清新写实的风格与朴素干净的拍摄手法创作了多部反映社会现实景象的优秀电影。——这场“自觉与不自觉”的台湾电影改良运动便是台湾新电影运动(或称“台湾新电影浪潮)。</h3><h3><br></h3><h3><b>台湾新电影运动实现台湾电影风格由政治宣传、隐恶扬善、歌颂德政的“健康写实主义”向贴近社会真实的“清新自然写实主义”的转变。杨德昌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先驱、“台湾新电影双子”之一,他所追求的就是自然写实风格下社会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在台湾解严(1987)、成立独立制片公司(1989)后推出的第一部作品,可以说是杨自由思想的总爆发,是对新电影运动的一次事后总结,标志着其电影理念的成熟成型与彻底解放。</b></h3><h3><br></h3><h3><b>仅以本文致敬电影大师杨德昌先生!</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