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州 之 行(二)

坦荡

<h3> 第三篇 快 艇 畅 游 刘 家 峡<br> 刘家峡在甘肃省永靖县境内,黄河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胜利截流(位于兰州市上游100公里处),大坝截流后, 可形成一个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的刘家峡水库(今名炳灵湖),蓄水57亿立方米,灌溉1500多万亩农田。1958年9月开工兴建,1961年停工,1964年复工,刘家峡建成了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h3> <h3>👇在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黄河上游干流河道上,东距兰州市约100公里。1958年9月动工兴建,1969年3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74年底全部建成🚜🚚</h3> <h3>👇混凝土重坝,最大坝高147米,长204米;左右岸各有副坝连接,高12~46米,长636米;大坝总长840米。水库总库容量5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量41.5亿立方米。水库河段多年平均流量877立方米/秒,最大水头114米。水电站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55.8亿度👨‍🎨</h3> <h3>刘家峡水库东起刘家峡大坝,西至炳灵寺峡口,呈西南--东北走向,南接东乡、临夏县,北连永靖县,湖岸线长55公里,水面最宽处6公里,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约57亿多立方米,正常水位1735米,海拔2100米。水库湖面辽阔,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环境优雅,水质好,无污染,是甘肃省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和水上度假旅游胜地。</h3> <h3>👇与兰州、天水、关中和西北4个电网相连接,形成一个横跨陕、甘、青三省的西北大电网。为黄河干流开发的第一期重点工程之一。是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防凌、灌溉、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h3> <h3> 第四篇 登 岸 观 赏 炳 灵 寺<br> 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h3> <h3>👇西汉前此地域为羌人聚居地,据考证,北魏前此窟称“唐述窟”。所谓“唐述”,即羌语“鬼窟”之音译。故积石山称为唐述山,河水亦称唐述水,表明它曾是羌族势力统辖的地区,也可见此地在古人眼中是神秘莫测的地方🍋🍊</h3> <h3>👇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h3> <h3>👇此地又是“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交通要道,它是取道青海到达流沙,中亚西域通往西亚的必经之地。故有“丝绸之路”右南线“临津古渡”之称。西秦乞伏氏曾花费三年功夫在附近黄河上架桥,号称“桥高五十丈”,所以西秦曾选此地为国都🍅🍒</h3> <h3>👇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炳灵寺存有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