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荷事

岗上东风

<h5>  六月中旬的西子湖畔。</h5><h5> 小黄车漫无目的地行进在长长的杨公堤上。</h5><h5> 公务培训地点就在杨公堤旁,培训结束后的黄昏,骑上扫码得来的小黄车绕行西湖,感受一下西子湖的潋滟山水。</h5> <h5>  经过杨公堤28号。<br>  郭庄。<br>  毗邻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h5><h5><h5> 从围栏缝隙处可以窥见满院的荷花摇曳。</h5><h5> 曲院风荷的荷还未见倩影,为何这里花事繁华?细探方知正在举办荷花展。想来外来品种的荷,花期相较本土的更早些了。</h5><h5> 可惜大门紧闭,一天的展出已经结束。</h5> </h5><h5> </h5> <h5> 第二日,吃罢会议餐,背上相机,骑上小黄车直奔郭庄。时间紧凑,也就不考虑大太阳底下拍花的弊端了罢!毕竟,拍到了才是第一位的,片子好不好再说。</h5><h5> 10块钱买了门票。良心价呵。</h5> <h5>  郭庄被誉为“西湖古典园林之冠”,坐落杨公堤,正对苏堤,借鉴了苏州园林的建园手法,是“西湖池馆中最富古趣者”。</h5><h5> 然,进了园,却拍不了园。</h5><h5> 里面都是长枪短炮,外加各色品牌的手机。</h5><h5> 拍荷者众。</h5><h5> 挤满了园。</h5> <h5> 我想我是碰上了网上经常被喷的一群“老法师”。</h5><h5> 我对老法师没有成见,没有接触过,也不是真的了解。察其言,观其色,相反,我对他们充满敬意。</h5><h5> 你看,他们器材比我好得多,不乏400的大炮,即使是70-200,也是2.8的,不像我带了个70-200 F4的,也不像我随便手持,而是踏踏实实上脚架,态度严谨。也拍得仔细,多方位的试镜,细细地构图。一朵花拍下来,我相信他们把自己六七十年的人生感悟肯定浸润进了片子里。</h5><h5> 不像我的片,艳俗,妖媚,且充满疏离感。</h5> <h5>  我拍荷的经验不多。去年拍过三次。</h5><h5> 前两次是回乡下老家时弯道去了藤潭岗。</h5><h5> 第一次荷事未举,只拍得一堆荷叶。却也充满欢喜:“接天莲叶无穷碧”,又或“圆影覆华池”。</h5><h5> 第二次去,荷花倒是零星地开了,拍了不到五分钟,却又遇瓢泼雷雨,只得悻悻而回。</h5> <h5>  第三次在磐安进横店的红绿灯公路旁,八面山前。</h5><h5> 这次可是花事正盛。面积颇大的荷池,形态众多的高高出水的花,落在荷叶上、水面上的瓣,早结的直刺向天空的莲蓬……各种元素皆备。</h5><h5> 荷池独我一人。</h5><h5> 一通狂拍。饕餮大餐。</h5><h5>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再也不想拍荷花了。</h5><h5> 像一个吃噎着的或者吃撑了的食客。</h5> <h5>  这一次进郭庄虽与老法师们摩肩擦踵,但荷花的品种倒也不少,花型各异,有的用上了花艺 ,造型也优雅。这多少抵消了拥挤不堪带来的抱怨。</h5> <h5> 中午时分,太阳很大,按理不太适合出片。但好在郭庄里荷花根据水榭亭台的分布灵活载种,加上湖石,楼阁,树枝对阳光的遮挡,反使映照荷上的光影颇为丰富,显出不同于广阔水域荷花的风姿来。</h5> <h5>  少年时荷花见得不多。比较深刻的受教育应该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写了月下荷塘的美,可总是充满了政治的压抑感;后来倾心于席慕蓉的诗《莲的心事》,从中憧憬爱情的忧伤和甜蜜;再后来读到洛夫的《众荷喧哗》,领略了荷花给人洁净隽永的情感体验……</h5><h5> 只是,那些努力从水面踮起脚尖,向着天空昂起美丽脸庞的众荷,怎么就变成了摄影界的“三俗”了呢?</h5> <h5>  西子湖畔风举荷。</h5><h5> 与众荷的邂逅。</h5><h5> 一池荷事。</h5><h5> 一场爱恋。</h5><h5> 是以为记。</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