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端午前夕,利用调休,回到故乡作短暂停留。故乡位于巴东县野三关镇一个依山伴水的小山村。</h3> <h3> 32年前,我从野三关镇的一所重点初中毕业,考上了距家150多公里位于恩施州城的鄂西高中(后更名恩施高中),三年后又到省城上大学,自此,家乡逐渐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记忆。尤其是二十年前母亲因肺癌去世,自此家乡成了故乡。20多年沧海桑田,眼前的故乡,熟悉而又陌生…… <br></h3> <h3> 老家距野三关集镇3.5公里,原来行政区划属冯字坪村一组,近年来随着野三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集镇扩容,2015年冯字坪村与青龙桥村合并,划归野三关镇青龙桥社区八组。 </h3><h3> 从野三关千年老街南门“喝二两”出来,穿过原巴鹤省道街道,沿沪渝高速旁农村公路过杉树垭,经后槽杨家坪,下三尖角,沿漕洪溪下行300米便到了老家。 <br> 老家原是一栋占地面积150多平米的老木板瓦房,正屋坐东向西、厢房坐北朝南。2010年左右,承载了我们几代人记忆的百年老房被拆除,侄子在原址上建起了漂亮的小楼。 <br></h3> <h3> 漕洪溪,发源于老黄沟,沿乡村山谷静静流淌,先后经坪坦村、三尖角、张家湾,在白沙坪流入毛耳洞成地下伏流,又从另一边洞口流出汇入桥河,最后注入长江支流清江。</h3> <h3> 行走在漕洪溪小河畔,儿时记忆如潮水般涌来:童年时,我、二哥及小伙伴们曾在溪河畔放牛,在山上牧羊,在溪流深水区钓鱼,在浅水区石板下捉蟹,在清洌的河水里戏水、消暑,在河边岩石上玩扑克,在岸边小路上引吭高歌…… </h3> <h3> 那时的小河,溪水淙淙,鱼蟹成群,岸边杨柳依依,芳草萋萋,水边扁草花、黄花次第绽放,蜻蜓、蝴蝶自由飞舞,一派宁静祥和景象,美好的儿时记忆还时常进入梦中……</h3> <h3>河滩荒坝,</h3><h3>绿草如茵。</h3><h3>萌萌小羊,</h3><h3>问客何来?</h3> <h3> 十多年前,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营运,农村公路也修到了家门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农村落后面貌迅速改变,农村的生活没有了过去那份清苦,但环境污染也如影随行,小河因高速公路建设和工农业生产而污染,鱼虾螃蟹几近绝迹,岸边白色垃圾让人唏嘘…… <br> 党十九大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态势正被遏制,美丽乡村不是梦……<br></h3> <h3>河中溪水潺潺</h3><h3>岸边绿草青青</h3><h3>前方高速横跨</h3><h3>憧憬乡村振兴</h3> <h3>屋前的农田,已成连片秋桃园。</h3><h3>春有桃花盛开,秋有秋桃满园</h3> <h3>河边的苦竹林,记忆中曾几度枯荣,今又枝叶繁茂,竹影婆娑。</h3> <h3>路的这头是故乡</h3> <h3>路的那头是远方</h3> <h3>在聪明活泼的侄孙儿身上,找寻我辈早已逝去的童年……</h3> <h3>已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h3> <h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h3><h3>端午前夏日山乡,宁静得让人沉醉。</h3> <h3>屋后山坡田边,板栗正花开。</h3> <h3>屋后丝棉树,为母亲生前手植,今已高达数丈……</h3> <h3>田边银杏苗,今已枝繁叶茂……</h3> <h3>屋后沿麦田湾儿上山的小路,因不再割草打柴,已掩没于深草杂树藤蔓中,无处找寻……</h3> <h3>对面山岩上清流汩汩涌出的李福仙洞,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已掩藏于郁郁葱葱的密林之中……</h3> <h3> 通向村外的小路,早已建成连通山外的公路,我们曾在母亲深情的目送中,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念书、工作、成家,直至家乡成故乡,回忆入乡愁……</h3> <h3> 回乡偶书<br>少小离家老大回<br>物是人非故园改<br>山水旧貌换新颜<br>乡愁难解心应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