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忆儿时包粽子<br></b><b> 文/温暖</b></h1><h1></h1><h1><b><br></b></h1><h1><b> “考粽乎不?”(万宁方言,意为“吃粽子了吗?”) 一大早,刚从菜市场回家,遇上了邻居,招呼着。<br></b><b> “考啦!考啦!” 对方乐呵呵地应了。</b></h1> <h1><b> 五月初一,万城人吃粽子已是传统,也是过端午节的前奏。在这各种各样小美食充斥大街小巷的时代,吃粽子已不再有儿时的期待,而在于这一天吃粽子的寓意。当你解开绳子,继而一层层地剥开粽叶时,也意味着你已解除了一年来种种的烦恼,以后的日子不再过得紧绷绷的,会很顺利、很宽心!俗称“考夸”即“解困”。因此,在这天吃粽子,不在乎粽子是否好吃,而在乎解开粽子的全过程。</b></h1> <h1><b><br></b></h1><h1><b> 吃着粽子,不由地想起母亲。<br> 母亲81岁了,还硬朗,但家人已不再让她包粽子了,怕她累着。理由很简单: 要吃粽子,市场上有卖,方便!<br> 包粽子是母亲的一大绝活。<br> 小时候,乡下人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包粽子的,母亲包的粽子最好吃,也是个子最大的(一斤糯米包两个,长大后才明白,是因为没有更多的钱买猪肉)。吃完一个,一整天都可以不用再吃饭了!</b></h1><h1></h1><h1><u><br></u></h1> <h1><b><br></b><b> 包粽子是在初一的前一天。好几天前,母亲会交待我放学后找些guei(万宁方言音,类似于豆蔻 的一种植物)回来。这种植物的茎梗很韧,老百姓经常拿它当绳子用。用它来绑粽子是上等材料,关键是还可省下买绳子的钱。<br></b><b> 那时,我会约上村里的小伙伴一起上东山岭找,因为在那儿轻易就能找到,并且它们长得很粗很长,顺便还可摘些别的野果子吃。这是一项非常快乐的任务。</b></h1> <h1><b> </b><b><br></b><b> 采回家后,把它们在地上或石礅上猛摔,撕裂后再修剪整齐,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它们散发出一种带有少许特有的辛辣味,连同包粽子的柊叶,会让粽子因此更独特、更好吃。</b></h1><h3><br></h3> <h1><b> 母亲也会提早一天买回所需的粽子叶。这是一种叫柊叶的植物,叶子像芭蕉叶,只是比芭蕉叶小多了。据《本草纲目》记载和《中药大词典》介绍,柊叶具有: 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之功效。把柊叶的两端切掉,让叶子平坦、整齐,方便包裹。把柊叶连同guei一起放在大铁锅里,加水,再用砧板压住,以水浸过柊叶为好。大火烧煮,大约有十几、二十分钟,当叶子由青绿色变为棕色时便捞出来,放在一个大盆里,用凉水泡着。煮过的柊叶,有了韧性,便不易破损了。</b></h1> <h1><b> <br></b><b> 冲洗柊叶是得用毛巾一张张地擦洗,这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动作的轻巧和麻利。包三、四十个粽子,毕竟需要一百多张叶子呢。</b></h1> <h1><font color="#010101"><b> 再淘好已浸泡一整天的糯米并滤干,这些都是我的任务。 <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买做馅儿的猪肉,母亲是颇费心思的。钱不多,却要让孩子吃上盼望已久的粽子,是母亲的心愿。母亲会瞄准菜市场快散的时候,在肉摊子前踱来踱去,捏捏这块肉,掂掂那垞肉,专挑卖剩的或没有卖相的,因为这些肉会更便宜,再一鼓劲地讨价还价。如果遇上有三层腩(万宁方言,即五花肉),便欢天喜地。肉太肥了,粽子会很腻,肉太瘦了,粽子又会显干巴。</b></font></h1> <h1><b> </b></h1><h1><b> 肉买回来了,冲洗干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再撤些豆酱、酱油、蒜末或少许香料,用手搅拌均匀,让肉充分入味。下盐最讲究了,多了,粽子会咸,少了,无味。母亲总是拿捏得刚刚好,于是粽子也就好吃了。</b></h1><h1></h1><h1><b> 曾小心翼翼地跟母亲提过想吃咸鸭蛋做馅儿的粽子,但一直不能实现。养五个孩子,三高二矮的(万宁方言,意为孩子们的岁数相差不几)。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的劳动力,父亲当“教师贡”(万宁方言,即教师),母亲从来就不指望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做帮衬。</b></h1> <h1><b><br></b><b> 晌午刚过,母亲便张罗着包粽子。<br></b><b> 我把柴火烧旺了,母亲便在铁锅里先涂上一点猪油,再扔进一些蒜未,待闻着蒜香时,便赶紧倒入糯米,用铁铲不时地翻着,再撤点酱油和细盐。母亲告诉我,这样烘干了的米,包出的粽子会更好吃!</b></h1> <h1><font color="#010101"><b> 一切准备就绪! <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院子里,杨桃树荫下,母亲耐心地教我和姐姐包粽子。只见她先把两张粽叶放在小桌子上,中间再加一张小点的,匀平第一勺糯米后,夹一块肉放在上面,然后再添两勺米盖住肉。叶子两边一收拢,把叶子的下端折起,形成了漏斗状,用手指轻轻敲打,让大米更加紧致,再把叶子的上端向下翻折,形成了带有五个角的锥体。下端四个角四平八稳,中间一角突耸着。 </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为了系得更牢固,母亲总是用牙齿咬紧绳子的一头,另一头则用手紧拉着。绑牢四个角,再把多余的粽叶用剪刀剪掉,一个完整的粽子才算大功告成。母亲告诉我们,把棕子绑紧了,煮熟的糯米一粒粒的,松软而不烂,有嚼劲。</b></font></h1> <h1><b><br></b><b> 大姐学得很快,得到了母亲的夸奖,可当我把粽子包得像个枕头,惹得姐姐大笑后便不愿意再学了。<br></b><b> 包粽子时,我会贴近姐姐,趁母亲不留神,挑了两块瘦点的肉放在姐姐那,姐姐领会,静静地包了。我再找根红布条,系在粽子上,算是做了记号——它是属于我的!</b></h1> <h1><b><br></b><b> </b><b> 晚饭后,催着母亲煮粽子。因为粽子较大,得煮四、五个小时才熟透。我总想赶在睡觉之前吃上第一个粽子。<br></b><b> 抽检粽子是否已熟透是让人兴奋的,我总是显得迫不及待。当母亲尝着第一口并宣布“粽子熟了”时,记不清我已咽下多少口水了。 <br></b><b> 恰巧父亲在家,他也会过来凑热闹。当尝完第二个粽子时,母亲并不允许再动第三个了。在那个年代,我家的粽子是按量按人头分配的,而不是按需分配。还得拿6或8个送给住在县城里的堂叔呢。<br></b><b> 吃完粽子,父亲会把剥下的粽子叶绑在屋后的椰子树上。他告诉我,被绑上粽子叶的椰子树,来年结的椰子会更多、更大、更甜,而我则喜欢把粽子叶绑在院子里的那棵杨桃树上……</b></h1> <h1><b> <br></b><b> </b><b> 如今,粽子不再单纯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了,它更是一道地方美食。吃过海南定安的粽子、万宁的和乐粽子,也尝过内地不同地方的粽子,然而,还是感到我母亲亲手包的粽子最好吃!</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