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2018年6月7日,我们6人分别从北京和沈阳飞到杭州。这是一次任性的旅行,每个人都有一些事在身却都挤出时间为这次非常之旅让步,期待着在未来的一周时间里3天2夜的杭州乌镇、西塘、杭州游与3天2夜黄山宏村游,最后去合肥一日。</h3> <h3>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 河流纵横交织,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 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br> </h3> <h3>6人行,多年在一起快乐玩耍,从未走这么远,这么任性的自由行,让我们开启一周的快乐时光。从杭州机场到杭州东站一个多小时的大巴。14点30分顺利找到来接我们的导游,前往乌镇西栅。</h3> <h3>夜色撩人,让我们有无限遐想。</h3> <h3>西栅景区, 毗邻京杭大运河, 与东栅以旅游观光为主不同,西栅以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为主。占地4.92平方公里,河道9000多米,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数均为中国古镇之最。有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北部是五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湿地。</h3> <h3>乌镇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 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江南六大古镇之一。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h3> <h3>我们坐着船游览着古镇,夜色中的乌镇古朴而神密。</h3> <h3>白莲塔原称金莲塔院,后称白莲塔寺,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原位于乌镇十景塘的北面、天井巷西面,当地老百姓都喜欢称呼它为西宝塔,这是由于它与东栅的寿圣塔遥相呼应,故在乌镇有东西宝塔之说。</h3> <h3>满眼的绿意</h3> <h3>2014年11月19日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这是夜色中的会址。</h3> <h3>乌镇的清晨安静美丽,空气干净且有一丝甜甜的凉意。</h3> <h3>在乌镇到处都有WIFI,只因马云把国际互联网会址定在这里,后面的面馆是马云吃过面的地方。</h3> <h3>粉墙黛瓦马头墙是这里建筑特色</h3> <h3>江南的水乡,好有词意。</h3> <h3>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梦里水乡”西塘</h3> <h3>西塘古镇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西塘古镇完整保留明清古建筑群25万平方米。</h3> <h3>西塘,古名斜塘。明代建市镇,界永安、迁善两乡,后称西塘。</h3> <h3> 宅弄是西塘的又一大特色,分为连通两条平行街道的街弄、前通街后通河的水弄以及大宅内设在厅堂侧面的陪弄,122条巷弄交横纵错,构建了古镇的整体框架,并连接了新、老镇区。 2000 多米的烟雨长廊是西塘建筑最独特的标志,廊棚在沿河一侧设有靠背长凳。</h3> <h3>西塘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24座石桥将古镇的五块地区连接成一片,这些古桥大都为单孔石柱木梁桥,至今保护完整。</h3> <h3>听导游说河中客人的需求也造就了两岸的商铺,在岸边就有休息的椅子与吃饭的地方。</h3> <h3>西塘古镇由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及时地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从而使得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得以完整保存。</h3> <h3>今天第二个景点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它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 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 是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h3> <h3>在四、五千年前,西溪的低湿之地,如受天目山春夏洪水的冲流,此处被淹没便成了湖泊,而干旱之时,湿地也就出现。湿地随隐随现的现象,因此可以把它称为雏形阶段。</h3> <h3>到了宋元时期,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朝廷正式在此建置西溪镇, 所以西溪是个千年古镇。明清时期,西溪两岸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多方面的进展,养鱼育蚕、种竹培笋与茶叶果蔬等农副业得到发展,成为郊区农业的特色。</h3> <h3>每年秋天,这里的柿子熟了,随游客任意采摘。这里现在还有好多美丽的花海。<br></h3> <h3>中午吃饭,我们来到一个茶园。是有名的西湖龙井。它属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历史 。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br> </h3> <h3>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 西湖龙井茶与西湖一样,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结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h3> <h3>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中华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h3> <h3>西湖龙井茶泡在杯中,芽叶色绿。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据说这里不施肥,上豆饼,所以茶中有豆香味。</h3> <h3>这是西溪湿地一大户人家的府宅,里有私塾等等。这是3天2夜同行的合影。</h3> <h3>宋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之江路148号,是杭州市仿古建筑主题公园,1996年开园。</h3> <h3>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时,在这里建都,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h3> <h3>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是杭州宋城景区的灵魂。 </h3> <h3>用先进声、光、电的科技手段和舞台机械,以出其不意的呈现方式演绎了良渚古人的艰辛,宋皇宫的辉煌,岳家军的惨烈,梁祝和白蛇许仙的千古绝唱,把丝绸、茶叶和烟雨江南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具视觉体验和心灵震撼。</h3> <h3>广场上大家手牵手,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们尽情摇摆,释放,嗨起来吧!这是万人广场篝火晚会!</h3> <h3>晚上住在这里,距西湖不远。</h3> <h3>第三天的早晨来到了西湖。</h3> <h3>游船上的西湖,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的吴越国和南宋时期,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h3> <h3>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h3> <h3>这是有名的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 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著称。<br></h3> <h3>西湖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h3> <h3>离开了苏东坡笔下“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步行去清河坊街,走在杭州这座古城中,感受它的气息。这里共享单车特别多,这里机动车让行人成自然,少有红绿灯。</h3> <h3>到了离团的时间了,有新疆的帅小伙与我们同行。意外发现了杭州博物馆,这里讲述了杭州在古代的故事,有雷锋塔的故事,西湖的故事,让我们穿越回一个个朝代来认识这座城市。</h3> <h3>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里面摩崖石刻,佛像塑造、佛经雕刻特别丰富,寺字园林、佛塔经幢随处皆有。这里历朝历代学佛习禅之人日渐增多,佛门禅坛的诗词文章层出不穷。</h3> <h3>摩岩石刻保存完好</h3> <h3>历朝历代皇帝大都来这里留下笔墨,乾隆下江南曾6次到此。所以灵隐寺从传说到皇家、百姓心里都有很高的地位。</h3> <h3>刚刚从隧道骑车出来,心有余悸啊!</h3> <h3>从灵隐寺出来的打车都比较贵,6人可能也不太容易一起出行,找到公交车站却半天无车。我们选择共享单车试一下。后来证明太危险了,天下起了小雨,这里是山区,离市区较远,路的坡度很大,与机动车混行很危险,又经过了一个好长的隧道,只一狭小的路,路面用极小的小块石铺成,根本不适合自行车在上面骑行。出了隧道天已经快黑了!</h3> <h3>终于找到公交车了,回到酒店的附近时天下起了大雨。对面有个十八楼酒家吃饭。</h3> <h3>有名的东坡肉,16元一例。<br></h3> <h3>第四天的早晨到杭州汽车站去黄山</h3> <h3>去往黄山市屯溪的汽车网上说要2.5到3个小时,结果2个小时10分钟就到了。黄山市是国内第一个以山命名的地级市,在1979年前叫徽州,邓小平来到黄山后提出来大力开发黄山旅游,所以改名叫黄山市。</h3> <h3></h3><h3>一路上,一个个小村庄在眼前飞过,隔窗而望,想想这里的人们有着怎样的生活呢?</h3><h3><br></h3> <h3>下午两点半,黄山的导游接我们到宏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有着好听的声音的漂亮女导游告诉我们:山下的导游靠嘴,山上的导游靠腿。可见,在宏村是要听说,黄山是要靠走。</h3> <h3>宏村有“画里乡村”之称,截至2014年,全镇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h3> <h3>这里主要景点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h3> <h3>安徽有名的臭鳜鱼,和毛豆腐。</h3> <h3>毛豆腐毛好长……</h3> <h3>宏村镇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人家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h3><h3>这是村里留过每家每户的水流,中间的石板是方便人们洗衣服的地方。</h3> <h3>宏村镇,古称弘村。南宋绍兴元年,宏村始祖汪彦济因遭火灾之患<br>宏村镇举家从黟县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岗山一带建十三间房为宅,是为宏村之始。汪彦济在村口兴建睢阳亭,作为入村标志性建筑。</h3> <h3>公元14世纪中叶,生活在皖南黟县的汪氏家族还在筚路篮缕,以启山林之中。因为居住的村庄屡次遭受火灾,几经搬迁,他们终于在雷冈山下,找到了一处与祖先遗言中相似的安居乐业之地:一汪永不干涸的清泉,东西两条河流环抱左右,在祖先的遗梦中,牛是富裕的象征,水是福泽子孙的保证。为此,家族的女头领胡重娘依据对祖先遗梦的解读,把新建的村庄规划为一个牛形村落:凿清泉以为池塘,引西溪水为补充,扩大为"月沼",成为想象中的"牛胃",通过二个出水口,建成纵横交织,长共1300余米的上水圳和下水圳,通向村子里的家家户户,水圳被称为"牛肠",水圳的水经过使用之后,全部汇聚到村南被称为"牛肚"的南湖。</h3><h3>在这里洗衣服的人</h3> <h3>宏村镇,大多处于平坦地带,靠山脚却依山势而上。宏村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整个镇呈“牛”型结构布局。镇内有月沼、水圳等河流,有南湖、奇墅水库等水源。</h3> <h3>在出行的第五天我们来到了黄山,并在山上住了一夜。这是黄山有名的迎客松。</h3> <h3>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br><br><br></h3> <h3>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黄山代表景观有“四绝三瀑”,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黄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热情友好的象征,承载着拥抱世界的东方礼仪文化。<br><br></h3> <h3>黄山上的游客所用都是担山客们担上来的,非常辛苦。</h3> <h3></h3><h3>飞来石黄山风景区平天矼的一块平坦岩石上有一石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巨石高12米、长7.5米、宽2.5米;其下的岩石平台长12至15米,宽8至10米,厚1.5至2.5米,重约360吨,形态奇特,如此巨石却被竖立在一块长约12-15米,宽8-10米的平坦岩石上,令人惊叹不已!两大岩石之间的接触面很小,上一石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地质学家认为,飞来石这一奇观是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真可谓天设地造。<br></h3> <h3>八七版的《红楼梦》中的剧首曲中的大石头就取景于此,传说是女娲补天最后剩下一块石头遗落在此。</h3> <h3>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h3> <h3>黄山经历了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结构。黄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br><br></h3> <h3>在黄山上住了一夜,我们定的双人间,条件较好。早晨四点半去看日出,当天日出时间为5点05分。</h3> <h3>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花岗岩洞穴与孔道。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br><br></h3> <h3>刘海粟曾十上黄山。 曾有人问他黄山怎么样,他回答:黄山是吾师,黄山是吾友。</h3> <h3>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球状风化;后山岩体节理稠密,多柱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h3> <h3>迎客松,在黄山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倚青狮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径0.64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龄至少已有800年,黄山“四绝”之一。其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br> 从人民大会堂铁画《迎客松》至车站码头,都有它的身影。迎客松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h3> <h3>黄山松是黄山等独特地貌和气候条件下而形成的一种中国特有树种,属松科松属。黄山松生长在海拔600米以上,较马尾松其叶更为粗短,较油松它的树脂道有不同的性状。它为喜光、深根性树种,喜凉润、耐瘠薄,但生长迟缓。</h3> <h3>黄山素有“前山险,后山秀”之说,后山就是指黄山北大门的松谷景区。</h3> <h3>光明顶上留影,都说这是黄山的淡季,因为这个季节多雨,而我们来两天,第一天就是个大睛天,看到一个完完整整,美丽的黄山。而最有特色的是黄山松。</h3> <h3>在这里看日落也很壮观</h3> <h3>黄山上有许多的松树都有命名,这棵松树叫黑虎松,刘海粟大师10次来黄山有9次画了这棵树。</h3> <h3>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普门禅师来山,创建法海禅院,受敕扩建为“护国慈光寺”。此后,又在玉屏峰前建文殊院,在光明顶建大悲院。普门在歙人潘之恒等人的帮助下,披荆斩棘,开山修路,初步形成南路从温泉至天海、北路从松谷至天海、东路从苦竹溪至北海、西路从吊桥庵至温泉的四条简易登山盘道,使以翠微寺、祥符寺、慈光寺和掷钵禅院“四大丛林”为中心的景区建设初具规模。随后四方僧侣慕名而至,在山筑室结茅,或对枯灯参禅,或搜奇峰入画,这是黄山寺庙香火最为鼎盛的时期。入清以后,步道和房屋以整修为主,建设不多。至清末明初,不少寺宇因香火不济、年久失修而毁。</h3> <h3>1979年75岁的邓小平游历黄山自已走上山用了四天时间</h3> <h3>秦汉时期,有文字记载隐居黄山者,唯有会稽太守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直至唐宋,黄山乃渐为世人所识,山上寺庙宫观才日渐增多。随着名士隐居、宗教传入,开发建设也随之开始。我们两天在黄山,上有许多古人的遗迹。</h3> <h3>结束了两天的黄山之行,黄山深深留在我们的心里,它的俊美只有亲自走进它的怀抱才能感受得到。来到这里,沿着古人的足迹,听着一个个传说,仿佛徐霞客、李白、刘海粟······一个个古人,一个个大师就在身边······中午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黄山,从此在我们心里多了一份对它的牵挂。</h3> <h3>下了黄山才发现天气炎热,而在山上凉爽如春。</h3> <h3>高铁近两个小时来到安徽省省会合肥。合肥的物价水平不高,一桌子饭菜不过300元。</h3> <h3>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 。合肥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又名“庐阳”,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如包公祠、李鸿章故居、吴王遗踪等。合肥还诞生了周瑜、包拯、李鸿章等一批历史名人。</h3> <h3>这是美丽的天鹅湖,合肥人特别的热情。公交车上说这里非常的好,结果去安徽省博物馆的路上提前两站下车来到这里。还想去有名的“中国科技大学”看一下,最后因时间问题没去了,却意外知道因当年与前苏联关系恶化,科大才从北京搬迁到合肥。</h3> <h3><h3>合肥今天天高去云淡,气温34℃。我们选择从天鹅湖到省博骑共享单车去,路过一个公园。</h3></h3> <h3>几折周转我们才找到曾经路过却不知的省博,它的建筑造型体现了五方相连、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风格。展陈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文明史陈列》,4个特色专题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h3> <h3>这是安安徽省博物馆内的徽州古建筑,这是房内有房!</h3> <h3>这是古生物馆,有省内矿资源部分与古生物恐龙的化石。第一次亲自见到真正的恐龙化石才感受到在恐龙统制地球的年代这些庞然大物的风采。</h3> <h3>7天时间,见识了江南水乡,走过的西子湖畔;在徽派建筑中穿越,游历了黄山,来到了科技名城合肥。就要回家了,每个人都收获许多,成长了许多。仿佛穿越时空听古人讲诉,万年的山,千年的松,渺小的只有我们自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