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廊桥,只不过有些是回忆,有些成了现实。这个廊桥之梦或许已成往事,或仍在苦苦寻觅,或擦肩而过······这个梦或许浪漫、或许遗憾、或许懊悔······</h3><div> </div><div><br></div><div> </div> <h3>去年在匹兹堡,从机场去朋友家的途中,路过一白色的小屋,朋友随便说了一句“这屋有鬼”。一句话勾起我们兴趣,追问后知,这座破败至今无人居住的小屋,曾是《廊桥遗梦》作者的旧居,小屋的不远处有座红色的廊桥,和电影中的那座廊桥很像。当地人传说夜深时常可看见一白衣女子倚在廊柱上望向廊桥。第二天我们便要求朋友带我们去看廊桥和小屋。朋友有些迟疑,当地人多不愿靠近那里,每每路经,都快快驶过。架不住我们的央求,看两个不怕鬼的女人在小屋前左看右瞅,朋友也大胆走近了小白屋。我们在那座廊桥两端细细端详了许久。朋友说《廊桥遗梦》的作者罗伯特·詹姆斯·沃勒曾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空置后闹鬼的屋,给这部电影作品更增添了一丝神秘。</h3> <h3>用两幅电影海报回忆一下《廊桥遗梦》。</h3> <h3> 《廊桥遗梦》是根据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而改编的一部电影。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该片于1995年在美国上映。</h3><div> 那暖洋洋的红色晨光里的小屋,那轻轻荡漾的落日余晖中的廊桥,那古老的夜晚,远方的音乐,记忆中翩翩起舞的天地,那个叫罗伯特•金凯德的男人和叫弗朗西丝卡的女人……那偶然的相遇,短暂的相聚,责任、爱情、道德,在追忆中徘徊的整整一生。</div> <h3>此行途中要经过《廊桥遗梦》的拍摄地,跟着剧情,让我们寻找那个遗留在廊桥的梦吧。</h3> <h3>爱荷华州麦迪逊郡温特塞特镇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乡村,环境优美,空气中弥漫着混杂了牧草、庄稼和尘土的味道。路旁时有野鹿、野兔出没,会吓你一跳。乡村公路是简单的砂石路,很是颠簸,让早已适应了城市生活的我们兴奋不已。</h3> <h3>70号公路转35号公路,电影里这么说。追寻着电影男主罗伯特的脚印,汽车拐入极度波浪起伏的沙土路,在GPS的带领下,准确来到电影中弗朗西丝卡家的小屋前。一座荒芜凋敝了的院子,杂草丛生,院子紧闭,无丝毫生气。若在国内一定会折腾出一个喧闹无比的景点。</h3> <h3>铁栅栏门紧闭,旁边有一小木牌表明此处为私人领地,谢绝进入,想必是不想被骚扰吧。</h3> <h3>远远望去大树下的那座房子,就是电影女主弗朗西丝卡的家。</h3> <h3>女主家前面这条高低起伏的土路,仿佛能够看见世界地理杂志摄影记者罗伯特驾车驶近,车后扬起的尘土依旧。</h3> <h3>正想着,远处驶来一车,在起伏的路面上时隐时现,车后扬起的灰带长长的飘舞着。</h3> <h3>走近了,看是两个美丽的乡下姑娘,似乎那个小姑娘正在学车。向她们证询,这处荒芜的院落正是影片中女主的家。受邀合影,两位姑娘大大方方,一点不忸怩,甜甜的笑很是阳光迷人。</h3> <h3><font color="#010101">挥手再见,小姑娘一骑绝尘,渐行渐远,只留下了类似罗伯特车后的尘舞。</font></h3> <h3>弗朗西丝卡家前,典型的乡村美丽景致。近黄昏,夕阳斜下,绿盈盈的草地更显静谧,只有我们几位探访者叨扰起的兴奋好奇的窃语。</h3> <h3>开车在这条路上驶了个来回,感受下当年罗伯特走进这片田野时的心情。</h3> <h3><font color="#010101">田里的小屋、“地主”的粮仓,似乎改变不多,虽然作者去年已逝。</font></h3> <h3>跟随精准的GPS,路边的标牌清晰可寻,看来罗斯曼桥的名气远胜于弗朗西丝卡的家。</h3> <h3>乡间土路上,弯弯曲曲开了许久,怪不得弗朗西丝卡要给罗伯特带路,几句话真是指点不清。</h3> <h3>这就是那座著名的,演绎并诠释了廊桥“情”的罗斯曼桥(ROSEMAN BRIDGE 1883),美国七大著名廊桥之一。位于乡村公路与溪河的交错处,绿油油的草地,潺潺的溪水声,偶尔刮来一阵小凉风,闭目静思,极有带入感。</h3> <h3>桥已废弃,只有追踪索迹探密廊桥梦的人会来这里。桥头立着一块牌子,详细地介绍了这座桥的设计者、建设年代及桥的详细信息,只字未提有关小说和电影的事。</h3> <h3>从桥上的一个小洞向外窥望,电影中有这个细小的情节,当弗朗西丝卡望见桥下忙于摄影的罗伯特时,心颤了一下,害羞地闪到后面,也许那时她心底深埋的东西跳了出来,才有了后来桥上留纸条及日后情魂交融的廊桥事件。</h3><h3>从小洞里看到MR. LIU的身影,他在满怀激情地寻找罗伯特,从那一刻起,我们戏称他刘伯特。在几位女士的“欺负”下,刘伯特没得反抗,也只显示出了老陕的憨萌。想起快到罗斯曼桥时,他提议、我们起哄导演了电影里汽车快到廊桥时,罗伯特和弗朗西丝卡的简短对白,“演员”是刘伯特和D丝卡,车上当时都笑翻了。</h3> <h3>来一段影片片断</h3> <h3>罗伯特摘下并送给弗朗西丝卡的野花束就是这儿吧。哎呀怎么忘了让刘伯特献花给D丝卡这个片断呢😂。不过后来“强拍”了刘伯特献花给太太的镜头。</h3> <h3><font color="#010101">在这条小河的对岸,先是听见呦呦的叫声,循声发现了两只出生不久的小鹿,明显的走路都不稳当,它们呼叫母鹿妈妈的声音,吸引来的首先是人好奇的目光,当然少不了各类镜头侍候。隔着小河,小鹿还是感到不快,蹒跚着挪到树林深处了。</font></h3> <h3>桥出口两侧的壁上写画了各式的留言,看来壁上题字是全世界游客的爱好,无特指。</h3> <h3>放大了细看,当然少不了当今无处不在的国人笔墨。</h3> <h3>也许这儿曾经热闹过,桥旁不远小路尽头处有所房屋上标记着纪念品小店,现小门紧闭,来之前还兴奋地想去选购点纪念小品呢。附近还住有不少人家,他们可能早已受够了游人的絮扰。</h3> <h3>遇上几位同样远道来自英国的廊桥寻访者。</h3> <h3>好像罗伯特就是开着这样一辆皮卡走进远嫁美国的那不勒斯姑娘弗朗西丝卡的。</h3> <h3>这个镜头记得吗,罗伯特给弗朗西丝卡拍了许多让她自己惊异的美照,不安分的情愫也因此暗暗滋长。</h3> <h3><font color="#010101">现实中的罗斯曼桥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但留存在这里的梦却不曾湮灭。人们在这里找寻梅姨和伍德的痕迹,也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追求之梦想,“不要把梦丢在廊桥”。</font></h3> <h3>广告招贴画里的罗斯曼桥,仍延续着永不消失的廊桥之梦。</h3> <h3><font color="#010101">芳草萋萋满别情,夕阳切切梦方醒。</font></h3> <h3>水映云霞一汪迹,虚渺人生空且遗。他俩最终的别离,让人惆怅却深深地击中了人心底最薄弱之处。爱且担当是别于动物本能的人类才具有的。爱情虽有魔力,但如果放弃责任,这份魔力就会消失。</h3> <h3>温特塞特小镇的十字路口,电影中雨中别离的场面就发生在这儿,那一刻攒足了观众的眼泪。</h3> <h3>插几张雨中凄别时剧照,帮助回忆一下。</h3> <h3>镇上的小酒馆还是那个模样,原本想去喝上一杯,可适逢美国的小长假,各店门紧闭,CLOSE把门,这顿晚饭还是在SUBWAY解决的。</h3><h3><br></h3> <h3>几名老者坐在街头闲聊,他们是否还像电影中小镇上的人那么保守,是否仍记得罗伯特带给小镇的“耻辱”。电影大火后,游人纷至沓来,给闭塞传统保守的小镇人带来了不快。</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小镇人认为罗伯特的笔触,电影的镜头污辱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后来就有了“火烧廊桥”的真实事例。2002年至2003年,在《廊桥遗梦》中出现过的雪松桥、赫格贝克桥和德耳塔桥相继莫名其妙的自燃,终皆葬身火海。不过罗斯曼桥和哈里维尔桥(Roseman Covered Bridge and Holliwell Covered Bridge)和 电影中的廊桥几乎一模一样,周围的风景也大同小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又是一家以廊桥命名的百年店。</font></h3> <h3>店里张贴着的照片和陈设的物件,齐诉其与众不同处。接待员是个光头的老者,他的爸爸、爷爷或许也曾像他一样的工作。</h3> <h3>美国的枪文化让枪可以正大光明地现于光天化日之下,放在这里,是预示老兵抑或西部牛仔?</h3> <h3>越战纪念证</h3> <h3>永久的廊桥</h3> <h3>夜色中,灯光明烁,为老店带来新的光亮。</h3> <h3>清晨临走时,店主还将西部牛仔的立牌搬到门前与我们合影。在这家店里,廊桥与牛仔时时处处与你相伴。早餐自助是站着吃完的,地方小,流动快。看见好些客人是拿了食品去房间里吃了。</h3> <h3><font color="#010101">这牛仔明显的不想搭理我😰。</font></h3> <h3>这是第二天天蒙蒙亮时,我们还在酣睡,MR.LIU独自探访酒店附近被烧毁的廊桥时拍下的片片。依稀可见只剩残骸不见廊的“桥”。</h3><h3><br></h3> <h3>这是我们第二天早上参观的第二座廊桥(CUTLER-DONAHUE BRIDGE 1870)。</h3> <h3>这座桥很短,现在似乎处于公园中,晨光绿树掩映下尤显灵致。</h3> <h3>绿草茵茵,晨起散步锻炼,还不忘了自家可爱的狗狗。他们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看我们如此爱屋及乌地热衷廊桥,也只是莞尔一笑,见多不怪了吧。</h3> <h3>第三座廊桥(HOLLIWELL BRIDGE 1880)。</h3> <h3>从这头望向那头,有没有“我在这头你在那头的感觉”……</h3> <h3>桥边的风景仍旧很相似,若不细辨,还真会以为是罗斯曼桥。看看MRS.LIU是不是很有女主的感觉。(在此先鼓掌感谢👏👏👏一下我们这位同学在此行中的倾情付出)</h3> <h3>白天的街头,晴空万里,人车寥寥无几,我们的车几次驶过,没有影片中罗伯特驾车至此时引起的窥探与骚动,小镇安静极了。</h3> <h3>拐角这尊矗立的雕像引起我们的兴趣,莫不是温特塞特镇还有故事?!看我对他拍照,他也笑咪咪地看向我😄。</h3> <h3><font color="#010101">原来这里是约翰·韦恩的出生地。韦恩生于爱荷华州温特塞特,素有"公爵”之称的西部牛仔明星,他在加州长大,1939年以《驿马车》出道,在往后的二百多部电影中扮演了无数令人难忘的西部英雄,其在银幕上所表现的朴质敦厚与刚毅不屈也成为美国精神的代表。韦恩曾以《大地惊雷》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也是自30到70年代的十大卖座巨星之一,1979年因癌症去世。</font></h3> <h3>塑像前的人行道上,似星光大道,刻有人像和人名,可惜我都不认得,也就不解其真实之意。</h3> <h3>韦恩塑像处现是韦恩纪念馆。纪念馆的后面,照片远处绿树掩映下白色的房子,是他出生时的房屋,很不起眼,和普通的房屋并无二致,还是MR.LIU询问过热情的当地人后才知的。街角画得花花绿绿的大石头,走近细看,原来是为纪念越战而设。曾经也看见纪念韩战的设施。感叹只为做出贡献的人而立,无意输赢。</h3> <h3>第四座廊桥距离有些远,乡村路上又开了二十多哩。再一次领领略了美国乡村的风光,也许以后再听美国乡村音乐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吧。</h3> <h3>HOGBACK BRIDGE 1884,这个桥和ROSEMAN桥的形状及周边景致也很相似。遇上一对也来观桥的老夫妇,还热情的递给我们马克笔,让我们在桥上留字。怕以后被不明真情的人误解,我们谢绝了此好意,想必我们走后,老夫妇会在桥上留下他们的题字吧。</h3> <h3>看多了廊桥,大同小异,已没了头一日的激情。如果没有《廊桥遗梦》的电影和小说,这些廊桥只会在美国的乡村中逐渐衰败。或许闭塞保守的温特塞特人喜好这样的默默无闻,但当电影将这些廊桥摄入镜头时,廊桥便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一直很奇怪这部看起来描写婚内出轨的作品,为什么会让我流下记忆深刻的泪水。也许是作品中的某一点,击中了心底深处某块柔软的地方,泛起的涟漪溢出了许多的曾经,那些或思考或追求或梦想,后来都已经被忘却。流泪的那一刻想抓住却又无奈。我想遗落廊桥的不仅有作品里的爱情,更多的是每个人的梦想与追求。温特塞特人可以让廊桥烧毁,但人们的追求和梦想却永远存在。</h3> D摄影无意中照出的第四座廊桥的照片,和传统的廊桥模样截然不同,电影文学作品里的廊桥在水中,现实在水上的廊桥中……<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弗朗西丝卡家院前、晚阳下的蒲公英,披戴着金色的夕辉,伫倚危楼风细细,遥忆廊桥情。</font></h3> <h3>也许梦就像那蒲公英,风一吹便散,但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追循着自己心中的那个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