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曲家施万春的名字,四十多年前就深深印在我脑海里。那时,电影《青松岭》的主题曲和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风靡全国各地,城市工厂、乡间田头高音喇叭里不时响起,让人百听不厌。这些风味浓郁充满前冲动力的音乐歌曲,总令人跃跃欲奏、跃跃欲唱。</h3><div><br></div><div>如今,当这些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由华夏民族乐团重新演绎,乐曲再度在北京音乐厅响起时,又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与深情回忆。</div> <h3>据介绍,作曲家施万春,1936年6月14日出生于河北青县,196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留校任教;1973年开始在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1984年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h3><div><br></div><div>他的主要作品有: 管弦乐曲《节日序曲》《瀑布》,弦乐曲《第一弦乐四重奏》,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第三场音乐,歌曲《梅岭三章》《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二胡与乐队《叙事曲》,扬琴与乐队《随想曲》等。</div><div><br></div><div>他于1965年开始从事电影音乐创作,先后为《青松岭》《良家妇女》《开国大典》《重庆谈判》《大决战》《决战之后》《七·七事变》《梅岭星火》《孙中山》《欢乐英雄》等数十部影片作曲。</div> 电影《青松岭》主题音乐的最大特点是民族风格鲜明,农村生活气息浓郁,旋律优美。<div><br></div><div>施万春先生在主题音乐和插曲创作上结合地域特点,两段音乐都借鉴了唐山皮影中的大跳大滑,表现了七十年代河北农村生活的场景与特色。</div> <h3>《青松岭》主题音乐弦乐明快娓婉,节奏鲜明。音乐一开始,就以温柔上扬的音调不断地呈现出带有唐山农村特色,音乐充满欢乐、昂扬、奔放的情绪,使人耳目一新。</h3> <h3>插曲《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奔前方》以男女声对唱开始,充满激情,唢呐板胡的出现,引出热情激昂,流畅明快的旋律,整个乐曲配合剧情的发展,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在这里,音乐元素与主旋律相得益彰。让观众享受到了音乐的美。</h3><div><br></div> 流畅、优美、易记的旋律;富于色彩感的和声;节制而有创新的音乐技法运用;自然、朴素、含蓄但富于情感的音乐表达是音乐和歌曲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也是施万春先生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征。<div><br></div> <h3>197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故事片《青松岭》,是当年家喻户晓的一部电影。其中的“男一号”是由李仁堂饰演的万山大叔,反派人物是钱广,说的是当年人民公社生产队里社会主义方向与资本主义倾向体现在由谁赶大车,走那条道路上问题上的矛盾冲突......。</h3><div><br></div><div>现在,五十左右的人都看过这部影片(那个时代,文化生活贫乏,一部电影人人皆知),而且,那首“长鞭一甩嘎嘎响”的电影插曲更是耳熟能详。</div><div><br></div><div>让我们通过音乐和图片再次回顾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div> <h3>《青松岭》电影音乐的重新演绎,让我似乎又看到了电影《青松岭》。当然,今天的社会随着时代进步,已是沧桑巨变!</h3><h3><br></h3><h3>但音乐不会过时,经典永流传。</h3><h3><br></h3><h3>聆听和欣赏这样的电影音乐,不仅是愉悦感官,宣泄情绪,同时对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和境界、净化我们的心灵也是大有裨益。(舟帆)</h3> <h3>撰稿 视频截图 </h3><h3>编辑制作:舟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