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们行程需要路过塞尔维亚的木头村,木头村所在的山区,因为盛产松树,被称作ZLATIBOR——金松岭,当地的居民千百年来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饲养黄牛、建造木屋、制作木雕….于是,这座乌托邦之城,便也全部由木头打造,所以得名木头村Drvengrad。</h3> <h3>木头村就像一个童话世界,村子里所有的建筑都是由木头建造,隐藏在山中的红砖色房屋与翠绿色的山林相映成辉。</h3><h3><br /></h3> <h3>这里有教堂餐厅酒吧剧院,五脏俱全</h3> <h3>塞尔维亚电影"生命是个奇迹"在此地拍摄,电影因获"金棕榈奖"而名声大振,成了旅游景点,我们要在此用午餐,故为必经之地。</h3><h3><br /></h3> <h3>上一张背景虚化的照片,更有童话般的意境吧……</h3> <h3>离开木头村,我们的车行进了4个小时,路程虽不远,却进出了6次海关(出塞进波黑,出波黑进塞,出塞进黑山),海关人员上车收护照、审核、盖章,就我们十几个人,却让我们等了很长时间,可见官员们工作效率之低。</h3> <h3>当我们每个人都感到疲惫的时候,导游突然大叫我们到了塔拉河谷大桥啦!,顿时大家都精神起来,原来的疲劳和沮丧心情烟消云散,立刻下车,赶在太阳下山前去拍那最后一线风景。</h3> <h3>塔拉河谷大桥位于黑山北部塔拉河谷地区,前南斯拉夫著名影片《桥》的拍摄地。大桥建于1937年至1940年间,是一座混凝土拱桥,横跨塔拉河,长365米,主桥拱114米,桥距塔拉河河面172米,有5个拱。在其完工之时,为欧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桥。1942年被游击队炸毁,1946年修复,至今仍在使用。1980年,大桥所在地杜米托尔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我们从桥上走过,想起电影"桥"的歌曲"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也在耳边回荡…</h3> <h3>看,河谷有多深,当年这里埋着地雷,可见游击队要炸这座桥有多难!</h3> <h3>看见那金色山头了吗?</h3> <h3>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游击队长少校老虎原型的雕像,碑文上写着:"这座纪念碑是博日达尔.祖季奇的母亲玛丽亚为其所建.博日达尔祖季奇南斯拉夫中尉,生于1915年 1941牺牲"。</h3> <h3>大桥气势恢弘</h3> <h3>大家与桥合影,留下珍贵的记忆</h3> <h3>黑山共和国的名称寓意就是"黑色的山"(导游说)然而一路上我们的车行进在山间,看到的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好像与名字相去甚远。</h3> <h3>在我们住的酒店处,可真正看到了远处的山,黑色的山上有片状白色的覆盖,大家都认为是雪,可导游否认说:是石灰岩风化后形成的白灰沙。所有人都愕然!</h3> <h3>出了山区,我们沿着美丽的亚得里亚海湾前行,这个海湾风平浪静,没有一丝波澜,一战时期,这里成为奥匈帝国海军的三个主要基地之一,并为第五舰队的母港。从这里的出海口出去,200公里就是意大利。</h3> <h3>远处的山、天上的云在海面上形成美丽的倒影</h3> <h3>海面上的红色的点状物是生蚝养殖基地</h3> <h3>看看中心的小岛了吗?导游介绍说有两个,一个是"生岛",是天然形成的岛,岛上有"圣母圣婴教堂",为出海生还的人所建;另一个是"死岛",是人工建造,又叫"圣马克岛",岛上也有一座教堂,为出海遇难者祈祷。(角度不好,只拍到一个岛)</h3> <h3>科托尔古城参观</h3><h3><br /></h3><h3>科托尔坐落在黑山南部海港,毗临亚得里亚海科托尔湾南端,科托尔是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存中世纪古城原貌最完整的城市之一。曾被威尼斯人统治将近四个世纪的历史使得科托尔的建筑深受威尼斯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威尼斯风格,也帮助了科托尔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该城在历史上几易统治者,城中的建筑也历经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环。</h3> <h3>网上资料说,科托尔的城墙最早建于公元九世纪,之后不断加长加宽加固,直到十五世纪才建成如今这般模样:总长4.5公里。</h3> <h3>拉个近景看看</h3> <h3>城中大街</h3> <h3>建于1166年的圣特里芬大教堂。1979年4月15日,黑山沿海地区发生了大地震,造成近一百名居民丧生。而一半的科托尔老城区被毁,而圣特里芬大教堂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教堂的两个楼分别标注了年代。一侧是老建筑,一侧是新建筑(建于2016年)。</h3> <h3>这里的教堂比比皆是,当地有种说法:一年有多少天,科托尔就有多少座教堂,区区五千人的古城区,教堂据说却多达360座,这么说有点夸张了,我们可没看到那么多。</h3> <h3>圣尼古拉斯塞尔维亚东正教堂</h3> <h3>教堂内正厅</h3> <h3>这个可能也是教堂</h3> <h3>一对学生正从博物馆前走过</h3> <h3>这是一个展览馆</h3> <h3>这个钟楼上的时钟记录了我们在此地的时间</h3> <h3>城中的建筑颇有威尼斯风味</h3> <h3>入口正在修建,原图是这样的。导游说,城门口上端有一行铁托的话,大意是:是我们的你们别来拿,你们的我们也不拿。</h3> <h3>科托尔港湾上停泊的大邮轮给这座古城带来了大量的游客</h3> <h3>坐船摆渡到杜布罗夫尼克市,这里是海湾最窄处,300米。</h3><h3><br /></h3><h3>萧伯纳的那句"如果你想看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么去杜布罗夫尼克吧!"。使我们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无限的向往。</h3><h3><br /></h3><h3><br /></h3> <h3>杜布罗夫尼克是克罗地亚东南部港口城市,位于风景绮丽、气候宜人的达尔马提亚海岸南部石灰岩半岛上。城市建于公元七世纪。在亚得里亚海和东西方贸易中起过重要的中转站的作用。1979年杜布罗夫尼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苏拉德山缆车带我们上山,缆车修建于1969年,山顶车站的海拔405米,3分钟即可到达。将杜布罗夫尼克和达尔马提亚海滩的壮美景致尽收眼底。</h3> <h3>杜布罗夫尼克素有"亚得里亚海滨明珠"和城市博物馆"的美誉。</h3> <h3>克罗地亚国旗迎风飘扬</h3> <h3>据说这个岛为私人所有</h3> <h3>远处波光粼粼,岛礁层叠。克罗地亚是千岛之国。导游介绍说有1244个岛屿。</h3> <h3>城市房屋建筑富有特色的小烟囱。</h3> <h3>我们由城北门入城。</h3> <h3>一条条如鱼骨般的老城小巷</h3> <h3>斯特拉顿大道为老城主街道,全长约300米,横贯老城东西。宽敞的大道两旁都是商业门面房。老城的街道,被磨得铮铮发亮的大理石板,斜阳下金光闪闪,煞是好看。</h3> <h3>多部影视剧都曾把老城作为外景地,最为著名的是热播美剧《权利的游戏》中的君临城,就在这里呢!</h3> <h3>圣方济修道院是克罗地亚最古老的宗教场所,是当时杜布罗夫尼克最富有的教堂。教堂始建于1317年,建设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修道院刚刚修好就遇到了地震,原教堂唯一的残留就是这面墙上的大门了。我们赶到时已经关门了,没有进去参观。</h3> <h3>大公府是城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历史上曾是共和国的所在地,建于15世纪。府院历经多次毁建,但基本上保持了原来哥特式风格,同时融入了巴洛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色。</h3> <h3>其旁边是使邦扎宫,它是一座将哥特式和文艺复兴风格融为一体的16世纪华丽宫殿,由六根廊柱支撑,廊柱上美丽的雕刻栩栩如生。</h3> <h3>钟塔作为古城的地标之一与西边圣方济修道院遥相呼应。它高约31米,建于1444年,其间多次休整。钟塔右侧拱门上的士兵头像表明主人的身份,它是海军司令的官邸,叫警卫总队大楼,建于1706-08年。</h3> <h3>圣布莱斯教堂是为了纪念城市守护神圣布莱斯而建,圣布莱斯雕像位于教堂正中顶部。</h3> <h3>教堂前方奥兰多石柱上雕刻着中世纪最著名的骑士罗兰,传说他曾帮助杜布罗夫尼克人民抗击敌军。</h3> <h3>小广场中央竖立着杜布罗夫尼克自由诗人伊万·贡杜利奇纪念雕像,雕像基座上有四幅奥斯曼时代的浮雕。</h3> <h3>这座雕像是马林德兹,据说摸他的鼻子有福气,鼻子上已被摸得发光锃亮。</h3> <h3>游客在此第休息。老城的斑驳感油然而生。</h3> <h3>北边是山,南边是海,导游说向上走上山,向下走到海边,我们自然想到海边游览。</h3> <h3>杜布罗尼克依山傍海的绝佳地理位置使这座城市如仙境一般。</h3> <h3>在海边回看大教堂的圆顶</h3> <h3>我们回到城中,漫步在小街小巷里,感受着城市的魅力。</h3> <h3>城中游人如织</h3> <h3>精致的餐具等待客人的光临</h3> <h3>小工艺品悬挂窗下,以招徕游客。</h3> <h3>我们从老城的西门—派勒城门出,外城门修建于1537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样式的拱门,上方有城市保护神圣布勒斯的雕像,内城门1460年建造,为哥特式风格,与城墙直接相连。</h3> <h3>桥上的老人</h3> <h3>与城墙相连接</h3> <h3>老城外人们在此休闲餐饮,一派祥和。</h3> <h3>一幅美丽的雕塑吸引我们驻足观看欣赏。</h3> <h3>沿着杜布罗尼克海边行进,夕阳映照下的海湾,安详而平静,夜幕降临,带给我们的是一幕幕美好画面。</h3> <h3>这里游客夜生活还刚刚开始</h3> <h3>小湾里停泊的船,海面的倒影,美如画卷</h3> <h3>我们下榻的酒店夜景也是如此的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