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关心下一代

要你命3000

<h3>怎样关爱好我们的下一代</h3><div>——会泽县国土资源局机关党支部“党课”材料</div><div>同志们,今天“支部党课”的主题是:怎样关爱好我们的“下一代”?</div> <h3><br></h3><div>观点1:孩子的培养,离不开好学校,更离不开好家庭</div><div>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有各的功能,家庭取代不了学校,学校替代不了家庭,家庭、学校、社会,各块都很重要,关键的是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如果第一颗纽扣扣错了,往后就难以扭转了。孩子在进入高中大学前,在家里度过的时间相对最长,孩子的一言一行基本都在家人的眼皮之下,家人最容易发现孩子的特质,这是教育引导的最佳时期。孩子如何迈好第一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发挥得好,孩子成长的基石就更稳。</div><div>孩子的培养,离不开好学校,但更离不开好家庭,好家庭熏染好孩子,给孩子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在启蒙阶段,不仅需要家人的陪伴呵护,更需要家人良好的引导。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个性倾向”开始形成,这个时期,除了一些非常专业的学科需远离家庭寻求名师指导外,最好不要远离家人去寻求那些高价“名校”。</div><div>无数父母都想把孩子送进“上等、一流”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但上等一流的学校毕竟屈指可数,为了享受上等的教育资源而花巨资择校,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新华社就曾报道过一则新闻:宁夏银川13岁女孩在小学毕业典礼当天上吊自杀。给父母留下遗书说:爸爸妈妈,对不起,我考试没有考好。我走了,我死后,可以给你们省10万块钱(择校费)。这是择校之悲。很多伟人、名人并不见得都是名校毕业的,名校毕业的也不能保证都能功成名就。“孟母三迁”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环境,但不是拥有了好的教育环境,就万事大吉了。个人认为,人生最好的启蒙老师是父母,人生最好的启蒙教育是家庭。 </div><div>孩子是看着家庭成员的背影长大的,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无论好坏,都将刻入孩子心灵。家人在同一地域生活,大人的言行举止像“打哈欠”一样“传染”给家人,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大人的行为,包括说话的口气、口音、做事方式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如果,我们家庭成员都不友好的相处,不好好沟通交流,经常吵吵闹闹,磕磕绊绊,我们的孩子与同学相处,说不一定就经常磕磕绊绊。</div><div><br></div> <h3>观点2:孩子的培养,离不了好老师,更离不了好父母</h3><div>好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好榜样。“熊要有个熊样”,人要有个人样。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像”个父母,孩子就有可能不“像”孩子。子女看着我们的言行长大,从父亲身上,学到怎样做事、做男人、做丈夫、做父亲……从母亲身上,学到怎样为人、做女人、做妻子、做母亲……孩子的启蒙教育,父母最好是亲力亲为,不宜由老人代劳,教育是金钱弥补不了的。启步阶段,父母的熏染尤为重要。许多伟人、名人的背后,都有非常优秀、懂得家教的父母,又特别是母亲的跟踪持续教育。譬如,被誉为当代“福尔摩斯”的美籍华人李昌钰的母亲,把自己的13个孩子都培养成知名博士。</div><div>好学生离不开好老师,但好老师是属于学校公众的,其教学的对象是“1对N”,属于“大锅饭”,而好父母基本上是属于家庭的,教学的对象基本上是“2对1”或“2对2”,更便于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 </div><div>当然,要培养出杰出的孩子,首先,要会“生”,基因优良,生着健康聪明的孩子。其次,还要会“养”,父母卓越,懂得一些教育学,寻找得到打开孩子人生智慧的正确方式,营造适合孩子持续成长的气候、土壤。</div><div>我们家长或者已成为家长的家长们,是否善于察觉或发现后辈身上“非常优秀”或者“非常糟糕”的特质。特质,一般指人所具有的特定的人格特点和行为倾向,有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有些特质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如好学、勤思、善悟、坚韧,属“优秀”特质,偷盗、说谎、使坏、不学好,属“糟糕”特质。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可能旁者都发觉了,我们并没有察觉。如果孩子本身特质非常好,被我们忽略了,可能孩子的“优秀”特质,就慢慢地消失了。又如,孩子非常勤快,而我们却认为是“不务正业”,要求他只要把书读好,什么都不用做,做了,不但没受到鼓励,反而受批评,长此以往,孩子勤劳的特质,就可能慢慢消失,这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就是“高分低能”。</div> <h3><br></h3><div>观点3:孩子的培养,离不开好校长,更离不开好家长</div><div>在家庭中,家长既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当孩子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的时候,不仅需要家庭成员的陪伴和监护,更需要家长前瞻性的目标和方向引导。家庭教育,差不多占孩子成长因素的一半。家长的眼界决定着育人的境界,家长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家长的优秀影响着孩子的优秀。父强子不弱,母勤女不笨,卓越的家长,越善于注重身言并教,积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进步、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而不是只认“苦钱”。孩子将来成器了,钱他会自己苦,若是不成器,再多的钱,也不够他花。</div><div>初为父母的“新手”们,多是边学边教,在一孩身上搞实习、做试验,只有当孩子长大了,才知道当初自己教育方向方式方法的对错,现在允许生育二孩,有的还有机会弥补一下在培养孩子方面的遗憾。现在的孩子聪明,接受能力快,很多父母都感受过,有时,我们爱孩子,孩子并不领情,还很反感,可能是我们爱的方式不对或者不懂孩子的心理。因此,我们要注重研究“爱”的方式。大家都知道,鸡蛋孵小鸡,孵二十多天后,都是雏鸡自己啄破蛋壳出来的,这样,小鸡才会存活。又如,在冬季,有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往往以自己“冷”认为孩子“冷”,给孩子穿上过量的衣服,使孩子活动极为不便。这种“冷”其实是大人觉得你“冷”。包括平时吃饭拈菜的习惯,有些长辈总是喜欢给人拈菜。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你喜欢的不一定就是别人想要的,懂爱,才能爱在“点”上。给猫送白菜,给兔子送鱼,都会把您的“好心”当做“驴肝肺”的。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我们不宜包办太多,如给大孩子喂饭、洗鞋袜等等,要防止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生活能力,导致孩子生活能力低下。</div><div>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自身感觉到有了一些力量,有了一些思想,不愿意再受父母的束缚、指教,于是,反抗之心开始蠢蠢欲动,想远走高飞,但又无法独立,就会把所遇到的委屈和不满喧泄出来,严重的甚至顶撞对抗父母,厌倦上学,离家出走,成了所谓的叛逆者。这些,我们都不能一概的归罪于孩子。据我观察,温馨、民主的家庭,孩子的叛逆情绪相对较轻。</div><div>还有就是,尽管说,苦过,才知道不苦的幸福,但我们不宜以“有钱难买幼时贫”的名义,刻意“克扣”孩子在家庭中应该享有的福利。孩子该穷养,还是富养?争议很大,个人的观点,不是说,家庭富有了,孩子就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物质和精神,营养要均衡,多从心灵深处给予孩子更多的精神关怀,使孩子懂得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迎接复杂的未来,既能创造他自己将来的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要的苦难和挫折。如果父母不尽责缺乏担当,弄得家不像个家,父母不像父母,家长不像家长,那么,结果肯定是糟糕的。</div> <h3><br></h3><div>观点4:“问题少年”一定出自“问题家庭”</div><div>孩子成才路上“问题”多,但“问题孩子”的大部分根源,应该都在父母及其监护人身上,我们要善于通过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反思寻找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正自己。子女是父母德行的“复制品”,一些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是父母“长板或者短板”的翻板,父母的性格、脾气,一定会在子女日后的生活过程中“重演”。行为习惯,重如泰山,播种言行,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要趁小趁早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应先从自己做起。</div><div>遗传学把具有决定性的内在原因,称为“遗传因子”。遗传,就是“从上代传给后代”的遗传本能。遗传本能与社会的教化,是人成为人的两大必要条件,人的智力约占一半属于遗传,一半属于后天的学习实践。个人认为,“选种(DNA)”比“育苗”重要。遗传科学告诉我们,每个人约有5万以上的基本因子,父母的遗传,基本上是各占一半。“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说的是遗传,是人成为人的生物基础。“虎生犬子”说的是教化,环境对人的造就。父母把基因遗传给子女,家庭给予孩子的早期教化或人际影响。那么,先天的体智良好,后天,父母折腾就少,行为习惯好,至少父母操心就少。在学龄前,我们就应把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好,往后,家人会更轻松。</div><div>有句励志的老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如果天生并不是“铁棒”而是块“木头”,下再大的功夫也磨不成针,充其量只能磨成一些牙签。材质不优,要想发生好的质变,很难。那么,在准备怀孕前,就要通过婚前体检、孕检和孕后一系列的科学检查来避免一些疾病或劣质基因的繁衍。当然,如果颜值是块玉,只不过是一块毛玉,想把它雕成一件价值连城的作品,可手中的工具不称手,这块玉依然还是块石头。工具不优,颜值再优,也成不了尚好的工艺品。人之初,性本“无”。曾经出现过的“狼孩”现象,说明了后天教化的极端重要性。如果教化失误,人一旦误入歧途,智商越高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div><div>一个人的遗传素质是父母给定的“型”,既然定型不可改变,那只能在“人才之成出于学”方面,下狠功夫,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为孩子打下不可选择的生物基础之上,父母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努力创造适宜孩子成长成才的有利条件,用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让孩子的长处更长。</div><div>观点5:教子莫护短,父母先补短。</div><div>孩儿错,父母过。家庭对人的影响,一生都磨灭不掉。什么样的“家风”塑造什么样的人,家庭中,卓越的长辈,即便他们有的已经过世了,但对家庭的影响却一直在,好的祖训也是这样,即便过了若干年,它对这个家庭或者家族的影响也一直在,说明了家庭“人文”对后人的影响力。</div><div>家庭中,小孩犯错,一般都是小错,但一些微小的不良行为的萌生,应及早看到其发展下去的危害及后果,如果认为,人小事小,姑息迁就,不及早予以制止和纠正,放之任之,他就会认为,是可以这样做的。那么,将来就可能酿成大祸。当下,推崇“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多用鼓励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固然不错,但不可忽视惩戒的积极作用,通过适度、适当、恰当的批评与惩戒,让孩子长点记性,“牢记”做错事情是要承担责任的,学会为自己的过错买单,主动弥补自己的过错,增强孩子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当然不是倡导“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但我相信“严师出高徒”,一概的表扬、奖励、赏识,势必导致孩子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能正确接受批评,经不起挫折,抗不住生活的打击。因此,我更赞成“该奖必奖,该罚必罚,赏罚并举,赏罚分明”的教育方式。“隔辈亲”们,放纵不是爱,我们爱孩子,爱在心中,不为后生犯错,开脱、打圆场、找客观。</div><div>打铁要自身硬,要教育好孩子,长辈必先自补短板,自树形象,身体力行,做出表率,身言并教。因为,我发现,我们有的父母,自己做的很不错,但是,当子女遇上“难题”时,父母对“道理”讲不清,缺乏说教能力,说不服孩子,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指引,指不出孩子“对”,对在哪里,“错”,错在哪里,孩子依旧找不到正确的目标方向。</div><div>“生活”就是“学问”。要让孩子多体验生活,生活琐事,长辈不宜包揽太多,当好“旁观者”,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实践,让孩子多接触外界,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塑造健康高雅的人格。低俗的生活方式,结出低俗的人生之果;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塑造严谨做人的风格;粗枝大叶的思维方式,形成马虎了事的做事风格。</div><div>“陪伴”是比较好的教育。年轻父母,要陪同子女一同学习,一同进步,陪伴子女学习、终身乐学,完善自己,共同成长。家长要带头读书,养成爱学习的习惯。学生要虚心求教,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做好笔记,课后温习,主动及时消化领会重温老师讲授的知识,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任务,作业未完成之时不玩耍,不宜边玩、边吃、边看电视。家庭长者,要带头传承良好家风,帮助后辈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引导他们完成学业,助其成家立业,打理事业,但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div>

孩子

父母

家庭

家长

特质

教育

我们

遗传

培养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