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端午节放假时间</b></h3><h3>1、6月16日6月18日放假</h3><h3>2、6月19日(周二)返校</h3> <h3>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h3>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端午节由来1——纪念屈原</b></h3><h3>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h3><h3><br /></h3> <h3>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端午节由来2— 迎接伍子胥</b></span></h3><h3>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端午节习俗知多少</b></h3><h3><b>1、赛龙舟</b></h3><h3>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h3><h3><br /></h3> <h3><b>2、端午食粽</b></h3><h3>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h3><h3><b>3、佩香囊</b></h3><h3>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h3><h3><b>4、悬艾叶菖蒲</b></h3><h3>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h3><h3><b>5、饮雄黄酒</b>: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饮雄黄酒是民间夏季驱除瘟疫的办法。</h3><h3> 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不一,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船是普遍习俗。</h3>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端午节祝福</b></h3><h3> 并不是所有的节日都可以互祝"快乐",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这天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非遗专家说端午是祭祀的日子,所以不能互祝快乐,说祝福的话可以用"祥瑞和安康"等字句。</h3><h3> 最后,小编祝大家端午安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