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南乡子 夏至又如何</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夏至又如何,依旧青山绿树多。依旧花开香满路,遭讹,醉在林间不渡河。</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远处起渔歌,笑语欢声煮一锅。且把闲愁抛脑后,来吗,明日无需晒雨蓑。</font></h3><div><br></div><div>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李慧,网名润。上期我给大家分享了唐先生的《清平乐 蝇头小字》,这期我将给大家分享唐先生的《南乡子夏至又如何》就是开头我给大家读过的这首词。读完后,您是不是也像我一样被唐先生的作品深深陶醉呢?!是不是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呢?那么,又是哪些句子仍然存留在你的脑海,支撑起了画面里的骨架呢?当我们读这首词时,大家有没有感觉这首词跟其它的词似乎有些不一样呢?让我们还是从头说起。<br></div><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句,:“夏至又如何?”开头即点题,点的简明扼要,又用问句引题,这似乎又使我们想起唐先生的那首《浪淘沙问红云》的起句:病酒是何因,泪眼千询……,也是以问句引题,其中之妙,自不待言,那么“夏至又如何”呢,下一句,词人就说了“依旧青山绿树多,依旧花开香满路”。依旧承的那么自然,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没有华丽的语言,只那么朴素的两句话,却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记忆深刻。</div> <h3>下一句:遭讹,醉在林间不渡河。“依旧青山绿树多,依旧花开香满路”这两句刚承完了首句的问句“夏至又如何?”,词人接着笔峰一转:遭讹,醉在林间不渡河,直接用拟人的手法,说,大自然啊,你真是太欺负人了,把我陶醉的挪不动脚步了,只想留恋在这林间了,连那么美的河都不想渡了。这一句话进一步描写了夏至的美景,并进一步明确表明了词人的观点:夏至令人陶醉。词人用:遭讹二字直接使主体人对大自然的感受变成了客体人被大自然陶醉来反衬大自然的美,一方面简洁凝炼,为了服从词牌的格律要求,另一方面又使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不是说吗“文似观山不喜平”,这种灵活的表现手法增强了作品的美感和节奏感,使有限的字数发挥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从而使夏至的美在词人的笔下灵动活泼了起来,也使夏至的美在读者的头脑中活了起来。除了灵活的表现手法,这句话还好在哪里呢?“遭讹,醉在林间不渡河。”这句话词人只是说了这林间的美吗?还是想说这林间和小河都美呢?“醉在林间不渡河”这是词人采用的一种衬托的手法。妙就妙在这种衬托在两种事物对比的时候,同时承认两件事物都很美好,只是A比B更好!我们在使用衬托这种手法的时候,如果用不好的事物来反衬另-事物的好,就是所谓的反衬,如果我们先说B如何美好,再说A比B还好。这就是所谓的正衬。在这首词中,为什么说“醉在林间不渡河”是一种正衬手法呢?,因为河本身就是很美的,令人陶醉的。所以“醉在林间不渡河”表面上这句话只写林间的美,实则也从侧面赞美了河的美,不管是描写林间的美也好,描写河的美也罢,其实呢,词人描写的就是同一件事物的美,夏至的山美水美绿树美鲜花美。一句话:夏至的景色很美。“遭讹,醉在林间不渡河”这句话,承载了表达形式的灵活化,一句话,承载了表达内容的丰富性,一句话,赋与了作品的无限想像的空间,一句话,使作品的美发挥的淋漓尽致!当然这与词人恰到好处的铺陈与设色是分不开的!</h3> <h3>上阙写完了,表面上,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以问句“夏至又如何”来引题,第二第三句承上作答“依旧青山绿树多,依旧花开香满路”。第四句以开玩笑的口吻“遭讹”抒发了第五句“醉在林间不渡河”的词人对美景的感受。高就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 导到下阙去了。同时也为下文描写埋下了伏笔。那么下阙第一句就很自然的写起:“远处起渔歌,”。</h3><div>这句话,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这个词,它使这幅夏景图立刻在我们脑中呈现-种立体感,层次感。不仅如此,这个词还使上下阙很自然的连在一起,使=者之间产生了联系,使它们之间的衔接出现了一种层层推进的递近关系。是的,大家肯定都猜出来了,这个词就是“远处”,它使人的视线由上阙的林间巧妙的移到了河面,一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起渔歌”三字又从听觉的角度使人联想到渔人,小舟以及渔人的恬淡、闲适、超然脱俗的心境及生活。“渔歌,渔船,小舟”等这些意像在古诗词中是比较常见的,往往代表闲适,悠然恬淡的归隐或田园生活。词人在这里运用这一意像也正表现了词人对这种恬淡悠然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表明了词人对功名利禄尘世纷争的淡然,是-种超脱的境界。</div><div><br></div><div>下一句“笑语欢声煮一锅”,渔夫一人一小舟甚至一壶酒,不为世俗牵绊,不为红尘所累,想唱就唱,想笑就笑,这不正是词人自己心境的写照吗?一个“笑语欢声”多么形像的写出了渔人这种想唱就唱想笑就笑的率真和洒脱不羁的个性啊。</div><div>词人大胆的运用“煮一锅”这种比喻,诙谐而幽默,生动形像的表现了渔夫的豁达与超脱。这种活泼的语言风格更能使人印像深刻。其次,这首词整体风格语言非常活泼,一个“遭讹”,一个“来么”它们与“笑语欢声煮一锅”又是多么浑然一体!再者如果没有这种看似不合情理,细想起来又是极合常理的大胆的比喻,怎能收到如此这般撼动人心灵的艺术效果!</div> <h3>下一句“且把闲愁抛脑后是来么,明日无须晒雨蓑。”一句“来么”是词人发出的一声招唤,是词人对他心中所向往的恬淡悠然的田园生活发出热烈呼唤的宣言,一句“来么”简短而凝炼,热情而坚定,活泼而有力的显示了词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渴望。渴望的有些急不可待了,“来么”,现在就邀约起来,让我们现在就来一场“诗酒趁年华”的碰撞,来一场“一叶小舟日西东”的对大自然的倾情怀抱,那是对大自然的热爱,那是心灵的宁静,淡泊,与归宿。最后一句“明日无须晒雨蓑”,明日不用你晒雨蓑了,没有后顾之忧了,来过你想要的生活吧。这句话进一步描写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抛却世俗烦恼后的超脱的心境。</h3><div><br></div><div>最后的“且把闲愁抛脑后,来么,明日无须晒雨蓑”是整首词情感的升华,它 把整首词的意境推向最高潮。</div><div><br></div><div><br></div><div>田园情节是唐先生这首词的主要情节。渔父长年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看起来自由自在,所以在人们眼中,是潇洒、浪漫的行为艺术家,是隐者的象征。一直以来,也是很多诗人描写的对像,并目产生了大量杰出作品,较有名的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李煜的两首《渔父》词等等。最有代表性的还要数东晋陶渊明的《饮酒》组诗,更是把归隐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及高尚情操表现的淋漓尽致。</div> <h3><br></h3><div>那么,这就涉及到一种哲学,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他们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div><div><br></div><div>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词人还是要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词人写到:远处起渔歌,笑语欢声煮一锅。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大自然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林山,一片翠绿玲珑,空气中飘着花香,在青山绿树的陪衬中的河岸,更是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词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div> <h3><br></h3><div>说到田园情节呢,其实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更深刻的内容。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压力和焦虑,似乎是我们现代人,经常会面对的一个问题。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与高强度的工作,养家糊口的责任,包括亚健康的身体状态,等,都会给我们造成压力甚至可能会引发我们的焦虑感。都说诗人应如侠,诗词要反应社会时弊,那么唐先生的这首词是否也从侧面反应了当今社会人们的压力下所产生的对悠然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呢?</div><div><br></div><div>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了唐先生的另一首词:<font color="#b04fbb">浣溪沙放浪江湖不必猜</font> 词云:</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放浪江湖不必猜,心头怅绪已深埋。花开花落</span><br></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好情怀。</span><br></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半卷清词真境界,一壶浊酒老生涯。庭前闲看</span><br></div><div><font color="#b04fbb">燕徘徊。</font>在这首词中同样表现了词人浪漫洒脱的情怀,灵活大胆的用词风格使作品收到意想不到的意术效果。<br></div><div><br></div><div>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唐传检唐先生的这首词:</div><div><br></div><div><br></div><div>南乡子 夏至又如何</div><div><br></div><div><br></div><div>夏至又如何?依旧青山绿树多。依旧花开香满路,遭讹,醉在林间不渡河。</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远处起渔歌,笑语欢声煮一锅。且把闲愁抛脑后,来么,明日无须晒雨蓑。</div><div><br></div><div></div> <h3>词人简介:</h3><div><br></div><div>唐传俭。男,汉族。笔名,午后的红茶,天涯羁客。山东淄博人。长年在外打工,业余时间喜欢诗词创作。作品散见于《曹妃甸报》.《东皋诗词》.《文峰诗刊》.《海云诗集》及各文学网站和微信平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曹妃甸诗词学会会员,山东沂水诗词学会会员。</div> <h3>作者简介:李慧, 女,出生于1979年11月30日。现居山东枣庄。网名:润,希望在独善其身的同时,能让身边的人因其而更快乐。喜爱艺术,诗词爱好者,善于思考,热爱美,追求美,善于发现美,传播美,对文字有特殊的美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