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院前急救战友的一封信

赵纪宇

<h3>张浩、杨春玉:<br>  见信好。北京这几天天气不知怎么的,已经进入四月份偏偏气温骤降,下起了暴雪。路上时不时会看到因道路湿滑相互剐蹭的车辆,后面跟随的汽车不停的响着喇叭。刚刚换上春装的人们让着突如其来的暴雪肆意的戏弄着,嘴里嘟囔着这无常的天气变化。我站在公交车站旁等车,雪越下越大,其中竟然还夹杂着小冰雹,不经意抬起头看向天空,在三环路旁的路灯映衬下,雪变得像瀑布,借着风势,竟然钻到了衣领中,让人不禁打起了寒战。我凝望着漫天飘下的雪花,让它打在脸上。而这“久违”的、仿佛能融进血液里的寒冷,让我想起了你们,想起了我们的小组,我们的急救队。<br><br></h3> <h3>  你们还记得吗?那年冬天,广播里正在播放:今天北京市遇到30年一遇的寒流… …我们接到了指挥中心的任务,国贸桥一起车祸,有人受伤。那是当天我们接的第一个“活儿”,像往常一样,2分钟内我们麻利地出车,国贸离我们站点儿很近,所以没过多长时间就到了。人都会有回忆,而回忆时,往往都是片段,我永远忘不了那次出车时打开门的那一刻---全身瞬间被寒流击穿,身上每一个毛孔仿佛扎进了一根针,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低温的感觉不是冷,而是根本来不及寒战的---疼。高耸的地标建筑将寒风加倍的挤进国贸的高架桥上,相撞的两辆车的车主没有站在外面争吵,各自躲在车里躲避着寒流,好在受伤的人伤势不重,经过简单的包扎之后,没有大碍。</h3> <h3>  你们还记得吗?小组成立时,我们正如许巍的歌一样《每一刻都是崭新的》,三个新人凑在了一起,我们一起听老大夫讲各种特殊情况的应急办法,听护士聊各个医院急诊科室的火爆排行,听老司机指点急救行车的特殊性… … 张浩,你还记得我们第一辆救护车吗?那是个老牌救护车,新人配“老车”,你开得又快又稳,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你说,车虽然老了,但是车型窄,很多北京的小街道大奔过不去,咱就能走!真神了,好多次咱们奔到北京的窄胡同里,你都完成了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给我们的抢救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我也忘不了你自己常拎着一大桶水,认真擦着我们的急救车的样子,像爱护自己家里的车一样,我没有问你为什么,因为这根本不用问。小杨,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常常讨论在狭小的急救车里如何给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吗?车里环境与平时练习的环境大不一样,两个人抬入病人后的站位,车里的急救设备摆放,车辆出现颠簸时的操作预案,与目睹整个抢救过程的患者家属沟通与安抚等等,这些都是在病房抢救遇不到的,我们以CPR为核心,衍生出种种细节,并不断的在头脑中练习,而后讨论,再到车里反复模拟训练,顺利地救治着车里一个又一个的生命。我也忘不了你在车上给患者输液的情景,不管路况如何,病人血管条件如何,你都能顺利地建立“生命”通路,准确、迅速的执行这每一条医嘱。这个崭新小组,就是这样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欣赏,不断凝聚着正能量,很快就适应了极具挑战的工作状态,步入了急救的快车道!</h3> <h3>  你们还记得吗?我们在新侨饭店门口遇到的那个难题,一位患者心脏骤停,我们赶到现场,将患者抬上车,进行心肺复苏。这时我们面临两家医院选择,北京医院顺行,但距离远一些,而同仁医院更近一些,但需要逆行,如果强行送往同仁医院,路上可能出现堵车,甚至误撞行人的事故。我们在紧急的情况下选择了路况风险较小的北京医院,此刻抢救的压力交给了我们的抢救小组的肩上,病人很重,没有家属和旁人,我们照例咬着牙将患者抬到车上……老天保佑,那天北京医院门前与往日相比不算很堵,很快我们一路心肺复苏到了抢救室,但患者因为大面积的心梗,最终去世了。回来的路上,全力进行心肺复苏后的双臂不停的颤抖,可我觉得真正颤抖的是自己的内心,我不断的衡量抢救路线的选择,我不断的问自己,选对了吗?我计算出每种抢救路线出现的可能情况,自己陷入了“电车难题”,纠结无比,直到晚上我拨通了院前急救陈坤主任的电话,听我讲述完以后,陈主任说,赵大夫,你们小组救治没有问题,救治步骤完成的很明确、清晰,救治路线也没有问题,逆行的不可控性太大,不能贸然选择。急救医生承担的压力太大,不仅有医学的救治,还有很多相关的艰难选择在里面,我理解你们,你们继续好好干工作,有责任我来担!</h3> <h3>  你们还记得吗?我最发憷的哪个街道?是的,幸福大街,我常开玩笑的说:幸福大街不幸福,因为那里很多小区老旧破败,没有电梯,而往往急救的患者行动不便,需要搬运。还记得腿受伤的胖奶奶吗?家里就有一个外孙女,我们将家里的茶几、洗衣机、各种杂物搬来搬去,开出一条道,扶着老奶奶坐上轮椅,我们抬着她下楼。每下一层,我们都吃不住劲儿,撂下,接着抬,再撂下,再抬,一层一层的捱到车前。</h3> <h3>  你们会说,赵大夫,院前急救每天救治那么多病人,你呀,真不会都记着。<br>  是啊,有些具体的人,具体的病,慢慢会淡忘。但是我永远会记得,我们曾一起推开那一扇扇的门,见到的那一双双的眼睛,感受那一个个不同的世界,我们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独特的角度在审视着这座城市。北京,这座中国特大型城市,一个个家庭正如他的细胞,一个个细胞连接起来组成了组织和器官,让他有了意识和情感。我们用手和心触摸着每一个细胞,仿佛触摸到了这个城市的灵魂,他有他的自信和强大,也有忧伤和痛楚。而我们,院前急救人员每天修复着受伤的细胞,抚慰着城市的灵魂!<br></h3> <h3> 我依稀的记得,每次调度分配好任务后,我们那一声---“收到!”,再普通不过、再平实不过,但其中又有多少人能听出里面凝聚的力量!一声“收到”,道出了垂医人肩负的责任,一声“收到”,展现了院前人担当的使命!<br>  回到临床科室工作,可我从未忘记我们的战斗友谊,从未离开过院前急救,一直关注着急救站的发展!张浩,听说你获得了2017年北京网络“急救网络能手”!你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由衷的为你高兴!小杨,你也收获了自己一生的幸福,祝福你们百年好合,幸福美满! 希望我们院前急救的大家庭越来越好!<br>  <b>感谢你们,感谢院前急救,感谢这一切,感谢上天这辈子让我用生命呵护生命。</b><br></h3><h3 align="right"></h3><h1 align="right"><b>你们永远的战友 纪宇</b></h1> <h5>  这封信是4月份开始写,中间很多事情耽搁了,今天终于成稿,以纪念2016年在院前急救那段难忘的日子,希望看到文章的人,能够对这份特殊的职业多一些了解,多一些关注,希望您能理解一群人在24小时关注您的健康,守候着这座城市,随时出发为您伸出援手,但也请您珍惜您的权利,慎重求助,让有限的医疗资源用到急需的患者身上。同时,希望看到文章的院前急救的兄弟姐妹们,此刻闭上双眼,伸出你们的双手,感受彼此的存在,我们院前急救手拉手,永远是一家人,加油!</h5> <h5>  <i>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取向,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你肯定未见过吧?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大可以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i></h5><h3 align="right"></h3><h5 align="right"><i>---《心灵捕手》</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