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连载】崇陵遗梦(4)

筠心

<h3>上一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崇陵遗梦(4)</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文|筠心</font></h5> <h3>醇亲王奕譞走后,光绪帝失去了一个依靠,幸好身边还有亦师亦父的翁同龢。翁祖籍江苏常熟,翁家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书香门第,一门四进士,翁同龢与其侄翁曾源还是状元。清朝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对于挑选师傅要求很严格,除须出自翰林,学问好外,还得是品行端正的人士。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是同治帝师,翁心存去世后,翁同龢接替父职,成为同治帝的老师。</h3><h3><br></h3><h3>同治帝有多位老师,其中李鸿藻是启蒙老师,与他感情最深;理学大师倭仁教授《尚书》,同治帝最怕上他的课,一是《尚书》非常枯燥,二是倭仁授课过于一板一眼,同治帝背不出书,倭师傅绝不会提醒一个字,只拿眼干瞪着,看皇帝窘态百出;翁师傅虽然来得较迟,却是同治帝最喜欢的老师,因为翁师傅上课深入浅出,让他觉得很有趣。其实,翁同龢课上得好是早有名气,他给两宫太后讲《治平宝鉴》,连折子都看不懂,半文盲的慈安太后都听得津津有味呢。</h3><h3></h3><h3><br></h3><h3>所以,光绪二年,翁同龢再次成为帝师。第一节课,翁师傅握着光绪帝的小手,教他写:“天下太平,正大光明。”翁同龢的书法相当出色,尤其擅楷书,得益于老师,光绪帝也是一手漂亮的楷体。光绪四年后,光绪帝渐渐懂事,开始变得好学,尤其喜欢上翁师傅的课。而翁同龢没有孩子,师生日日相对,内心里早已把光绪帝,当成儿子般来疼爱。因此,两人感情日益深厚。</h3><h3><br></h3><h3></h3><h3>逢年过节,光绪帝会写个福字送给老师,这让翁同龢颇感欣慰。有一次,翁同龢老家修墓,请假回乡三个月。翁师傅不在的日子里,光绪帝故态复萌,整天犯倔不肯读书。等到翁同龢重新回到毓庆宫,光绪帝开心极了,对老师说,你知道吗?我有多么想你!这让翁同龢感动得差点掉下泪来。那天上课,光绪帝特别认真,把新书念了一遍又一遍,连太监都说,万岁爷好久没这么大声念过书了!</h3><h3><br></h3><h3></h3><h3></h3><h3>在翁同龢的教育下,光绪帝读书非常勤奋,每日黎明必到毓庆宫书房。随着光绪帝年龄的增长,除了儒家经典,翁同龢又增设了中外史地、洋务运动等方面的课程。并结合时政,积极引导光绪帝思考现实问题。这让光绪帝受益匪浅,不但促进了政治上的成熟,同时也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h3><h3><br></h3><h3></h3><h3>光绪十二年,光绪帝已是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性情宽厚沉毅,举止庄重大方,很有天子的风范。而且他已能批阅奏章,论断古今,剖决是非。连嗜权如命的慈禧也承认,光绪帝完全能胜任皇权。于是,她不得不提出归政,另一方面却又很恶心地颁布了训政细则,继续把持朝政。<b>慈禧的所作所为,犹如一盆冷水浇在光绪帝的头上,多年来努力学习,为的就是早日亲政,然而亲政之路竟是如此的漫长而曲折。</b>失望至极的光绪帝心情十分沮丧,还是翁师傅苦苦相劝,甚至于涕泪,这才让光绪帝又振作起来。</h3><h3><br></h3><h3></h3><h3>光绪十五年,光绪帝大婚,娶自己并不喜欢的表姐为妻,也无甚开心。然而,大婚即意味着成人,成人即意味着亲政,从此,自己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这才是让光绪帝真正兴奋无比的重磅喜事。大婚的那天,翁同龢望着坐在太和殿接受群臣朝贺的光绪帝,心情同样澎湃,自己一手培养的孩子,终于要真正地君临天下了!</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他们后来才知道,所谓的亲政只是有限的亲政,换汤不换药。这个精力充沛的慈禧老佛爷归政不退养,依然积极发挥着余热,光绪帝仍然没有决定大权。光绪二十年,翁同龢再入军机。因为多年的师生情谊,光绪帝对翁同龢非常倚重,每每遇事,必找老师商量。这既让群臣侧目嫉妒,也引起了慈禧警惕,她怕聚集起对自己不利的帝党势力。</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逢甲年不利的慈禧,六十庆典在甲午战争的隆隆炮声中闭门进行。光绪帝和翁同龢都是主战派,然而结果却是惨不忍睹。接着,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翁同龢和李鸿藻主张款可赔地不能割,可是,弱国无外交,战败之国哪有讨价还价的权力?</h3><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b>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触目惊心,让光绪帝发现再不改革,富国强民,自己就要变成亡国之君了!变法成为光绪帝眼前的头等大事。</b>于是,翁同龢为光绪帝引荐了康有为。今天且不谈康有为的主张是否切合实际?是否有操作性?但在当时,他所勾画的美好前景,无疑是深中帝心。好,就这么办吧!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正式颁布《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这份著名的诏书就是由翁同龢亲自执笔拟就。</h3><h3></h3><h3><br></h3><h3>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宣布变法的四天后,也就是在翁同龢生日的当天,光绪帝下令撤去翁同龢所有职务,撵出京城,遣回常熟老家。同年十月,光绪帝再下诏,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从此,这位晚清重臣便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也永远告别了相伴二十多年的光绪帝。现无从考证这对师生离别时的心情,是不舍?是无奈?是惆怅?还是各种滋味在其中?</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方家园杂咏纪事》中记载,翁同龢因与李鸿章有私怨,担任户部尚书时不肯拨款给北洋水师,以致北洋军舰老化滞后。甲午战败后,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又群起攻击李鸿章,使得李背负上汉奸之恶名,几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光绪帝知道真相后,痛悔当年听信老师甲午主战。因此,等到翁同龢去世,光绪帝连恤典都没给。似乎听起来,翁同龢的革职是光绪帝的本意。比历史更扑朔迷离的,就是人心。然而,就笔者看来,翁同龢的落魄收场,是因为光绪帝的背后,坐着掌握生杀大权的慈禧。</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翁同龢回到家乡常熟后,开始了半隐居的庐墓生活。可怜他曾经堂堂朝廷一品大员,竟无多少私产,晚年居然要靠故吏门生接济度日。1904年7月4日,翁同龢满怀抑郁,悲凉辞世。临终前,他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宣统时,翁同龢被追谥为文恭。</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谥号是皇帝给高级官员盖棺定论性的称号,历来被士大夫看重。即使溥仪逊位后,还有不少人来讨谥号,想要拥有这份无上的荣誉。谥号以文正为最高等级,也最难得。清朝一共八个文正,其中帝师占了一半,可见清朝对帝师的恩泽优渥。然而,两任帝师的翁同龢,最后却只在宣统朝得了个文恭。此帝师遗恨,折射了光绪帝亲政之悲。</h3><h3></h3> <h5><font color="#808080">(图片系姜国芳紫禁城系列油画,来自网络。)</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下一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