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游记之五 埃洛拉石窟

Songling

<h3>  参观完古老的阿旃陀石窟,第二天一早又从奥兰加巴德的公共汽车站乘车,一个多小时后到达埃洛拉石窟景点。</h3><h3> 埃洛拉石窟群(Ellora Caves),位于印度马拉哈斯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市西北约30公里。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埃洛拉石窟群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h3><h3> </h3><h3> </h3> <p class="ql-block">  埃洛拉石窟和阿旃陀石窟,是印度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从方位上,既不属于北印度,也不属于南印度,所以往往不能够列入很多人的第一次印度旅程。但,你一旦亲眼目睹这些建筑奇迹,你就会把它列为印度之旅的最难忘经历之一。 </p><p class="ql-block"> 埃洛拉石窟从3世纪时站开凿,至14世纪完成。坐东面西,自南至北绵亘1500米,逶迤散落在萨雅迪利山的斜坡之上,是古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艺术的杰作。石窟中共有超过100个洞穴,其中34个洞穴向公众开放,34个洞穴中包括佛教石窟12座,印度教石窟17座以及耆那教的石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3>居中的第13窟至第29窟为印度教窟,其中主要的开凿于公元7世纪至9世纪。印度教中有许许多多的神,这里的神像也就五花八门,但最多的要数大神湿婆和毗湿奴的神像。第16号窟可以说是整个埃洛拉石窟中最为著名的一座,</h3> <h3>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16号窟——凯拉萨神庙。石窟门外看起来相貌平平,内部确大有乾坤。一踏进石窟就被震撼了!它不是凿成的洞窟,而是把一座山凿成了一座庙宇。</h3><h3> 资料介绍,凯拉萨神 庙分为三部分,大门、难提殿和主殿,其间又有天桥连接。大门人口两侧有巨大石像雄视四方,入门之后,便是难提殿。难提殿并不大,有8平方米大小,共分两层,殿前是雄健的神牛石雕难提,这是湿婆神的胯下坐骑,两侧有方形旗杆迎风而立。难提殿之后便是主殿,主殿长50米、宽33米、高30米,气势恢弘,壮丽不凡。凯拉萨神庙不但以雄伟著称,而且整体匀称的恰到好处。特别是那些呼之欲出的浮雕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千多年前的杰作。</h3><h3> 我参观时用步测量了一下,整座庙宇长约一百米,宽30余米。主殿长50米。<br></h3><h3><br></h3><h3><br></h3> <h3>十六号石窟外景,远远望去,相貌平平。很难想象这其中藏有巨大的乾坤。</h3> <p class="ql-block"> 埃洛拉石窟中的第十六窟,也称为凯拉萨神庙,是印度教神庙,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居埃洛拉群窟之首。它被认为是印度最引人注目的洞穴寺庙之一,因为它的整个石窟都是由单块岩石开挖出来的,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块岩石开挖的石窟。洞窟全部采用人工雕刻,没有任何其他材料。</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建筑模式,一般都是搭建式的,不管用什么材质,总之是一砖一瓦一钉一木以累积的形式 。而这十六号石窟令人惊诧的事实是:它与其他寺庙结构截然不同的是,它是由一块巨大的石头从上向下雕砍出的一座神庙。雕刻师和建筑师们均以屋顶为基准从上往下开始雕刻和建造的,这意味着的雕刻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而即使是在现代,也很难有如此高超的技艺,更何况是在1300多年以前。它所呈现出来的是天人合一的完美技艺,是建筑艺术史上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古印度人,用独特的思维方式,把一整块巨大的石头从上向下的砍出一座庙宇,不但雕刻有门庭,休息室、甚至还有祭祀神灵的寺庙。在人们面对埃洛拉石窟惊讶不已的时候,不得不被其是世界上最具有建筑技巧和最复杂的古代艺术遗产之一而折服。整个工程历时150年。其难度令人难以想象。</p><p class="ql-block"><br></p> <h3>  埃洛拉石窟的第16号窟说明。这座石窟被称为凯拉萨神庙,英文名字Kailasa Temple。也是整个埃洛拉34个石窟中,最壮观,最震撼的一个。它的位置正对景区大门。</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图中,能看出这个神庙的规模。中间的神庙都是中空的,内里的格局是典型的印度教神庙。</p> <h3> 传说中这座山脉是神灵的居所,在这世界上最大的巨石中,不但雕刻有门庭,休息室、集会大厅、书房而且还有祭祀神灵的寺庙。总之,这些石雕寺庙永远值得人们留念,因为他们对有印度文化遗产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h3> <h3>一头头栩栩如生的雄狮和大象在底部托起整座神庙,神庙四周雕刻了叙述印度教神话的浮雕,</h3> <h3>十六号石窟内拍摄的图片</h3> <h3>其它洞窟。</h3> <h3>印度教洞窟的供奉物。</h3> <h3>其它印度教石窟也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显示着古印度的文化和艺术风格。</h3> <h3>友好的印度游客,喜欢和外国朋友照相。</h3> <h3>  第1窟到第12窟为佛教窟,里面有寺院、佛像、讲经堂等,主要的雕像是释迦牟尼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10窟,外观近似僧院窟,两壁雕出的石柱高约4米,柱顶横梁上刻有合土作施礼状那持花信女的雕像。窟内的舍利塔高约8米,直径约4米,四周遍雕面相庄重、脚踏莲花的佛像。正面约5米高的佛龛内有3米多高的佛陀坐像,两旁为恃莲花菩萨和密迹金刚菩萨侍平。</h3> <h3>佛教石窟</h3> <h3>  佛教在建筑与雕刻风格上虽不像印度教石窟那样繁缛奢华,但不少石窟已偏离了笈多时代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显示出追求印度巴洛克式的复杂设计和华丽装饰的迹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许多雕刻已呈现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征,除通常采用一佛二胁侍的三尊形式雕像之外,还开始出现了众多的菩萨、女神(密教女神多罗、佛教学术女神摩诃缪丽等)和曼荼罗等早期密教图像,意味着佛教的衰落、解体与蜕变。 </h3> <h3>埃洛拉石窟群第5窟是埃洛拉最大的毗诃罗窟,宽17.6米,长35.1米,由24根罗曼式柱头的列柱把长方形窟殿分为中殿和侧廊,侧壁共凿有20间小室。两排狭长的石凳纵贯中殿,表明该窟可能曾用作讲堂。</h3> <h3>石窟内外的石刻雕像</h3> <h3>各种建筑外观的的石窟。</h3> <h3> 位于北端的第30窟至34窟为耆那教窟,开凿于公元8世纪至10世纪。耆那教石窟内多为裸体立像,两腿两臂缠阿着擎藤植物,长发披肩,象征耆那教苦行不渝、返朴归直之意。</h3><h3> 三种宗教在这里异彩同放,埃恪拉石一直是香火不断的圣地,尽管它的历史没有阿旃陀石窟那么悠久,但其壁画和雕刻同样具有非凡的价值,是印度古代艺术的又一座宝库。</h3> <h3>印度教的供奉物。</h3> <h3>出没在山坡上的猴子。</h3> <h3>不知哪儿来的小狗也在这里嬉戏,给古老的石窟群增添了几分生气。</h3> <h3>再看一眼这世界罕见的巨石石窟。</h3> <h3> 世界各地的游客面对埃洛拉石窟惊讶不已,不得不被这世界上最具有建筑技巧和最复杂的古代艺术遗产之一而折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