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萋萋 .香满园

LS景娟

<p>  </p><p>  老家,位于章丘南部山区,一偏僻山坳中。因村西河道一巨型石槽而得名——石匣。山涧汇集而成的汶河水,世代穿行于这个古老的村落。远离喧嚣,远离繁华,静若处子。那里有着最美的星空,最清新的空气,最原始的风景,最淳朴的乡音。</p><p>  与小弟离开家,也有二十年之久。父母一直在老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时候,他们极力帮我们走出大山,逃脱那片黄土地。可当弟弟在小城给他们买了房子,希望他们不要再辛苦劳作,安享晚年时,他们拒绝了。父亲反复说着一句话</p><p> “我们去干啥?在那儿我身体准会出问题。”</p><p> 想起父亲整天忙忙碌碌,走路都是急匆匆的样子,这鸽子笼一样的“家”,让他怎放得开步伐?收得起心?</p><p>  我们仍每月回家一次探望。</p><p> 母亲的生日在端午节前一周。与弟弟一家相约回家,母亲已经包好了粽子和水饺。每次回家都叮嘱她熬好小米粥就行,什么都别做,我们买着呢。可她依然会提前一天开始忙碌 。</p><p> 舅舅,小姨他们会借此小聚。作为大姐,母亲承受了更多的苦难。十四岁丧母,十六岁丧父。在六十年代,那个饥荒的年月,领着四个弟弟妹妹吃糠咽菜,挨饿受冻,活着走了过来,并各自成家立业。连母亲自己都说没想到……没想到会有今天。 &nbsp;</p><p> 心疼大舅没上过学,小舅未享父母之爱;想着谁家送他们一瓢地瓜干,谁又把好用的牲口留给舅舅用。这些心酸的过往,隐匿于她心灵深处,每一件都泛着盈盈泪光,那是一部家族的苦难史。有时想,如果哪位编剧,写成 剧本,定会是一部有时代色彩的经典。</p><p> 曾经“相依为命”,才会“至亲至爱”。看着暖心的一家人,倍感欣慰。想努力把母亲曾经缺失的幸福补回来,给她多一点爱和暖,可怎么努力都抵不过她对我们的付出。</p><p> 母亲包好了粽子,割了整捆的艾草,备我们带走。虽艾叶已晒干,我还是开心 地装进后备箱,博母亲释然微笑。 </p><p> 山坡上长着一簇簇的艾草,每每采了放在楼下分与邻居们,顺便自豪地给他们讲讲老家风土人情。对我而言,插艾、釆艾,是件快乐而庄严的事情。我很享受一支支艾草折在手,一蓬蓬抱在怀中的幸福。那泛着家乡味道的艾香让我内心安静。</p><p> 老家的小院就在山脚下,坐在堂屋就可以望见山顶。爬山就是一抬脚的事。饭后,老大约我去山上看看。与他相识后,每次回家都要拽我爬山,照片左拍了右拍,搞得我倒像个山外来客。&nbsp;</p><p> 采路边淡蓝色野花,编了花环做道具,美丽,梦幻。只是人到中年,再美的花环亦难掩岁月留痕,便远远的躲了镜头……</p><p> 路遇一丛萋萋艾草,低头轻嗅,淡淡清香沁入心脾。于是弯腰采艾。老大说怎么艾味这么淡?我摘一片叶子,揉碎了给他闻,他点头继续采。</p><p> 回家,父亲远远的盯着我满怀的艾草说:</p><p> “你采的啥?是水艾!”</p><p> 额?错了?可除了味道淡一点,颜色绿一些,真的与艾草没什么差别了。“水艾”被父亲扔在了院外的废弃园子里。百度推测,所谓“水艾”应该也是艾的一种。与得宠的艾草相比,有着近乎相同的功效。</p><p> 艾,全草入药。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抗过敏。艾叶晒干捣碎 得艾绒, 制艾条供艾灸用。孟子曾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p><p> 单位的中医理疗室,常常因艾灸,烟雾缭绕,清香弥漫。被颈椎病折磨的时候,我也会去凑凑热闹,它的中医临床效果我深信不疑。</p><p> 端午插“艾草”,寓驱邪,送平安之意。故艾草于我便多了些禅意。</p><p> </p><p> 有 诗曰 :</p><p>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p><p> “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 &nbsp;</p><p> 每年端午,小城的早市,街头会有三三两两卖艾草的农人。两元钱一把,插在门楣,同样清香馥郁。我无意购买,两元钱买来的清香,远不及从父母那儿采集到的爱使我欣欣然。 &nbsp;</p><p> 那片揉和着五月麦香的艾草,有家的味道和母爱的温度。</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