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儿时的记忆中,每当看到母亲翻开针线簸箩忙着为我们缝织荷包时,便知要过端午节了.于是整天拈在家里不肯出去玩,希望早一点能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节日礼物,当然佩戴荷包和系五彩线是最有趣的。农历五月初五早上,趁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大人们要做的第一件大事首先是给孩子们戴上精心做好的荷包,对娇贵的娃娃来说,胸前的纽扣上、两个肩膀、后背上都会挂满十二生相、荷花、八卦等各式各样的荷包。接着又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感觉特别的神圣,似乎这是保险性能最好的护身符,出一口大气便会触犯神灵。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六月初六那天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h3><h3> 家境好些的,早饭的饭桌上还能看到让我们这些馋嘴猫垂涎欲滴的糯米糕,家境一般的,最好也只能吃上一两个油饼,喝上一碗鸡蛋汤。现在想来,日子虽艰难一点,但母亲把对儿女们最真最纯的祝福都织在了这密密的针线里,都盛进了这满满的饭碗里。而孩子们对端午节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炫耀、评说这装扮与吃喝上,仅此而已。 </h3><h3> 当时并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过年一样隆重地过端午节。脑海中虽然有一点点父亲流露的关于纪念屈原的传说,而所谓的诸如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传说,我却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h3><h3>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涉猎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我才知道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h3><h3> 大浪淘沙,历史的长河冲走了世代民生对楚国当朝者的谴责,沉淀下来的是屈原满腔的爱国情怀。“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离骚》一曲哀民生,谁人诵之不含悲。”这既是仁人志士对屈原的悲惨遭遇鸣不平,更是一个个有血性的爱国者对屈原以死抗争的精神的缅怀。 </h3><h3> 端午节,小时候虽稀里糊涂、浑浑噩噩的过,但我们感觉到了来自家的温暖,活蹦乱跳的儿女填充了母亲的梦,母亲的爱也便成了孩子童年的底色。而今,我们的头脑清醒了,现在过端午节,心里不免沉甸甸的.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h3><h3> 此时此景,我不禁想起了一首歌《把根留住》里面的一句歌词“……一年过了又一年,啊!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 </h3><h3> 端午节,一个承载着我们华夏民族太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