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简介:梅爱国 、女 、1952年出生 、江西九江人氏,1968年10月毕业于九江市三中,同年10月28日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到永修县滩溪公社东山大队四小队。197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大队妇女主任、大队革委会委员。</h3><h3> 1972年招工回城到江西省林业汽车运输团九江独立连,出纳兼打字员,曾任九江林业局团总支书记,1987年调入九江供电局任九江供电实业总公司会计,直到退休。</h3> <h3> 该文,以一位老知青的视角,从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现身说法知青老人苦乐年华,虽说的是个人的经历与认识,却代表了大多数普通知青的心声。文章主题鲜明,层次清晰,文风朴实,文字顺畅,是五十周年双庆纪念会回忆往事大合唱中的女声领唱,值得大家分享。</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延伸荣幸推荐。</h3> <h3> "五十周年双庆"即将到来,这是同学、知青们自己的盛大节日,我们知青微信群、同学群里很闹猛,大家发老照片,写回忆录,座谈聚会,这些活动深深感染了我,也打开了对尘封往事回忆的闸门。</h3> <h3> 人生总是因为有回忆,而多了分美好。我们这代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与共和国一起成长。</h3><h3> 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是在苦水里泡大的。生于五十年代的我们,经历了人生风雨、坎坷和特殊年代,有着许多人生感悟:出生在建国初期,成长在困难时期,念小学在非常时期,上中学在动乱时期,上大学在白卷时期,找工作在上山下乡时期,盼到回城工作、结婚、生育又在一系列的条条框框束缚时期。这些经历终身难忘。</h3><h3> 回想起当年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儿时的欢乐,少年的理想,青春的苦涩与成年的反思,每一段都有着模糊又清晰的记忆。 </h3> <h3> 童年是在贫困饥饿中度过,当我们渴望成长的时候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那时我们十岁左右,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粮食极度缺乏,天天喝菜粥吃菜梆子加野菜。</h3><h3> 脑海中总有一段往事浮现,记忆深刻。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长江一条运大米的船翻了,整船大米沉入江底。要知道那时的粮食比黄金还珍贵,九江市组织力量打捞了好几天,打捞 起来的湿大米,分配到全市各个粮站,好像是以1比几的斤两买给居民,当时粮食紧缺,各家各户争先恐后,冲着干、湿粮食兑换的优惠比例,挑着水桶、箩筐,拿着大盆小罐到粮站排着长队买湿米。</h3><h3> 那年我读小学,那天下午学校组织看电影,那时看电影对我们来说是件非常高兴、非常奢侈的事,电影票五分钱,因为家里穷,五分钱都要问爹妈磨叽好多天。那天下午到"中苏友好电影院",也就是现在的"红旗电影院"看《红孩子》影片,从学校出发路过我家,我奶奶看见我跟我说家里买了湿米,今晚全家人加餐煮干饭吃,我听到这话高兴的不知道是怎么走到电影院里的,看电影的过程中根本没心思,只盼电影早点放完快点回家吃饭,那晚的一餐干饭真比过年还高兴,因为吃了一顿饱饭,现在回想起来还真的很心酸,那年月受尽了饥饿的折磨。</h3> <h3> 少年时代虽然我们物质生活很贫困,精神还是很充实的,学习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我们唱歌跳舞,滚铁环,跳皮筋,打弹子等。记得每年清明时节,学校都要组织我们到烈士陵园扫墓。在老师的带领下少先队员们捧着鲜花,排着整齐的队伍,高唱着《踏着烈士的脚印前进》的歌曲,虔诚地给烈士们扫墓献花。表达了五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崇拜英雄,继承烈士们的遗志,革命精神记在心,要做红色的后一代,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革命理想。少年时代,在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下,传统的正规教育已深深烙在少年儿童心中,使我们这一代,终生受益。</h3> <h3> 我们的青春芳华是在极其艰难 困苦中挺过来的当需要读书的时候,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搞运动;当我们充满憧憬的时候,迎来了上山下乡运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群16、7岁的初中生,别无选择的离开了学校,离开了父母,离开了自己的故乡。</h3> <h3> 1968年10月28日是我们人生大转折的日子。那天早上我们整装待发来到九江二中操场上,按照统一分配的县、社、大队坐上大货车。就在汽车准备起动,送行的亲人即将离开的那一刻,我突然间好象失落了一切,没离开过家,没离开过父母,就这样远去农村陌生的地方,心情五味杂陈,一路上泪水默默的流淌,大脑一片空白。</h3> <h3> 汽车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奔驰、颠簸,最终把我们送到了永修县滩溪公社。在那遍广阔的天地里就此拉开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序幕,就这样开始了我们新的人生旅程。</h3><h3> 在那个陌生的地方,首先面对的是生活问题,上山砍柴,开荒种菜,大灶烧饭,入厕方便等等等等……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既新鲜又陌生,无从下手。</h3> <h3> 最揪心 的是跳蚤的骚扰、叮咬,让人日夜不得安宁,晚上筒直不能入睡,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直接把农药"六六"粉撒在床单下面,这样还是 被那小虫咬得遍体鳞伤,全身体无完肤。</h3><h3> 看见蛇、虫随处乱窜,又惊又怕苦不堪言。烧大灶我们手足无措,掌握不了火候,所以吃生饭、糊饭就是家常便饭。挖地种菜也一窍不通,菜地里种的菜,长的没有吃的快,青黄不接时,经常是盐水酱油拌米饭。上山砍柴也不知从哪里下手。</h3> <h3> 是社员师傅手把手教会了我们生存的技能,劳作的技巧。在那种极其困苦的环境里,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着农民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斗严寒、战酷署。春耕:犁田、耙田、拔秧、栽禾。一年最忙碌也是最累人的季节就是"双抢",没日没夜的抢时间、割谷、插秧,上晒、下蒸、蚂蝗咬。</h3> <h3> 记得六九年夏天刚开始双抢,也是我们到农村第一次参加那种超负荷劳动,割稻子一镰刀下去我的小 手指割开了一大半,鲜血直流,吓得要命,痛得钻心,那段艰难的日子几乎是难以承受的生活极限。</h3> <h3> 农闲时天天上山砍柴(备作冬用),摘棉花、修渠道、挑坝、农田改造搞园田化等等。</h3><h3> 克服种种困难,农田里的活儿样样学着干,几年下来基本上能和农民并肩作田了,也过着老农一样的日子,当年城里的学生看上去与农民没有什么两样。</h3> <h3> 春种秋收,秋种春获,经过几年田间地头的劳作,不但煅练了体能,磨砺了意志,也增加了知识,使我们这群 不懂世事、五谷不分的小青年也成长成熟了 许多,分清了稻穗与稗子的关糸,韭菜与麦苗的区别。学会了与苦难抗争的意志和那种不避艰难,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的岁月里有泪水、汗水、心酸,和欢乐,是它们陪伴我们一路走来,我们这代人吃苦不少,苦难的日子让我们饱偿了苦、辣、酸、甜,我们的青春、血汗、足迹都刻在了辽阔的农村大地,给我们留了永远抹不去的记忆。</h3> <h3> 在党组织亲切关怀和培养下,由于贫下中农的教育和帮助,1970年6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大队妇女主任、革委会成员。1972年被公社、大队推荐招工回城,一直在单位任财务会计直到退休。</h3> <h3> 知青们人到中年,面临国家改革开放、企业改制,国企各行各业竞争上岗。我们这代人有个美名叫"知识青年"其实我们最缺的就是知识,因为缺少文化、知识贫乏、没文凭,所以在改革开放企业改制的大潮中大部份人下岗 、待业、再就业,日子又回到原点。</h3><h3> 改制的初衷令人神往,改制的结果却让人愕然,我们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拥护支持改革开放和企业改制,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我们只有接受一切,默然承受诸多的不平与无奈。这就是我们五十年代同龄人大至的人生经历。</h3> <h3> 回顾往事,无限感慨,我们虽经历了各种不幸与挫折, 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我们辛苦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清淡了一辈子,但是我们无怨无悔,因为在艰难的 环境里磨砺了意志,坚定了信念,锻炼了身心,学会了忍耐,所以尽管岁月蹉跎,然而我们依然是阳光灿烂。</h3> <h3> 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追忆如歌往事,畅谈美好未来。如今我们都已年过花甲成为奔七的老人,我们把黄昏的幸福紧抓在手中,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h3> <h3> 感谢无所不能的网络,让人坐在家里知晓天下事,手机、电脑陪伴左右,微信中朋友、同学时常联系,聚会、K歌 、 聊天、旅游、网购等等一呼百应,尽情享受。生活无忧无虑天天乐在其中。不求岁月可回首,惟愿真情永长留。这就是我们五十年代知青老人的苦乐年华。 </h3> <h3>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年,也是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知青在改革开放前上山下乡,农村广阔天地的创业史实见证,他们曾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力军;改革开放时恰逢知青回城,他(她)们就业后,参与改制、下岗、买断工龄,牺牲个人利益,以实际行动拥护改革开放;现在,改革开放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知青们绝大多数人已退休。他们普遍忠厚朴实,本真善良,知足常乐,忠孝两全,一方面全身心维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小家庭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热爱共产党、忠诚于祖国,拥护、支持深化改革开放,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老年主力军。</h3> <h3> 曾经的知青是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他们最听党的话,党就干啥就干啥,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群体之一,理应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尊重。</h3><h3> 夕阳无限好,黄昏更灿烂,时代在进步,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即将迈入七十岁的我们,到了古稀之 年。所以要更深情地回忆过去,加倍地珍惜今天,把握住这幸福的晚年,过好每分每秒,人生如梦不是梦,因为太真实,要特别珍惜身边的幸福,欣赏自己的拥有,向着百年的美好愿望努力!加油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