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8年4月21日上午,我们走进宜昌市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是历史文明的载体,博物馆让历史留下记忆,陈列展览让记忆更加清晰;博物馆也是展示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状况的重要场所,是进行社会教育的大课堂,每到一地参观博物馆,是我们旅游行程中的必修课。</span></h1> <h1> 宜昌博物馆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大道115号,该馆占地面积9700平方米,建筑占地3825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陈列楼是一幢三层仿古建筑。该馆前身是1980年4月成立的宜昌地区博物馆,1992年4月宜昌地市合并,更名为宜昌博物馆。该馆建档的三峡宜昌地区内出土文物藏品17035件,藏品有陶瓷器、青铜器、玉石器、金银器、漆木器、书画等。</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宜昌博物馆”匾额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宜昌博物馆新馆正在筹建中,我们去时尚未开馆,新馆位于宜昌东站片区柏临河畔、求雨台公园旁。新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宜昌市的文化地标。</span></h1><h1> </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博物馆一搂大厅,迎面一排版面展示的是该馆对文物藏品管理的做法介绍。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宜昌记忆.三峡民俗文物展》。</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室中的一副对联读来颇有一番味道;老街区旧物件能寻记忆,新展品陈家私可觅真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陈列展板中的隔断装饰,可以看出设计制作人员的专业水准。</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馆内的出土文物展览分为《宜昌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文物陈列》、《宜昌楚文物陈列》、《三峡·宜昌秦汉文物陈列》三部分。展品中既有约40万年前的秭归玉虚洞旧石器时代遗存和10多万年的“长阳人”文物;又有奇异浪漫、繁缛绮丽的楚文化文物;亦有极富特色的巴文化文物;还有因兴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而抢救发掘的各类出土文物。</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阳人化石,1956年发现,距今约18万年的历史,化石有左侧上颌骨一部分和两枚附于颌上的牙齿,颌骨特征己脱离北京猿人原始特征。此文物属国宝级,长阳人牙齿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span></h1> <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木瑟,春秋,国宝级文物。</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漆瑟,春秋,国宝级文物。</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宜昌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三峡·宜昌文物展览》,抓住三峡宜昌文物的特点和自身独特魅力,以时代为序,按用途分类,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文物陈列以“长阳人”等旧石器时代文化为引子,大溪等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文化为基本陈列内容,充分体现楚文物在宜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地位,辅之以展示秦汉至明清文物。三个展厅,总面积920平方米,总展线184米,共展出各类文物617件,各类图牌、照片约230件,文字近100条。在陈列内容上,有载入教科书和史册的长阳人化石;有长江中游地区时代最早的原始文化之一的城背溪文化;有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并行发展共相辉映的大溪文化,尤其突出地反映了该文化中发达的渔猎经济;有陶器底部用于记事的刻划符号。此外,紧紧扣住具有宜昌时代特色的春秋楚文化,如“秦王卑命”铭文甬钟、环钮蹄形附耳铜鼎、簋、缶、盘、等青铜礼器,工艺考究精美绝伦的磨光黑皮暗纹陶罐和漆瑟等尤为鲜明。秦汉文物丰富,门类齐全,如錞于、蒜头壶、鍪、釜等铜器。陈列形式上,展线循序宛转,疏密有致;总体色调既有对比,又和谐统一,既是一个整体的展览,三个展厅又可分别独立。灯光照明采用日光灯和射灯结合,辅之于自然光,有主有次,使展品及纹饰既清晰又富于立体感,便于广大观众观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博物馆,时近中午,午饭后我们驱车西行,驶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