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风情

雪里松

<h3>  </h3><div> 我自从在中学时读到有关诸葛亮的古籍后,即对诸葛亮去世的秋风五丈原无限向往,希望此生能实地探访。</div><h3> 得到忘年交小张的帮助,65年后的2015年6月,我终于如愿以偿。这是我第一次踏上中国大地。从上海飞到西安后,我们从西安乘高铁到达岐山站,转乘出租车到达五丈原诸葛亮庙前广场。那里是五丈原台地的最北侧,下车后,三两步的距离就走到了五丈原台地边缘。</h3><div> 天空飘着薄薄云彩,炎热的空气有些灼人。虽不是绝佳天气,但从五丈原台地俯瞰的风景,与我想象中的画面完全吻合。渭河虽被高层建筑及树木遮挡,看不到全景,但渭水盆地和远处的山脉一览无余。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在五丈原台地军电,与驻扎在台地下的司马懿二十万军队对峙。台地非常陡,且灌木丛生,距台麓高约数百米,下面的士兵从此登坡攻营是难上加难。</div><div> 诸葛亮庙建于元朝,现存建筑是清朝修复的。建筑内外色彩鲜艳,有钟鼓楼、献殿、八卦亭等建筑,还有姜维、杨仪等蜀国名将的塑像。献殿的墙壁上,镶嵌有清朝遗留的南宋名将岳飞挥毫的前后“出师表”的字碑约40块,其书法着实漂亮。庙后有小卖部,我买了《诸葛亮诚子书拓本、《岳飞书前后出师表》小册。与店员聊天中,得到了诸葛亮军阵遗迹的信息,而且租惜到了电动摩托车。我们便从庙里出发,小张驾驶,我坐在后面。那是刚收完麦子季节,横穿麦田的水泥路,像蓝天上的飞机云一样笔直。我们一路向南。</div><div> 出发后大概半小时,我们找到了貌似遗迹的地方。那里没有纪念碑等任何标示,道路两侧各有一个长满了野草的土堆。土堆旁还有一个输电大铁塔。通过观察四周形,我坚信这就是蜀军的军帐所在地。那里靠近连接棋盘山和五丈原的地峡,地方很狭窄,宽仅约30米。之后得知,我们去的遗迹就是诸葛亮军帐区入口,附近村庄叫落星村,军帐遗址所在地叫豁落城,名称都来源于诸葛亮逝世时红尾流星陨落此地的传说。</div><div> 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当时的年轻人大概在20岁左右出仕。为何他一直没有出仕?我认为:第一,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从故乡琅邪郡阳都县到豫章途中,观察或体验到了人间地狱。由于战乱当时人口由6000万锐减到1000万,其悲惨,无须贤述。第二受周围名土的影响。比如,其姐夫庞山民之庞徳公淡泊名利,未接受刘表招其为州太守之邀。与诸葛亮私交甚笃,并称其为“卧龙”的名士司马徽也很恬淡。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思想,应是受到这些人的较大影响。</div><div> 诸葛亮接受刘备的三顾之礼,并提出天下三分大计,是为了救庶民于乱世,实现经世济民之志。刘备顺应其志,促成三国鼎立。自赤壁之战至蜀国占领判州,尚且顺利但是荆州失败后,蜀国从荆州北上进攻洛阳之策却成空想。要想进攻魏国,只有从蜀画汉中出发占领渭水盆地,从而窥视中原的策略。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布阵五丈原时,魏军规模是蜀军两倍,魏国的曹叡与司马懿知道蜀军的粮草不足而求速战这个弱点,于是坚守不出。然而诸葛亮并没有乾坤一掷进行决战。其原因应是,诸葛亮率领的蜀军是只有90万人口的蜀国的大部分军队,如果此役战败,则意味着蜀国灭亡。</div><div> 诸葛亮布阵五丈原的同年五月,吴国出兵三面围攻魏国。当曹睿率水军准备迎击,吴国立即撒兵。这次吴国出兵,表面上是配合蜀国北伐的行动,但实际上,孙权仅是做样子,并没有拿国运去信守“吴蜀灭魏,平分天下”的承诺。因此,“蜀国攻西吴国攻南”的战略以失败告终,我想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悟到天命。加上年迈和眼前的强敌,不难想象他渐渐食欲衰减、心劳成患。然而,站在五丈原台地俯瞰胶着的战线,他的脑海里肯定想想到了与刘备约定的天下一统的梦想已经触不可及。这时的他,是以何种心境去面对死亡的临近?《后出师表》里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我想,他本身问心无愧,已尽其所能力图扭转乾坤,然也悟到人智之极限、天命难违,想必应是安静地咽下最后一口气吧。浮想此刻诸葛亮的心境,不由自主地感叹人之宿命。这也许是我这种凡人的人性使然吧。</div><div> 历史经1800余载,走到21世纪,80岁老者终于有幸从远方的日本踏上心仪一生的五丈原。此时此刻,想到刘备周边聚集如此众多英杰,让人无限羨慕。烈日中坐在输电铁塔的塔影下,思绪如潮,眼前呈现出三国争霸的浩荡场景,仿佛身临其境。这是没有尽头的白日梦,它让我忘却了时间间的流消。</div><div><br></div><div> 我来到诸葛亮军帐遗迹时已是中午时分,本想平心静气地在脑海中“神遇”秋风五丈原中的诸葛亮,但是烈日的炙热和周边的嘈杂让我勉为其难。然而,能实地拜访诸葛亮的临终之地,已经让我心满意足。仿佛有人拽住我,希望我在遗迹多待一会ル,但强烈的紫外线把脸和手臂烤得火热,不便久留,我们转回诸葛庙。</div><div> 再次站在五丈原台地北端跳望渭水盆地。诸葛亮当时肯定也是从此俯瞰司马懿阵营的。初秋晚间的敌军阵营,应该是灯火通明。因为没有可托付的英才他与刘备约定的天下一统理想渐行渐远,体力衰竭、已知天命的诸葛亮念此,是否暗自潸然下?还是会感叹或默祷上天如果再给自己十年,不,哪怕是五年的阳寿也好?作为异国的80岁老者,我没有信心推测出诸葛亮的心境,然而,联想到54岁的诸葛亮死后魏国禅让给西晋,以及西晋的八王之乱,让人无限惋惜。</div><div> 咬牙拂去心中的留恋,归归还电动车后,我们踏上归途。和古都西安的现代化比较,岐山地区还残留着乡村氛围。探访的五丈原台地,既有清代修复的朱红鲜艳的诸葛亮庙,又有现代铺设的水泥路。虽然诸葛亮去世时的3世纪场面已无踪影,但现存情景,足够让我缅怀往昔。</div><h3> (作者简介:山崎正,1935年生于日本茨城县,东京大学法学系毕业。一生著书多部2003年被收入“马奎斯世界名人录”。中文版《史记〉人物四十五讲》,于2018年1月由中华书局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