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b></h1><h1><b> 值此父亲节到来之际, 以缅怀先辈之情, 怀念父亲之心,呈献此文,以表儿女对老父亲深深地怀念。</b></h1><h1><b> 老父亲于2001年4月5日清明去世,至今已十七年了。解放前十六岁与母亲从原籍山东安丘来到青岛后,就在四方机厂当学徒工,一直工作到退休。历经了日本侵略、国民党统治、共产党领导三个时期,工作三十六年,享年七十三岁。</b></h1><h1><b> 老父亲一生工作勤奋,为人正直,与人为善,孝敬老人,忠厚老实,好学上进,多才多艺,喜好书画,爱好拳剑,是国家武术二级裁判,二级拳师。1997年10月录 《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一书。</b></h1><h1><br></h1><h1><b>我的老父亲——我最可爱的人</b></h1> <h1><b>父亲二十多岁时的照片</b></h1> <h1><b>1948年父母亲在青岛的合影照片(当时父亲21岁,母亲22岁)</b></h1> <h1><b>父亲来青岛不久,作为长兄就把我的两个叔叔从原籍接来青岛,供养他俩从小学、中学毕业后直到参加工作。当时四口人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 由母亲操持一家人的生活, 真可谓是老嫂比母。</b></h1><h1><br></h1><h1><b>我的两个叔叔上学时都很努力,学习也都很好。父亲为他们保存了六十多年的毕业证书、成绩单和奖状至今都完好无损。</b></h1><h1><b> 与两个叔叔上学时的合影 (中间是父亲,右边是二叔,左边是三叔)。</b></h1> <h1><b>我的二叔杨天贵1951年7月,在青岛铁路第二小学毕业。</b></h1> <h1><b>毕业证书后面的成绩单</b></h1> <h1><b>我的三叔杨宝贵1951年7月,在青岛铁路第二小学毕业。</b></h1> <h1><b>毕业证书后面的成绩单</b></h1> <h1><b>1954年7月我的二叔在青岛铁中初中毕业</b></h1> <h1><b>1955年7月,我的三叔在青岛铁中初中毕业。</b></h1> <h1><b>我的二叔1949年11月,在铁路四方扶轮小学五年级时,评为"品学优良纪律模范"。</b></h1> <h1><b>我的三叔1949年11月,在铁路四方扶轮小学五年级时,评为"品学优良学习模范"。</b></h1> <h1><b>1957年4月25日,父亲携全家五口和爷爷及三叔到中山公园赏樱花。当时父母已养育我们姊妹三人,还要抚育当时身体不好没参加工作的三叔。此时,二叔已去天津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工作了。</b></h1> <h1><b>照片背面是父亲书写的注释。 老父亲的硬笔书法"洒脱自如、刚柔并济"。</b></h1> <h1><b>四方机厂南公司三号院,是当年德国侵占青岛时建的员工宿舍。解放前父母亲就在这里居住了。</b></h1> <h1><b>13户就是父母的老住处。在这里老父亲培养了我的两个叔叔长大成人,也是我们姊妹五人出生的地方。在那艰苦的年代,为了这两代人的生活,老母亲也是没白没黑的干些零活补贴家用,最终失去了多次就业的机会,到老也没享受到有退休金的待遇。伟大的母爱——两代人的母亲!</b></h1> <h1><b>老父亲勤奋好学,解放后一直参加职工夜校的学习,在厂里从事管理工作时还兼任《青岛日报》通讯员。新中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八一号"从四方机厂诞生时,1952年8月1日《青岛日报》第一版刊登了老父亲撰写的 《四方铁路工厂完成我国自造第一个新火车头》的新闻报道。</b></h1><h1><br></h1><h1><b>照片为新中国第一个火车头"八一号"机车</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952年8月1日《青岛日报》电子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第一版刊登了老父亲撰写的 《四方铁路工厂完成我国自造第一个新火车头》新闻报道(报纸右下角版块)。</b></p> <h1><b>老父亲1952年8月1日撰写刊登在青岛日报的 《四方铁路工厂完成我国自造的第一个新火车头》全文。</b></h1> <h1><b>此文被四方历史文化丛书《四方制造——机车》收录。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2021年10月1日在原四方机厂大门,举办一次《时代的笛声:四方回响》四方工厂蒸汽机车主题展中,展出老父亲当年在《青岛日报》报道“八一”号机车时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四方工厂蒸汽机车主题展中,老父亲1952年8月1日在《青岛日报》报道“八一”号机车时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展览中展出1949年11月26日“中苏友好号”机车,赴北京参加命名典礼前,老父亲在机车前(前排右四)与工友们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这是</b><b style="font-size: 20px;">四方机厂建国后成功修复的第一台机车。1949年12月1日在北京举行了四方机厂“中苏友好号”机车命名典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021年10月5日青岛电视台《今日》栏目播放了展览内容,并随机采访了有关人员,本文作者也有幸得到采访。</b></p> <h1><b>这是1957年10月的一张全家合影。之后,父亲就涌入到1958年大跃进全国性的大炼钢铁行列。每天起早贪黑坐火车去四方机厂沧口分厂上班。不幸在一次钢水出炉时烫伤双脚住进了四方机厂医院 (当时的四方机厂医院就在嘉定路和鞍山一路东南拐角处)。老母亲拖儿带女领我们天天去陪老父亲。最终,烫伤的疤痕永远留在了父亲的双脚上。</b></h1> <h1><b>这张全家合影是1962年初夏照的,全家已是六口人了。当时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刚刚过去,在那瓜菜代的年代,为了养家糊口,老父亲有时天不亮就步行往返二十多里,去李村赶集买干地瓜叶和地瓜梗回来吃。煮的地瓜干也得分着吃,吃不饱就喝地瓜干汤充饥。父母亲为了让我们吃的稍好点, 自己就是吃树叶和野菜做的菜团子。 回忆起那段往事真是不堪回首。</b></h1> <h1><b>老父亲这张照片是文化大革命前夕照的。父亲爱好广泛,当时还是四方机厂话剧团的演员,编排的大型话剧《半辈子》时,扮演了剧中一个机车工人角色,这场话剧公演之后当时在全市引起较大反响。</b></h1><h1><b> 在那以后十多年的动乱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上山下乡运动,使父母身心遭到极大伤害。 1969年春节前夕,四方机厂抓"中统特务"老父亲赶上了末班车。时间不长,四方机厂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宣布,解放前厂里根本就没有这么个特务组织, 会上为几百名蒙受不白之冤的老工人平反昭雪,赔礼道歉。</b></h1><h1><b>我们姊妹五个,从1969年1月11日我大哥下乡平度开始,共有四个分别下乡和支边。 为了使下乡的姊妹早日回城, 老父亲只好在五十二岁就办理 "病退",让下乡崂山县的三弟顶替进了四方机厂。直到1979年我们姊妹四个才从农村和边疆陆续回到青岛就业。回想起那个年代,父母亲总是深有感触的讲,每天晚上没睡个囫囵觉,整个心都去了乡下和内蒙。</b></h1> <h1><b>这张合影是我大哥1971年春节下乡回家过节照的,1970年9月我已去了内蒙支边没回来。</b></h1> <h1><b>这张七口人的全家福是1973年春节,我从内蒙回来探亲时照的。</b></h1><h1><b> 前排右起:父亲、母亲、四弟、</b></h1><h1><b>后排右起:妹妹、大哥、作者本人、三弟、</b></h1><p class="ql-block"><br></p> <h1><b>老父亲一九七九年十一月退休后,先后让一家青岛的大医院和中学的校办工厂,聘请去做医疗防护设备的制作安装技术管理工作,为了保证设备安装质量,老父亲南下广州,北上哈尔滨经常到一些城市出差,这一干就是十多年。</b></h1><h1><br></h1><h1><b>在广州在火车站的留念</b></h1> <h1><b>1981年冬老父亲出差在东北哈尔滨的留念。</b></h1> <h1><b>1982年老父亲去上海出差在外滩的留念。</b></h1> <h1><b>为了照顾半身不遂的老母亲和年近九十岁的爷爷, 父亲在校办工厂的一再挽留下决然的辞去了补差工作,回家一心照顾我的母亲和爷爷。同时专心学习书画和拳剑,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b></h1><h1><br></h1><h1><b> 1984年老母亲患脑血栓致使身体右侧不能动。</b></h1> <h1><b>爷爷杨日新,在1977年9月13日奶奶去世以后,父亲把爷爷接来青岛养老。爷爷於1993年8月18日去世,享年93周岁。临终前一天与父亲聊了很多,赞扬老母亲是杨家的功臣。给自己一生总结了的四句话:</b></h1><h1><b> 风风雨雨九十三,</b></h1><h1><b> 四辈同堂喜心间,</b></h1><h1><b> 晚年盛世天伦乐,</b></h1><h1><b> 身心安乐自归天。</b></h1><h1><b> </b></h1><h1><br></h1><h1><b> 老父亲陪伴年近九旬的爷爷去中山公园赏樱花</b></h1> <h1><b>我的爷爷身体较好,在青岛的十多年里生活起居都能自理,经常还帮着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没事就读书看报。 因为眼睛不太好, 老父亲经常把书报给他藏起来。去世之后,我们都很想念这位可敬可亲的老爷爷。</b></h1><p class="ql-block"><br></p> <h1><b>1987年5月1日我的四弟结婚了。父母亲经过十多年(从1978年大儿子结婚始)省吃俭用,艰辛不懈的努力,完成了我们姊妹五人婚姻大事,了却了牵挂父母亲的心事。</b></h1><h1><br></h1><h1><b>小儿子结婚时全家十七口人照的全家福</b></h1> <h1><b>1998年3月,我为父母亲拍的"翡翠婚"纪念照,那年他们已是结为五十五年的恩爱夫妻了。</b></h1> <h1><b>老父亲从年轻时就喜好书画,由于工作繁忙,家庭的拖累没有更多时间学习和练习。第二次退休后,老父亲除了照顾老母亲外,就是专心致志学习书画,并去老年大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书画水平。</b></h1><h1><br></h1><h1><b>老父亲的几幅书画习作</b></h1> <h1><b>老父亲自幼喜欢武术,擅长长拳、剑术、各门太极拳。1992年加入青岛长青搏击总馆,四方分馆总教练, 国家武术二级裁判、二级拳师。培养了众多武术人才。</b></h1> <h1><b>1997年8月15日由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编委会将父亲选入《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上卷)。</b></h1> <h1><b>录入名典的简介</b></h1> <h1><b>老父亲于1995年5月批准为"国家二级拳师"。1998年5月再次颁证。</b></h1> <h1><b>1995年颁发给老父亲的武术"二级裁判员证书"</b></h1> <h1><b>老父亲1998年10月31日,与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家,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的曾孙杨振铎在青培训班合影留念。</b></h1> <h1><b>弓步挑掌</b></h1> <h1><b>仆步</b></h1> <h1><b>撤步反击</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倒卷珠帘</b></p> <h1><b>老父亲每天早晨都在海泊河文化公园和习武爱好者一起锻炼与交流。</b></h1> <h1><b>老父亲在传授技艺时,认真耐心,不厌其烦,免费服务,受到学员们的交口称赞。</b></h1> <h1><b>1999年底南公司要拆迁了。这套住房是1976年下半年四方机厂给老父亲调整的住房(南公司7号院28户)。父母在南公司住了五十多年,对这个地方两位老人是非常有感情的,期望早日回迁住上套房。</b></h1> <h1><b>房子的户型是南向东西间,中间小走廊,老父亲带领我们自己动手盖了个七个多平方的小屋和小厨房,独门独院,七口之家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了。</b></h1> <h1><b>全家住在这套房子期间,我们姊妹五个先后都成家立业,养儿育女了。</b></h1><h1><b> 父母亲的五个孙子、孙女和外孙女也都是帅哥靓女。</b></h1><h1><b> 右起:大孙子、三孙子、外孙女、孙女、二孙子。</b></h1> <h1><b>我的二叔,在领导岗位工作虽然很忙,也从天津千里迢迢携妻带子时常来看望我的父母亲。正像二叔多次讲的他的大哥大嫂的抚育之恩,真可谓是“长兄如父、老嫂比母”。</b></h1><h1><br></h1><h1><b>二叔和二婶与母亲合影留念</b></h1> <h1><b>南公司老房子拆迁,2000年3月18日,父母来到我家(四方重庆南路50号二单元502户)临时居住。</b></h1><h1><br></h1><h1><b> 2000年11月6日,父母在我家中的合影,也是父母的最后一次合影。</b></h1> <h1><b>2001年4月5日21点41分老父亲患运动神经元疾病,在四方机厂医院去世,享年七十三岁。</b></h1> <h1><b>2002年元月28日南公司回迁,父亲原老房子分到9号院2号楼4单元203户套二厅,南北间56.91平方的住房。此时,父亲已经去世九个多月,一生盼望住上套房的愿望,终究没有如愿!</b></h1><h1><b> 老父亲分到的新房经装修之后,于2002年5月1日老母亲正式入住。</b></h1> <h1><b>2017年5月6日我们姊妹五人为老母亲过九十一岁生日。</b></h1> <h1><b>2018年2月5日14点01分,老母亲因肺炎引起心脏衰竭, 在市北区人民医院去世。享年九十二岁。 在老父亲离开我们十七年后,偏瘫了三十四年的老母亲也走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b></h1> <h1><b>2018年3月31日清明前夕,我们将老母亲骨灰与老父亲合葬在胶州万国公墓!</b></h1> <h1><b>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您们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咱们幸福和谐的大家庭是您两位老人创造的。遗憾的是在咱们家困难时期熬过去的时候您们已老了,幸福生活到来的时候您们又走了。虽然您们没享几天清福,但您们给儿女留下了一笔 "坚强、善良、朴素、勤劳"的高贵品质。我们有您这样的父亲无比自豪!你们的恩德我们永世不忘,您们的优秀人品我们继承发扬,您们建立的良好家风我们将世代相传。</b></h1><h1><b>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真的好想您!好想您!全家人祈愿您们在天堂一路走好!亲爱的老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b></h1> <h1><b>本文作者与父亲1998年4月28日的合影留念。</b></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摄影 编辑: 草原浪花 (杨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