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沧笙文学社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傅雷家书》读后感</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初二(7)班 王皓天</b></h3><div><br></div><div> 《傅雷家书》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他让我感受到的是不同于一般的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却又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是另一番教诲。<br></div><div> 父亲傅雷教育儿子傅聪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是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朋友的宽容,对父母的孝敬。他对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这给我极深的印象。就是这种严格的家教,造就了儿子傅聪不俗的一生,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一面宝镜——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怎样做人做事。<br></div><div> 在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严格戒子的父亲,也看到了一个亲切关爱儿子成长的父亲。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儿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不顾重重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还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自己应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而骄傲,因为他的祖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br></div><div>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的提醒,有如朋友般的交心……字里行间直达人的灵魂。我的心总是被那一封封家书感染着,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我始终在聆听着,用心铭记着。<br></div><div> 现在的我们身处网络时代,人们仿佛已经和书信渐行渐远,书信已被大多数人遗忘,在虚拟空间拉近人们距离的同时,也在现实世界疏远了人们的交流。常见的情形是: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见面之后却没有多少话说。虚拟的热情与现实的冷漠,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过去到了春节,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而今一条短信,四处群发,不知是真情祝福,还是随意应付。方便是方便,但缺少了<br></div><div>一点可以感知的温度,淡化了抱拳、鞠躬之间所包含的浓浓情意。人与人之间生出了很多的隔膜和冷漠。</div><div> 《傅雷家书》让我体会到那种细致入微、无微不至的关怀。用文字诠释父爱,用心诠释父爱。</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读《傅雷家书》有感</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初二(13)班 邹笑然</b><br></div><div><br></div><div> 《傅雷家书》是傅雷与夫人所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信摘录,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尽心血的教子篇,值得我们拜读与深思。<br></div><div> 傅雷夫妇是中国家长的典范,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爱国,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现在他们培育出的优秀的孩子身上。</div><div> 记得作者的儿子取得了音乐会的成功时,寄了一封信回家。傅雷由衷为儿子高兴与自豪,但也不忘记去告诫儿子不能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赤子之心。他写给儿子的信不仅仅是家长里短,而一可讨论艺术,二可激发年轻人的思想,三可训练傅聪的文笔,四可做一面忠实的“镜子”。让儿子在生活中,在朋友一般的信件中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div><div>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母亲。是啊,她支持我,鼓励我做我喜欢的事,我热衷去做的事,也不忘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告诉我一些她长久以来的经验与做人处事的道理。她看着我成长的同时,鬓角也添了几丝白发。我想,傅雷先生也正是这样,一生为他人照相,至死也没有抱怨过任何人。遗书中大半也是为他人着想,像老师,像朋友一样与自己的孩子探讨学术上的见解,做孩子的人生导师。<br></div><div> 我不禁想象,当我出门在外时,父母是多磨担心,又多么期盼看到我的面庞。在我经历挫折时,是谁的大手搭在我的肩上……<br></div><div> 它不仅教会了我做人,敬人,还教会了我爱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