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父亲离开我们已有二十一个年头了,我原以为有关对父亲的记忆会慢慢淡忘,实则不然。他坚毅刚强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我的睡梦里,他语重心长的话语频繁地回响在我的耳畔,他勤奋上进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尤是这特殊的感恩父亲节日的到来,更勾起了我对父亲的无尽思念。他六十四年的困苦经历像一本厚重的书籍让女儿提不起也放不下,又像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font></h3> <h3> 祖父是木匠手艺人,祖母当属贤妻良母。他们省吃俭用,在父亲七岁时即送往私塾念书。一家人各行其事,小日子也算可过。</h3><h3> 然而,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祖父被国民党士兵强迫当挑夫运送物资。因路途遥远又饿又渴,祖父身体极度虚弱无力挪步,被狠心的禽兽用枪托欧打而死于非命。</h3><h3> 十二岁的父亲失去了经济来源被迫辍学后,几经周折寻到富人家当学徒,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祖母则终日以泪洗面,造成眼部严重感染,贫病交加致死。</h3> <h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十六岁的父亲风华正茂。他像孩子见到了久别的爹娘一样,欢欣鼓舞,感恩报答之情油然而生。经街道组织推荐,父亲有了正式工作。</h3><h3> 因当时人们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父亲即成了秀才式的人物,被分配在政府办公室做秘书兼通讯员。由于勤奋努力加上天性睿智,父亲写得一手好文章,并有着出口成章的才能,深得领导及同仁器重,在单位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h3> <h3> 母亲在商业单位工作,1953年,父母经人介绍后,喜事新办,两个小床合而为一,散发了些喜糖,就算完成了结婚仪式。随后的几年间,原本清静的小家庭了逐渐充满了一儿两女的欢笑声和哭闹声。</h3><h3> 当时父母的工作紧张繁忙,经温良慈善的姨妈鼎力相助,递次将三个儿女抚育到三岁,分别送上全托幼儿园。</h3><h3> 每逢休息日,父亲帮我们搬出小桌椅,坐在宿舍的走廊上,教我学写字学算术;夏天的晚饭后带我们去附近的府河边游泳玩耍;晚上在路灯下摇着蒲扇给我们讲有趣的童话故事……</h3><h3> 与此同时,母亲则是默默无闻地在后台忙着洗衣做饭、缝补衣物、打理家务等活计。正是父母的辛勤劳作和默契配合,使得我们儿时的生活无忧无虑,幸福快乐。</h3> <h3><font color="#010101">(上图是父母的结婚照,下图为我3岁时由父亲拍摄的相片,饱含不可复制的爱心和制作。)</font></h3> <h3> 我七岁时,父亲被调到乡镇党委会工作,从此一家人便聚少离多。父亲正直善良,嫉恶如仇,工作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他经常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贯彻上级精神,落实党的政策,就地解决实际问题,是个亲民的好公仆。</h3><h3> 文革爆发后,父亲像大多数正直的干部一样,被当作“保皇派"批斗。在一个布滿阴霾的上午,父亲被一帮“造反派"公报私仇,揪到学校的教室里,将桌椅拆成木棍,凶狠地朝父亲的后背和后脑勺抽打……</h3><h3> 父亲回到家里,紧咬牙关一声不吭,是母亲发现后才告诉我们。我真不敢想象,父亲是怎样于深夜举步维艰的“走"回家中?在路上他是否想到了祖父被国民党欧打致死的情景?他是否百思不得其解“好人为什么遭厄运?”遭遇这次暴行后,致使他的身体受到了巨大的伤害……</h3><h3> 父亲天生就是硬骨头,泰山压顶不弯腰。身体稍微恢复后,又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他为民服务的工作中。全县共有十几个乡镇,父亲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达五个之多,且一干就是几年,从未向组织提出请求照顾的要求。</h3><h3> 诚然,由于年复一年的在外辛劳奔波,回家的日子十分有限,对家里的关照及孩子的后期教育有所欠缺。但自古“家国两难全”,身为女儿的我,在对父亲充满敬意和骄傲的同时也夹杂着心疼和无奈。</h3> <h3>(三张全家福,分别为1972年冬和1975年冬及1977年春所摄,图中充满了幸福温馨的记忆。)</h3> <h3><font color="#010101"> 父亲既是实干家,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几十年工作的笔记本,大概过百,几乎每个笔记本的扉言上都写着警句格言。其中有:“虚度自己的年华,等于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吃亏是福,风物长宜放眼量”等等。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父亲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程度可以用“呕心沥血"来比喻,对他人及世事的态度可以用"大爱无言"和“举贤纳仕"来形容;然而对自己及子女的要求却严格得近似苛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盛行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年代里,以他的工作范围及人脉关系,本可以为子女谋个“福利”。我和家人曾多次请求他,送我去上大学。他却总是既平和又严肃的说:“社会也是一所学之不尽取之不竭大学……你们自己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好好积累实践经验,量变会飞跃到质变……"瞧瞧,这么语重心长富有哲理的话语,当时年少的我却半信半疑,甚至还有过微词。直至我参加工作后经刻苦自学,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大专文凭后,我欣喜不已,父亲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font></h3> <h3> 改革开放后,我县改制为市,驻武汉办事处的房屋窄小陈旧,需要重新建设。时年已五十有余的父亲,毅然接受赴武汉主持此项目的艰巨任务。</h3><h3> 他披星戴月定规划跑地基,并与施工人员同吃大锅饭同睡大通铺,以王铁人“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精神,风雨兼程身体力行,不但优质优量地提前完成了建筑工程,而且还比预算节约了部分的资金。有同事称赞,经父亲运用的资金超过百万,他却没有留下一分钱的“好处费"……我知道,这是父亲一贯的工作作风,他清政廉洁刚直不阿,有着“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风范。</h3> <h3><font color="#010101"> 父亲更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年近五十时,任市行政管理局局长的父亲欣然获得至武汉大学学习行政管理的通知,这是父亲一生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他如饥似渴的吸吮着科学管理知识,日以继夜的消化着精华食粮。终于经几个月的奋力拼搏,十几门功课以全“优"的成绩结业。</font>可<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优异"的背后,父亲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和超人的毅力,也许只有星星和月亮清楚,毕竟年龄不饶人啦……</span></h3><h3><font color="#010101"> 退休后,他结合所学课程,自编“教材"讲义,到有关部门授业解惑,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方法讲解管理学知识,传播精神文明,受到听课者及主办方的好评。</font></h3> <h3> 父亲还是一个浪漫活跃的创业者和仁慈节俭的老人。青中年期间,他在乒乓球室及篮球足球场既当过队员,也任过裁判,还曾担任过县里的文体局局长,为当时的安陆成为“足球之乡"立下了汗马功劳。</h3><h3> 家里的大事小情他也乐意创新制作。如用旧木箱改制家用碗柜,用竹条编织夏季露天碗架及竹衣架,用旧木块制作小櫈子,用旧木棍制作可升降的盛饭盛菜的活动木架,以利我们年少人矮时方便使用……只可惜后来我们因多次搬家没有保存,唯有一件折卷毛线用的竹架子,珍藏至今。</h3><h3> 在他晚年身患癌症之后,医生及家人都劝父亲去省级医院做手术,说不定还有生存的希望,他却以“身体承受不了”而婉言谢绝。这可是父亲担心医疗费用过高会连累组织连累家人的托词啊,我们说服不了倔强执着的父亲,只有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h3><h3> 在他生命终结的前夕,我在病床前,用笔墨记下父亲的遗嘱,包括“不讲排场从俭办丧”,更用心记下了父亲历经磨难不计得失的生命历程。我虔诚地祈愿进入天堂后的父亲不再辛苦没有病痛,幸福安康一路走好。</h3> <h3>(1997年中秋节,病重的父亲(前排右二)与我们最后的合影。全家人心情无比沉重,不知来生可相逢?!)</h3> <h3> 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父亲,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随着岁月的流淌,时间的沉淀,我感受到了父爱如山的厚重,也体会到了为人父母之艰辛。</h3><h3> 我愿将这份厚重和艰辛化为珍爱生命的动力,享受如今的美好,与家人携手共进,过好自己的后半生。我想,这或许是对父亲在天之灵最好的慰籍之一吧。</h3> <h3> (注:本文封面和第一及第二张图片选自网络,在此深表谢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