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田园雅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总想组合一些文字,表达对父亲的敬意,但每每提笔,却时时搁下,总觉得自己无法组成那些熟悉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尊崇,父亲,是一个神圣的名词,包含着无尚的敬意,在我心里,父亲,一直是一种仰望,当自己也做了父亲,这种仰望,从内心的深处,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从父亲满面沟豁的岁月痕迹里,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从孩子的称呼中,我领会到了自己儿时对父亲的亲切情怀,看着日渐衰老的父亲,我不得不按压自己心里的种种悲凉情绪,写下对父亲的敬意。</p><p> 父亲是山,在记忆里,父亲是家里的大山,是担当家里的顶梁柱的重要角色,年轻时的父亲,是一位帅气,有才,富有幽默感的人,年轻的父亲,生活在解放和文革期间,也是家里最艰难的时期,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大集体的收入低,作为中国农民,只有靠劳力,凭劳力挣“工分”,当年的父亲还算有文化,读过中学,在生产队里,算是“文化人”,苦力不说,必须干,还得做点“文化人”的事,管全生产队的粮食,当保管员,家里有十口人,劳动力是生存的重要依据,父亲就凭着自己健壮的身体,挣粮食养家,在大集体时代,吃是第一要务,填饱肚子是生存的钢需,父亲就是用他那可媲美健美运动员的一样结实的肩膀,担当家的重任。记得小时候,家里时时缺粮,一年下来,半年都在闹饥荒,父亲就组织一家人做手工,打凉席,父亲和爷爷到外面买来青竹,破成柔软的篾片,家里的姑姑,哥哥和我们,都要编凉席,篾片启成三到四层,叫“青蔑”,“二黄”,“三黄”,一般四黄不用,当柴烧,每天在田地里劳作一天后,回家就点着煤油灯打席子,一铺青蔑席,能卖上二到三块,黄蔑席只能卖到一到两块,挣到钱,父亲就在逢集时,到五六十里外的山区场镇上,买上一担红薯片,红薯粒,或者鲜红薯,洋芋等。担回家来,就着青菜,就是一周的口粮,当年的逢集日只有星期天,七天一场,父亲就这样,一担一旦地用红薯养大了我们,红薯片不好吃,母亲就把干成卷的薯片、薯粒,用大石磨磨成粉,揉成团,做成红薯粑,在做的时候,还会加上“糖精”水,做出来的味道,甜丝丝的,是当年我们最爱的美食。</p><p> 父亲是乐,天生开朗的性格,让他老人家在我的记忆从小都很有亲活力,父亲喜欢文艺,在那个年代,样板戏是最流行和时尚的文艺形式,父亲因为有些文艺细胞,自己自学成才,吹得一手好笛子,于是,就被大队干部“慧眼识英才”招到了大队宣传队,白天劳动,晚上排练,每周末就到大队部表演“样板戏”,记得父亲每次演出,都要带上哥哥和我,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沙家浜里的刁德一……,很多节目演得十分传神,一首沙家浜的“智斗”,唱得传神,在那个年代,父亲还真是个“文艺青年”。父亲性格开朗,喜欢开玩笑,讲笑话,典型的“话痨”,有事没事,就把话搁在母亲身上,一家子总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在平常的生活中,寻找生活的快乐。记得一个暑假,在八月收水稻季节,哥哥上了初中,我还在上小学,一家子为了省钱,就自己打谷子,中午回家,经过烈日暴晒,加上重体力劳动,一家人都累得浑身瘫软,父亲看到大家没了兴致,用毛巾缠在头上,腰下围上一张塑料薄膜,叫我用笛子吹起一曲“四季”曲子,他就在屋里跳起舞来,幽默,滑稽的即兴表演,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烦恼,忧愁,劳累一扫而光。</p><p> 父亲是爱,古人常说,父严母慈,父亲年轻时是个爆脾气,声音洪亮,体格健硕,教训起人来,可谓电闪雷鸣,惊天地、泣鬼神,但火气消了,又是那么慈祥和蔼,记得小时候,父亲老用箩筐挑起我和哥哥上工,他当保管员,是负责全生产队二百余口人的口粮,可谓掌握着“生死大权”,哪怕麻雀来偷吃几颗,都是大事。收获季节,父亲就成天守着晒坝,守着粮仓,记着枯燥而又生动的数字,坚定地履行着他的职责,保证不能有差错,一大把钥匙,更是从不离身。记得有天中午,父亲在编蔑席,我才两三岁的样子,幸喜地玩起了他那视若珍宝的钥匙串,这时,母鸡下蛋一阵欢叫,我高兴地跑了过去,把钥匙放下,拿起的鸡蛋。玩了一阵,忘了。父亲发现我把钥匙丢了,脾气如电闪雷鸣,我一阵好受,被父亲提起,高高地抛上了屋檐,爷爷见状,赶紧跑了几步,接下了魂飞魄散的我,再一起摔倒在地坝的麦草堆里。现在想起来还是一阵后怕。其实父亲对我一直很爱,但他知道,钥匙丢了,将是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后果不堪设想。几年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土地下放到户,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父亲就极力支持我们哥俩兄妹三人上学,在当年,能读完初中的,就算“秀才”,可父亲在艰难的岁月里,就凭着农民特有的韧劲,咬紧牙关,把我和哥哥送出农村,考上大学,当年的考学是多么艰难,升学率不到百分之十,一个班就考几个人。记得父亲送哥哥上了初中,还是重点初中,他给哥哥说:“只要考上高中,你就不吃红薯了,每周给你半背篓洋芋”,当年的红薯和洋芋是有区别的。哥哥考上学校后,父亲每月会给他寄上十元生活费,一张小小的寄费单,父亲会小心地订在床头的墙上,看着这一张张寄费单,似乎看到了儿子在学校读书的情景。多年过去,还能看到当年的记忆。在我上学的日子,父亲压力更大,为了挣钱,他办起 加工房,贷款几千元,修了加工房,买了打米机、磨面机、粉碎机、面条机、抽水机……,父亲开拓的思维,可称得上当年的“创新”者,父亲就这样,在满是灰尘的房屋里,挣着一分一毛的毛票,硬生生地把两个农村娃,送入大学,在当年的老家,传为一段佳话,提到孩子,父亲的脸上,总洋溢着自豪,父亲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劳动的双手,把毕生的爱,点点滴滴地传给了他的孩子们。</p><p> 父亲是根,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年轻的父亲逐渐老去,健硕的肩膀不再宽厚,魁梧的身材不再挺拔,皱纹悄悄地爬满了古铜色的脸,白发也如严霜覆满了头,随着孩子们的长大,都离开了父亲的身边。十四年前,母亲因病黯然离世,留下了孤独的父亲,父亲在晚年的生活里,有着无尽的孤单和彷徨,父亲是家的象征,父亲是家的根,只有父亲在,我们兄弟姐妹永远都是孩子,逢年过节,都记着回家,在父亲的老家里我们永远是家人,如果没有父亲,这根亲情的纽带没了,虽都记着大家,但缺少了根的牵挂,那只能是亲人。想着父亲的过去,他把一生的平凡,用最简单的方式,凝成了伟大,他对我们说,要记住两句话,不要忘了根本,因为,我们是农民出身,要记住祖上传下的家训,那是:耕读传家,警醒世间名与利;言传身教,秉承家风刚且直”,他要我们牢记家风、家教,不要忘记农民的本色,还要把这种美好的品行,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要淡薄名利,要秉承家风,做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p><p> 父亲节快到了,把这份对父亲的眷念,留到和父亲见面时好好唠嗑,父亲,因为有您,我感到骄傲!父亲,我爱您!</p><p> </p><p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8.6.13)</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