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巷忆旧

从前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记:我的祖辈都生活在离城区二十华里的象珠镇上,在我进城工作以前,我对永康城的认识很有限。除了小时候跟随外公外婆到过城里"砂糖市"(现永康影剧院前)卖麦芽糖之外,就是在上小学时曾经到位于解放街的大司巷小学参加数学竞赛,对大司巷及大司巷小学留下了较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及至中师毕业在唐先初中任教三年后,教育局人事科领导到校了解我在校工作表现并问我可愿意到城区小学任教的时候,我说大司巷小学是愿意去的。领导问我为什么,我说我只认识大司巷小学并知道那儿有一个全国优秀班主任、浙江省特级教师张婉容老师。后来参加进城考试,如愿进了大司巷小学。不想在此一呆就是十二年,我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定格在了这条小巷,定格在这个叫做大司巷的学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真是一条小巷,长不过百米,宽不及四米。好在那时少有汽车,也没有多少家长接送孩子,这倒使我想起前几年到日本参加教育考察时看到他们的孩子都是自行结伴上下学,看不到有家长接送的。不像我们现在大多的孩子都需要家长接送,几乎每所小学大门前的上下学时段,都是人来车往,拥挤不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这条巷子不宽也不窄,一切刚刚好。记得小巷里住着当时骨伤科、小儿科的专家柯凤元先生,经过他家门前,常会看到有患者慕名造访。他家的隔壁是大司巷5号,主人便是大司巷退休教师张明贵,他的爱人好像是大司居委会的负责人,附带经营着不知是隶属哪个银行的储蓄所,因为常常上那儿存取,加之他又是学校的退休老师,我便与他混得很熟,他那笑容可掬的模样至今记忆犹新。再过去就是远近有名的程纪训刻章老店,程先生写得一手好字,篆刻功夫了得,什么公章私印都找他刻,他好像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论起来程先生还是我的远房亲戚,有空的时候,我也常在他店前观摩。有一次还专门为我刻了一方牛角印鉴,他说,今后你也许会用得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条巷子虽小,但是总感觉文化味特浓。曾记得有一座四层楼民居,上书"方方阁",主人方方是当时永康歌坛明星,多次走上华溪春潮,他引吭高歌,唱响永康。这里还住着一个叫做徐印人的老师,他精通乐器和乐理,常常会在家门口摆上当时流行的电子琴,优美的旋律常会引人驻足欣赏,因此,也会有许多学生上门学习。我觉得他应该算是永康城最早的音乐培训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巷里没有现在这许多的饮食小摊,只记得有一个徐姓的师傅在经营手作葱饼。圆圆的酥饼里塞满了小葱和少许鲜肉,烤在炭炉中,老远就可以闻见香味。在上放学的时候,他的烤炉前总是围满了人。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想尝一尝那现烤现卖的葱饼味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司巷据说因有大司马府而得名。大司马,应该是古代官名,相传为西周天子执政三官之一,《礼记•王制》:百官各以其成,质以三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新莽地皇元年,分大司马为前后左右中五员,分掌军政,更始政权亦分设左右大司马,东汉初合为一员。由此可见,大司马非虚职也!当年的大司马府第一定是门庭显赫,雕梁画栋,非比寻常。我原不知道大司马大人姓甚名谁,效力于哪朝哪代,也不知何处查考。数百年之后,大司马府第已然成为城内久负盛名的小学校,司马大人当九泉含笑了。后据王石周先生考证,大司巷与永康明代名人王崇有关。王崇,字仲德,别号麓泉,明弘治九年(1496年)出生于永康城内县前(现供销大厦附近)一个富裕的农商家庭。曾担任提督三关军务,巡抚山西地方,后进阶兵部尚书,即大司马。大司马府即由他所建,大司马府正对的巷道即为大司巷。</p> <p><br></p><p> 二</p><p><br></p><p>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数学竞赛,就是在大司巷小学(当时应该叫东方红小学)。我依稀记得,第一次踏进这所学校的大门,就是一个厅堂之类的建筑,略微发亮的"毛砖地"(三合土浇筑而成),光滑圆溜的石墩上,有粗大的木头柱子,进去之后有一个天井,天井正中有一棵粗大的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右侧是一座古老的四合院,不知作何用途,再进去才是教室。教室似乎没有特别的敞亮,课桌椅是木头做的,显得有些老旧。但不管怎么说,与我当时就读的设在在祠堂里的象珠小学相比,条件明显要好得多。</p><p><br></p><p>等到十几年以后,我以这所学校新教师的身份第二次踏进这里的时候,发现这里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门口进来不再有先前看见过的古老的厅堂,天井不见了,梧桐树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较为宽敞的操场。操场右侧有一个大会堂,里面是个校办工厂,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大会堂的后面有一幢单独的三层楼(这是当时环城教办办公楼兼宿舍),再后面就是时称"六教室"的幼儿园。说是幼儿园,其实只有六个教室,一排四间,两头转角各一间。操场的左侧是一排二层楼的教学楼,第一间教室便是教师办公室,我看见一些年长的老师正在埋头改作。见我进来,很客气地跟我打招呼。当知道我是来报到的新老师时,一位姓夏的老教师热情地领着我到设在教学楼后面教师宿舍里的校长办公室。我见到了这所全县知名学校的全国闻名的校长张婉容先生。</p><p><br></p><p>张校长,个子不高,身板挺直,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她说话的声音很好听,干脆利落,没有校长的架子,这使得我紧张的心情很快放松下来。这其实是我第二次见她,第一次是面试的时候,她和局长们一起听我说课。我记得当时有十一位89届毕业生参加考试,最终进了九个,其中三个进了这所学校,听说是让张校长先挑的。因此,我能进大司巷小学,一定是跟她对我的赏识分不开。此后几十年时间里,我一直以为她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她对我教学上、生活上的帮助,尤其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教会我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使我终身受益,永远铭记。</p><p><br></p><p>我来这里之前,刚刚在唐先初中带了一届初中生。随着他们的毕业,我也作别初为人师的第一站。从教初三语文,一下子开始教小学三年级语文,我有许多的不适应。小孩子固然很可爱,但与之略显成熟的初中生相比,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关爱。</p><p><br></p><p>好在这里有一个团结和谐的教师队伍,这里的老师普遍年龄较大,犹以女教师居多。夏兰芬、方美萍、金明秋、徐淑珍……她们教学经验丰富,且待人热情。这对于我能更快的适应新环境有着极大的帮助。那时候,大司巷小学实行教师坐班制,老师们早出晚归,连周六还要上半天的课。老师们对于工作少有怨言,实可谓兢兢业业。学生大多是片区里的,很少有择校生。如今这些老教师早已陆续退休,虽很少见面,但只要闭上眼睛,她们的样貌就会在我脑海里鲜活起来,她们对我的关心与帮助就会一点一点浮现出来。还有这里的家长大多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他们有学识,讲道理,易沟通,又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他们对于年轻的男老师似乎有着更多的期待和更多的宽容。</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大司巷待久了,我便从年长的同事那里了解到更多的关于大司巷小学里发生的人和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所有历史底蕴的学校在精神层面的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告诉我,这所学校的前身就是大司马府第,这里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亭台水榭应有尽有。我曾经住过的三层楼教师宿舍,以及宿舍前面的三层楼教室,就是拆了原来的古建筑修建而成。随着学校的发展,先后又拆掉了大会堂、环城区教办办公楼、德式"六教室"——幼儿园和教师宿舍,最后拆掉了二层、三层教学楼,建成现在使用的连廊教学楼和综合办公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世统校长曾经跟我说起当时的办学条件之艰苦,为了满足关联企业(学校为了解决单职工教师家属工作问题开办校办厂,业务则来自与学校挂钩的企业)职工子女就读幼儿园,曾在教师宿舍楼的前面的平房增办了两个幼儿班,白天幼儿上课,到了晚上,这里就是几个青年教师的卧室。曾经有一次,有调皮捣蛋的小朋友将他们的被褥打开,把大小便拉在里面再胡乱折叠被子,害得他们一夜难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一任任校长,如胡可望、杨兵、周寿波、张婉容等,他们严谨治学,身先士卒,带头上课,为老师树立榜样。我就经常听老辈的退休教师讲起后来到教育局担任业务副局长多年的时任校长杨兵就是业务型当家人,每天坚守在学校,兼任数学课,一到放假就会去医院挂瓶。他们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凡教师或是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争第一是必须的,没有第一,好像就是很丢份的事。还有些校长不仅严于律己,对老师要求也很严格,这里的教师从不会迟到早退,甚至对年轻老师不及时理发乃至有较时髦的青年女教师戴文胸上课(当时还是女生穿背心的年代)都要约谈教育。当然,这应该是时代使然。只不过,大司巷小学教风之严谨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退休老教师卢淑涛五六十年代即在该校任教体育,对大司巷小学的发展了如指掌,他跟我们说起大司巷小学的前尘旧事以及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学子,如数家珍,自豪满满。虽然时隔多年,他那声如洪钟的开场白:"从前大司巷……",犹在耳畔回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司巷小学的校舍由原来的大司马府第一步一步建设成现代化的标准校园,倾注了一代代大司人的心血和汗水,更值得骄傲的是一代代大司人,将大司的精神传承与发扬。这里不仅走出了吕型伟、黄有种等大教育家;孕育了张婉容、朱世统、黄伟星、林爱娟、田凌艳和应永清等名校长名教师;也有的教师成为了画家,如沈高仁、朱一虹都曾在此执教;有的教师成长为各级行政领导,如胡文君、陈穗、马雄英等等;更培养了如蒋岩金、胡德伟等一大批优秀学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细数来,在大司巷小学的四千多个日子里,我也还算努力,这里的很多老师、家长都成为我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在这里,我也教了五届毕业生,这些学生,现在工作在祖国各地各条战线,有许多至今都还保持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许正是这些人和事,使我对大司巷,对大司巷小学至今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解放街区的大拆迁,大司巷里的老县府招待所、公安局办公楼以及一些居民楼、店铺,都已荡然无存,随之拔地而起的南龙广场、新华书店、文化馆,为这个城市注入了新鲜的血脉,成为了新时代永康城市的印记。虹霓巷、学西弄、当店巷、胡店巷,十八曲巷……,这些当年常去家访的熟悉的巷道都已不复存在了。这个当年繁华的街区,随着中梁、宝龙地产的入驻,不久将会成为永康城市的新地标,永康城市的会客厅,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曾经作为永康城市经济文化中心的解放街区的一些历史印记,是否会从此淡出人们的视线,如此定会给人留下些许遗憾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像曾经辉煌的大司马府第,历经近千年,已然再难找寻到丝毫的遗存了。当然,百年名校大司巷小学很好地诠释了她的前世今生,使她的生命得以延续,这是值得庆幸的!大司巷小学异地搬迁以后呢?这是值得政府和开发商们认真思考和践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我所能做的,也只是拿起笔,捡拾起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点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记:今年是大司巷小学建校120周年,因为疫情,大司巷小学举办了简单又不失隆重的云校庆活动,我有幸受邀参加了活动,看到了现代气魄的新校园,见到了老校长、老同事和老朋友,激动之余多有感慨。感恩曾在这里有过十二载的工作经历,感念老领导老同事的提携帮衬,也感叹时光飞逝,离开大司不觉已近廿年。十二年的工作经历,值得一生铭记!大司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传承,是一代代大司人毕生努力追求与实践的结果。近二十年来,大司巷小学不断努力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更兼创新,追求卓越。相信大司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祝贺大司百廿华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