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行记-024:有朋自远方来——步根海仁兄来访记

吴淞烟雨

<h3>歌里唱道,“美丽的地方就是美丽”。的确,西双版纳的美丽,无与伦比。然而,在异乡客地久了,难免时时思念家乡上海。</h3> <h3>五月底,刚刚送走微电影《师和远方》摄制组。一踏进六月,家乡又来了亲人。6月1日,国际儿童节,步根海先生贤伉俪等一行五人,专程飞来西双版纳看望——他们说,来西双版纳是和我一起欢度“六一”儿童节的。无论如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h3> <h3>6月2日,我和步根海等老友在我栖居的招待所会合。虽说,下着零零星星的雨,但老友相逢在西双版纳,除了愉悦,就是感动。脚下湿漉漉的,心里暖洋洋的。雨林景洪,柔情傣乡,迎来了上海的贵客。</h3> <h3>我们一起,走进了景洪市郊的野象谷。象者,祥也。西双版纳地域,很久以前被称为“乘象之国”,自古以来,大象就是勐巴拉娜西的吉祥物。来西双版纳,走进野象谷,可谓开门见祥。根海兄和他夫人黄老师兴致勃勃,在“野象谷”三个大字前,留下了他们来西双版纳的第一张合影。</h3> <h3>我和步根海先生相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第一次见面,是在淞谊中学,我执教一堂市级公开课,记得课题是《苏州园林》(叶圣陶著)。那时,我在区里属于“小荷才露”,步根海老师还在复旦附中教书,但他已经是上海市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会副会长。这堂课,他是首席点评。他的肯定和褒奖,对当时懵懵懂懂的我来说,不啻是一种激励和鞭策。</h3> <h3>不久,我担任上海市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会宝山区分会会长,虽说在同一学会,但除了在会刊《青年语文教师》上常常“会晤”,在现实中却是“相见时难”。</h3><h3>步根海老师当时就是上海语文教师中的“大咖”,尤其是在青年语文教师中拥有极大的影响。他的善饮酒,他的记忆力,简直成为我们膜拜的传奇。一直到他担任市教委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因为工作的关系,方才相见日多。</h3> <h3>在野象谷,我们一起观赏了大象学校“学员”们稚拙、诙谐,却不失精彩的表演。</h3> <h3>步根海老师等一行五人,被大象的顽皮逗得前仰后合,笑声不断。</h3> <h3>步夫人黄老师年逾古稀,但依旧童心灿烂。来“乘象之国”乘象,应景。</h3> <h3>告别野象谷,经我推介,我们一起来到了和野象谷同在小勐养镇的典型傣寨——曼掌。</h3> <h3>旅游淡季,游客很少。静卧的曼掌傣寨,时时被我们的欢声笑语惊醒。</h3> <h3>根海兄无酒不欢。中午,我们踏进寨内的饭馆,让根海兄喝上一杯傣家自酿的包谷酒。</h3> <h3>傣菜,偶尔品尝一下也可。根海兄是一位美食家,这些菜不一定对他的口味,但入乡随俗,品味当地的特色餐饮,也是旅游文化的一种体验。</h3> <h3>“老蜜桃”玉顿前来敬酒,这个镜头可视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象征吧?</h3> <h3>用罢午餐,当然要在曼掌傣寨中走一走,看一看。</h3> <h3>在傣家吊脚楼前留个影,以资纪念。</h3> <h3>在傣家吊家楼的楼梯下拍个照,若干年后,都会成为美丽的记忆。</h3> <h3>“根”字辈昆仲,相见于离上海三千公里的西双版纳,合影是必须的。</h3> <h3>根海兄一行,饶有兴致地参观曼掌傣寨。</h3> <h3>拙朴的手工傣纸,其实就是在纤维式的纸浆里,手工点缀着些随手采摘的花花草草,晒干,就成为不可“复制”的手工工艺品。</h3> <h3>看来,根海兄对此颇感兴趣。</h3> <h3>曼掌傣寨内有不少漂亮的雄鸡,被人像鸟一样养着,主要用来观赏。在我到过的其他傣寨,似乎没有见过这种现象。</h3> <h3>慢慢地生活,慢慢地享受,傣族村寨就在慢慢的岁月里,慢慢地、静静地美丽着。</h3> <h3>步夫人被傣寨的旖旎吸引着,手抚着“鞭炮花”(金嘴蝎尾蕉),留下一张倩影。</h3> <h3>傍晚,我们来到告庄西双景。原想让远方来的朋友见识一下告庄西双景的夜市,但雨声淅沥,且有越下越大的趋势。</h3> <h3>步夫人买了一套傣族服装,穿在身上,俨然是一个傣族人了。傣族服装,有片裙和筒裙之分。根海兄掏出两张百元大钞,说:“丈夫,倒过来读就是‘付账’;‘夫’字,颠倒一下,就是人民币的符号……”</h3> <h3>看来,今晚的告庄夜市是看不到了,遂决定去澜沧江畔的“傣江南”美食街共进晚餐。</h3> <h3>来到澜沧江畔,天已向暮。</h3> 鱼福缘,是我们经常自主聚餐的一家饭店,老板和老板娘都是我们熟悉的重庆人。 <h3>在鱼福缘二楼,我们挑选了一张面对澜沧江的圆桌。今晚,根海兄喝的是饭店浸制的杨梅酒。</h3> <h3>澜沧江上彤云密布。凭栏而望,视野开阔。雨越下越大。大大的雨点砸在铁皮凉棚上,发出一阵阵绵密的天籁。文人相聚,不由就吟起了蒋捷的《虞美人·听雨》:</h3><h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h3><h3>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h3> <h3>晚8点,“印象澜沧江”游轮从江上缓缓滑过。这时,江面上忽然浮起一层薄薄的轻雾。眼前是澜沧夜色,耳边是雨声绵密,我们一起享受着这份南陲特有的安谧。</h3> <h3>晚餐后,根海兄一行来到我栖居三个多月的招待所。</h3> <h3>承蒙盛情相邀,是晚,我也入住了他们下榻的大酒店。</h3> <h3>6月3日,上午。我们驱车来到地处勐仑镇的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园。</h3> <h3>我为根海兄抓拍了一个神态安闲的镜头。</h3> <h3>步夫人黄老师在植物园著名的“导弹基地”前微笑。</h3> <h3>一坐一站,相辅相成。在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雨林,且定格一个美好的瞬间。</h3> <h3>“根字辈”黑白双雄,也展示一下尚存的“风韵”。</h3> <h3>植物园中的飞瀑,使我联想起“高山流水”的典故。</h3> <h3>绿色植物,在水面上葳蕤着,生机勃勃。</h3> <h3>一朵透出高贵气质的紫色莲花,吸引了前来采蜜的蜂儿。西双版纳的生活,不仅体现在她的“慢”,也体现在她的“静”。</h3> <h3>步夫人指着水中的白莲说:“真美!”</h3> <h3>朋友来了,快乐!我愿意让朋友共享我的快乐。于是,我带根海兄一行前往专家楼探看同来版纳支教的秦禹玲老师。秦老师的夫君杜先生和秦老师热情待人,赶着烹制了几个菜肴招待来客。</h3> <h3>粤式沪味炒面是秦老师的拿手面食。杜先生为根海兄斟上了他到重庆出差带回的“江小白”。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边喝边聊,这样的机会确实难得。遗憾的是,由于我的粗心,竟然忘记留下一张可供今后回忆的合影。</h3> <h3>离开植物园,来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我把我认为的最具西双版纳风情的孔雀放飞推荐给步兄一行。</h3> <h3>孔雀放飞前演绎的是傣族民间故事《孔雀公主》的梗概。</h3> <h3>浓郁的傣家风情,充满了诗一样的境界。</h3> <h3>随着一声哨响,孔雀翩翩飞来。</h3> <h3>在西双版纳,大象、孔雀都是傣族人民心中的吉祥物。</h3> <h3>来到原始森林公园的“爱伲山寨”,步夫人加入了舞蹈的行列。</h3> <h3>在西双版纳,经常会有“忘龄”的感觉。</h3> <h3>在这里,你会被少数民族的风情和热情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融入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同胞的圈阵。</h3> <h3>难怪歌中唱道:西双版纳总有/总有忘归的感觉……</h3> <h3>今夜,无雨。我们再度来到告庄西双景。</h3> <h3>夜色中的大金塔,显得璀璨。</h3> <h3>我们在“爱伲·咚吧嚓”一起用晚餐。</h3> <h3>“爱伲·咚吧嚓”有一个由二男二女组成的歌队,为来自天南海北的客人助兴。</h3> <h3>他们先是为我们演唱了《美丽的西双版纳》,然后又演唱了《让我听懂你的语言》(西双版纳州歌)。</h3> <h3>在热情洋溢的歌声中,大家按照哈尼人的习惯,发出“色——色”的欢呼。平时好静的根海,竟然踏着歌声,翩翩起舞。根海兄是一位沪剧爱好者,但翩然起舞,却是很难看到的。今晚,根海兄喝的是有一定烈度的原味包谷酒。</h3> <h3>6月4日,上午。我们一起前往拜谒西双版纳总佛寺。</h3> <h3>进入曼听御花园,黄老师在仿曼飞龙白塔前双手合十。</h3> <h3>我告诉他们,曼飞龙白塔也是西双版纳的地标。曼飞龙白塔的真迹,在景洪市郊。</h3> <h3>向午的傣王行宫内,阳光投射进来,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美感。</h3> <h3>光线从窗棂中漫射进来,似乎为步夫人镀上了一层光晕。</h3> <h3>曼听公园的荷花池内,荷花开得正艳。</h3> <h3>莲叶田田,莲花灼灼。根海先生欣然吟哦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h3><h3><br></h3><h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h3> <h3></h3><h3>根海兄的记忆力是惊人的,也是远近闻名的。他上课,大都不用看教材。即使执教大先生《记念刘和珍君》这样的长文,他都能一字不差地把全文都背下来。这就是能耐,不服不行。</h3> <h3>曼听公园的荷花离人很近,你可以和它们“零距离”相倚。</h3> <h3>荷花,也是人们的最爱。</h3> <h3>曼听公园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个园子。凡朋友来西双版纳,我必定会向他们推荐这个城市中“鲜花盛开的村庄”。</h3> <h3>在园中,有一座玲珑精致的汉白玉似的亭子。</h3> <h3>在台阶上留个影。背后苍翠的芭蕉,身上红色的筒裙,相映生辉,具有很强的地域辨识性。</h3> <h3>曼听公园中有一片状如酒瓶的小树林。这种植物,被称为“酒瓶椰”。我早就酝酿着要为根海兄在这里留一张影。</h3> <h3>根海兄素有“酒仙”之美誉,《新民晚报》上也曾介绍过他饮酒的逸事。酒仙步入酒瓶椰林,此谓适得其所,趣在其间。</h3> <h3>根海兄也非常配合,任我按下相机的快门。</h3> <h3>根海兄长我几岁。时光荏苒,从相识到相知,已然三十多个春秋,我们也完成了从青年向暮年的过渡;但友情是不会老去的。</h3> <h3>来到周总理泼水纪念广场,预示着步根海伉俪等一行五人结束了西双版纳的游程。</h3> <h3>我们一起在宣慰大道上的今好米线店用了午餐。</h3> <h3>根据各人的爱好,大家分别选择了“紫气东来”“龙凤呈祥”的过桥米线。</h3> <h3>又是一次握别。谢谢根海夫妇,谢谢家乡亲人。你们从三千公里以外为我们带来了友情,送来了清风。朋友们,上海见!</h3> <h3>这天傍晚,西双版纳的天空中燃起了美丽的“火烧云”。</h3> <h3>西双版纳,云蒸霞蔚。想起了叶帅的诗句:“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是的,虽然我们都步入了人生的黄昏;但是,我们都还在发光发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