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厚义张春生

葛青岑

“我们村以‘义门’为村名,这个可不简单。在我国历史上,只有那些累世聚居的大家族,管理有序、人才辈出、造福人民,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被朝廷奉为可效仿楷模的,才被赐予‘义门’称号。”<div>  近日的一个周六,几位文友应邀来到莲荷乡义门村,当我们了解村里的历史,谈起“义门”村名的来历以及占全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张氏家族的光荣传统,知识分子出身的张春生两眼绽放出光彩,如数家珍地向大家介绍起来。原来,他十年前退休回到家乡后,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翻阅家谱及有关书籍,对村史、家史有了一定的了解。</div> <h3>  “义门村,义字当先,我们的情义、道义、忠义、仁义、正义等优良传统道德世代相传,每个时期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义’,成为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鲜明印记和文化符号。”</h3><div> 当天,村支书张立荣、退休校长张春生,以及老村主任张礼年、老党员张启才等向采风的文友们介绍了本村义救石达开的张猎户、善人张西阳、热心为村里办事实的张金元,以及扶贫干部钟武新、程奀莲等人的感人事迹。我们深深感叹,义门之“义”,名不虚传!</div><div> 没想到,从他人口中得知,这位大力研究“义”文化、弘扬“义”传统的张春生,本人就是一位有情有义的楷模。</div><div> 今年六十七岁的张春生是从县职业学校校长的位置上退休的。退休前,他曾担任过横峰中学教师、铺前中学校长。张礼年老人介绍说,十一年前,张校长妻子不幸患病瘫痪在床,他持之以恒照顾。</div><div> 张春生老师有情有义的事迹引起了笔者强烈的兴趣。我想向他详细了解,可是他连连摆手,说:我这个没什么,都是我应该做的。</div> <h3>  张春生当年的学生说,张老师非常尽责,谁有不懂的问题请教他,他会非常不厌其烦地讲解,哪怕已经下课,他也不会离开,直到学生弄懂为止。班里有同学贫困,他会主动关心,帮助想办法,甚至垫付学费,为的是不让一位学生辍学。住校生夏天上晚自习时,教室里有蚊子,他总是悄悄地用自己的钱去买来蚊香在教室里点上,让学生们安心学习。</h3><h3> 经打听,他在学校工作时,为了照顾重病的母亲,他将母亲接到当时的教师家属房,当时他妻子身体不好,母亲的端茶送水、洗头喂药、洗衣做饭都是他亲手操劳。在他的照顾下,老母亲活到九十多岁高龄才去世,他孝子的名声也在校内外口口相传。</h3><div> 邻居们提起张春生,一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十一年前,张老师的妻子生病瘫痪,可是他一直不离不弃,十一年如一日照顾她。儿子已经成家,他在家乡的老宅里,天天为妻子烧饭、喂饭、洗衣、洗澡,无微不至地照顾。因为要照顾老伴,他已经多年没出过远门,但是他无怨无悔,认为这是当丈夫必须履行的责任。当笔者想采访他时,他都连连摇头,表示自己没有做什么,他只是做自己本分的事。</div> <h3>  村里的乡亲们还告诉笔者一件事情:去年清明前夕,有来自深圳的三个中年姐妹(其中两位有肢体残疾)来到村里,准备为去世多年的舅舅扫墓。因为她们的舅舅没有子女,而且多年没有人为他扫墓,当三姐妹来到时,完全不知道她们舅舅的墓在何处。三姐妹四处向邻里打听,当问到张春生老师时,他得知三姐妹千里迢迢为舅舅扫墓,非常感动。他非常慎重认真对待这件事,觉得自己必须尽心尽力帮助她们找到舅舅的坟墓。他专程找到当年为老人处理后事的敬老院院长,院长指出了大体方位。但是当张老师带领三姐妹来到指定地点时,只见野草和灌木非常密集,完全看不到坟堆。张老师回家拿来柴刀、锄头和铲子,挖开荒草和灌木丛,经过汗流浃背的一番劳作,终于找到了坟墓。</h3><h3> 当三姐妹扫完墓,实现了多年的心愿后,拿出现金和礼品,准备好好感谢眼前的这位大好人时,张老师坚决推辞了。他说,如果我收了你的钱和东西,我就对不起义门的“义”字。</h3> <h3>  作为乡贤,张老师不仅自己用实际行动诠释“义”,还向村民尤其是年轻人宣传传统文化道德,让“义”在义门村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我很高兴,‘义’在我们村年轻人中延续不断。”</h3><h3> 张老师说,村民张有兴今年不慎摔跤,腰部受伤,在南昌住院。老伴因为不识字,无法去省城照顾他;儿子又在外面务工。然而他二十多岁的儿媳妇小曹毅然辞去工作,奔赴省城照顾公公一个多月,直到公公病愈出院。“从小曹身上,我们看到‘义’在传承。”张春生老师欣慰地感慨道。</h3> <h3>  我们还去村里张九龄广场瞻仰了这位唐朝宰相、义门张氏的先祖。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巨幅背景前,张九龄穿越千年时光,炯炯有神注视前方,眼光深邃而坚毅。</h3> <h3>  离开义门村时,张老师送我们到村头。我回头向他告别,只见高大的青石牌坊的正中,“曲江义门”四字格外醒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