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

闲隔断

<h3>为什么建红旗渠?有人说是人定胜天的理论支使,有人说是大跃进的余力,有人说是老书记杨贵好大喜功,而当地人讲的是发生在本地的一个悲伤的故事。林州自古缺水,旱魃肆虐下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国初期,一个叫桑林茂的老汉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挑了一担水回家过年,却被儿媳不慎打翻,就在大年夜,儿媳羞愤的上吊自杀。一担水的倾覆,剥夺了一个人生命的尊严。</h3><h3>“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资料记载,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林州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人相食这个惊心动魄的字眼出现了5年次。</h3> <h3>为什么在1960年,全国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林县可以建成红旗渠?可以想见,一个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工程,只有口号是万万行不通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吗。在林县的“家底”中,最重要的是3000万斤储备粮,那是林县趁着前几年的丰收,全国各地都在放卫星时,偷偷积攒下来的,除了县里几个领导,上上下下都瞒着。这是林县的天机,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的命。</h3> <h3>修红旗渠有多难?红旗渠总长1500公里,削平小山头1250个,钻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座,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砌起了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而红旗渠施工,大都在陡峭的山体上,根本没有大型机械施展的空间,即便有,林县人也用不起。他们用的就是镐头和钢钎。山体上全是坚硬的花岗岩。钢钎竖在上面,几铁锤砸下去,往往只留下几个白点。林县自己生产的钢钎钢质软,用不了多久就会报废。老红军顾贵山去找部队的老首长求援,搞到了一批抗美援朝时挖掘坑道剩下的钢钎。这些高标号的钢钎让挖渠大军如获至宝。他们舍不得将其一次性使用,而是截成几段,焊在原来的钢钎头上,一支变成了几支。<br>炸药是工程最大的资金花费。林县那点家底,很快也捉襟见肘。林县人打起了国家下拨物资的主意。用于农业的硝酸铵化肥,成分和TNT炸药差不多,挖渠大军对其土法改造,自己生产了几百吨炸药。</h3> <h3>红旗渠的始作俑者县委书记杨贵,到底是救民于水火的杨贵人,还是残暴的杨鬼?两个故事,自己分辨。杨书记当时给每个农民工每天口粮八两,红薯干玉米面各四两。早晚每人吃二两红薯干沾辣椒盐水吃,中午吃二两玉米面馍喝二两黄面糊糊加一小块儿咸萝卜。在大饥荒年代,不干活饿死,干活就饿不死,是这个情况。</h3><h3>另一个故事说杨贵为了工程进度,要求农民,一旦进入工地,都要脱去外衣,即便寒冬腊月也是如此,谁不跑着干就只好冻死。</h3> <h3>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因难,上级决定全力保证人民生命,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 县,林县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明撤暗不撤,坚持继续施工。凿青年洞时,上级经常派人下来检查。施工青年们在路边安置了观察哨,一旦发现有小车经过,立刻挥动红旗,示意洞内的人停止施工。等车走远后,又继续干。一年半完工后,因为三百个小年轻的壮举,此洞命名为青年洞。<br></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为有牺牲多壮志。红旗渠山西段的施工过程中,林县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技术员——工程技术股副股长吴祖太。在王家村隧道施工过程中,洞壁出现了裂缝。这条隧道的地下是砂石松散结构,为增加安全系数,负责施工设计的吴祖太已经将单孔隧道改为双孔,以减小跨度。但是收工时,工人们向吴祖太反映,洞壁上出现了裂缝。吴祖太知道这是塌方的征兆,但仍然坚持进洞查看。塌方果然发生了,吴祖太再也没有走出来。吴祖太当时还不到30岁,毕业于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是林县少得可怜的科班出身的水利工程人员。红旗渠的勘测设计就是由他担纲。杨贵回忆吴祖太:“林县的每一处水利工程,都有他留下的心血。他走得太早了,太可惜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修建红旗渠,林县人付出的不仅是汗水,还有鲜血和生命。十年建设过程中,共有81人牺牲在红旗渠工地上。红旗渠建设特等劳模张买江到工地时只有13岁。他的父母都是第一批建设者,父亲在红旗渠开工3个月后,被爆破的飞石击中头部。母亲赵翠英安葬了丈夫,又把儿子带到了工地。公社负责人不答应,赵翠英说:“红旗渠水流不过来,他爹合不上眼。让孩子接着干吧!”</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排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说的是干活不要命的红旗渠建设特等劳模任羊成。落石和塌方,是红旗渠工地上最大的危险。为排除这样的隐患,指挥部成立了排险队,身材瘦小的任羊成第一个报了名,被推荐为排险队长。任羊成最常见的姿态,是用绳索捆住腰,从悬崖顶上垂下去。他手持长杆抓钩,身上背着铁锤、钢钎等工具,一直下到红旗渠工地的头顶上。那里,有被炸药炸酥了、震松了的石头。这份危险的工作让任羊成丢了四颗门牙。那是一次除险过程中,一块石头正砸在嘴上。一排门牙被砸倒了,压在舌头上。任羊成张不开嘴,舌头也动弹不得。他从腰间拔出钎子,插进嘴里,生生把牙别了起来。随后吐出一口血水,四颗门牙随着被吐了出去。他长时间腰拴大绳悬空,身上被绳子勒出一条条血痕。血肉模糊,粘住衣服,脱衣服时要扯下一片血痂。磨得时间久了,腰上竟然结了老茧。任羊成腰间的老茧,曾让穆青为之落泪。</font></h3> <h3>水的前世今生。红旗渠的水来自于山西平顺县的浊漳河,当时,为了支援林县修建红旗渠,山西平顺县委毅然更改了修建两座水电站的规划;平顺县石城和王家庄两个公社让出了近千亩耕地,迁移了祖坟,砍掉了一批树木。想法单纯,就是“咱天下农民是一家,不能看着林县阶级兄弟受干旱的害,过苦日子,平顺毁几百亩地,能救林县几十万亩地”。</h3><h3>市场化后的今日,红旗渠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山西、河北与林县争抢水源,争纷不断。渠上游开了24个放水囗,8个大虹吸管道,甚至有人在两处炸毁红旗渠岸数十米。</h3><h3>现在红旗渠水流量只是原来的六分之一, 灌溉面积由60万亩下降到29万亩, 用水由不要一分钱变为每年向山西交水费数百万元, 一手交钱, 一手放水。</h3><h3>依然缺水的林县人,这次没有战太行,而是选择了出太行。十年修渠,造就了一只技艺精湛的施工队伍,这只队伍奔赴全国,成了林县人的新名片,鸟巢水立方,等等等等,都有林县人的足迹。</h3> <h3>永远的红旗渠。周恩来总理曾经安排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到红旗渠参观,理由是:“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的两大奇迹”。是的,政治家都是话里有话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举全国之力的奇迹,红旗渠是地方行为的奇迹,两种模式,相得益彰,一体两面,少了哪个,都不完整。一面是团结协作,一面是自力更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