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6月11日下午, 龙海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副主任连碧红老师组织了几个命题小组成员展开了第三次命题研讨活动。</h3><div><br></div> <h3> 为了高效完成教育部重点课题DEA160370相关研究任务,我们命题小组针对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进行了反复的研讨,并精心设计了相关随堂练习。</h3><div><br></div> <h3> 首先,连老师请各位老师介绍自己的随堂练习命题思路和一些经典题型。大家畅所欲言,交流了个人的命题心得。</h3><div> 榜山中心小学许惠玉老师老师认为活动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和统帅,也是制定随堂练习的命题方向,所以应该重视活动目标的拟定,同时命题要注意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充分考虑低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真正将德育落到实处。</div> <h3> 九湖中心小学林少清老师认为“如何提高命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答题欲望,从而达到教与学测评的一致性”是命题的出发点。所以,《我们有精神》一课中,她在“知道精神不仅仅指外表,更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的结合”这个教学目标的参照下,设计了九幅图让学生进行判断选择,以涂色得星这种形式来增加题目的趣味性,很好地起到了测评的作用。</h3><div><br></div> <h3> 实验小学陈淑女老师则认为“随堂练习的设计思路应该与活动目标相一致,使活动目标真正实现可测性。”所以,针对《我不拖拉》这一课,她精心设计了“两分钟,我能做的事”一题,除了用“小猫钓鱼”这种形式增加趣味性之外,还重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看似很短的时间可以做一些事”。</h3> <h3> “部编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更加注重的是小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与习惯的养成。”紫泥中心小学许喜红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所以,她将《不做“小马虎”》一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定位为“学习克服马虎的方法,养成做事认真、细心地好习惯”。据此再设计随堂练习,真正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行合一落到实处。</h3><div><br></div> <h3> 接着,连老师组织大家逐一研讨四份随堂练习,从活动目标的拟定表述是否准确、题型设计是否合理、考核点是否符合课标等方面入手,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修改意见。同时,连老师也再次强调:拟定活动目标要尽量做到准确、规范;随堂练习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h3><div><br></div> <h3> 通过反复的研讨交流,大家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整个小组成员的命题质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大家在题型的趣味性、多样性、层次性及实效性上都费尽了心思,不断地研讨修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交上一份满意的试卷,高效完成省普教室布置的课题任务。</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