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我思故我在

梦里飞花

<h3>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著名的哲学命题,也是天津南开大学的校训,它可以精练地理解为“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的获得了存在的价值。”理性可以破除习惯迷信以及种种所谓“已成观念”,让真正的思考渗透进自己的人生,那么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义。在自己日常的教学中我也时刻奉行这一观点,语文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不应只局限种种精心的设计,允许学生题外的思考,也允许自己的思考,因为我思故我在。</h3><h3>2018年4月16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天下蒙蒙细雨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按照学校的贯例一年一度的评教赛讲活动正在进行着,六年级一班的教室内人头攒动,语文组的所有老师都在听我上《鹬蚌相争》这一课。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及对孩子们的精心指导,所以课进行的十分顺利气氛良好。我还给学生们讲了伟大物理学家牛顿和惠更斯之间的故事,我说同学们有关光的性质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研究了,早期的科学家牛顿认为光具有粒子性,而惠更斯则认为光具有波动性,他们俩各执一词争执不下,甚至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们都互相指责漫骂,而后来的爱因思坦把他们的理论综合了一下则提出了“波粒二象性”,即光既有波动性也有粒子性,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牛顿与惠更斯就好比鹬和蚌,爱因斯坦就是渔夫了,同学都笑了。我暗喜今天的课上得十分成功,但一个反常的现象却让我非郁闷,因为倒数第二排的一位同学一直举手,按一往的经验我知道这个学生要提出一些超出我意料之外的问题了,我在教室内转了几圈并未理睬他,但几圈下来我看他仍旧举着手,我知道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因为这么多老师都看见了再不让他说话那就不对了,学生既然出招了咱不接招就不对了。</h3><h3>我面带微笑的向那位同学招了招手问:“闫雨桐同学老师看你一直举手,你有什么问题吗?”闫雨桐点了点头,我说:“你问吧!”老师,鹬和蚌相互相钳制互不相让,那到底是鹬先松嘴好还是蚌先松嘴好。问题一出在坐的各位老师哄堂大笑,一听这个问题我就有点闷圈。“心想,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这个做老师的该如何回答呢?怎样的回答才能令学生满意呢?”我深深的吸了口气稳稳神,还是对付学生的老办法,学生给我把球踢过来我还照样给他还回去。</h3><h3>我面对微笑的对所有学生说:“同学们,闫雨桐同学提的这个问题老师还真不知道答案,俗话说人多力量大,那位同学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教室里刷一下子静了下来,足有几分钟,我心里直发怵,这一次真要冷场那就难堪了,我用目光环视全班,我发现一个女孩子试着举手又放下了,我知道这个孩子也许会给我个惊喜,,我走到她跟前说:“任紫怡,老师看你举手了,你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老师我觉得鹬应该先松嘴,”“为什么?”我问,“因为鹬的嘴巴长。”听了她的回答我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室内听课的老师又是一阵哄笑。我问:“闫雨桐,这个答案你满意吗?”闫雨桐摇了摇头,我又问那个同学还愿意帮助一下闫雨桐同学,这时又有一个同学举手了,我说:“张红杰同学你说。”“老师,我觉得蚌应该先松嘴,”我又问为什么?“因为蚌嘴巴短。”听了这话我真想坐地上,听课的老师又笑了。这次我还真有些紧张了,但我依旧面带微笑的问:“闫雨桐,这个答案你满意吗?”闫雨桐再次摇了摇头。此刻的我虽然有些紧张但我依旧面带微笑的问:“同学们,谁还愿意给闫雨桐同学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再次环视教室时我发现我们的张仪兰同学似乎有些话要说,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多年的执教生活我很明白学生的心理。我说“张仪兰同学,你是我们班的才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给闫雨桐一个满意的答复。”“老师我觉鹬应该先松嘴,因为如果蚌先松嘴而鹬不松嘴,蚌的肉岂不是让鹬给吃了。”这时又有一个同学抢着说了“老师,我也觉得鹬应该先松嘴,因为蚌并未招惹准而是张开壳晒太阳,而鹬先动的嘴所以鹬应该先松嘴。”我再次问闫雨桐:“这个答案你满意吗?”闫雨桐点了点头说他满意了。我心想:这些孩子们还真不错,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终于解决了。这时下面听课的老师也向回答问题的孩子投来了赞许的目光。</h3><h3>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住这个机会我又说:“同学们,闫雨桐学提的这个问题是属于发生冲突时双方谁先让步的问题,说明闫雨桐同学动脑筋了,这种现象在我们平时两个同学打架了,一个同学抓住了另外一个同学的头发而另外一个同学掐住了这个同学的脖子互不相让,老师让他们松手,那么到底谁先松手呢?”学生异口同声的喊:“谁先动手的谁先松手,先有行动的人先让步。”最后这堂课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结束了。</h3><h3>但事后我在想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呢?我想他肯定是跟别人打架了他想在我这讨个说法。但是我给他的答案是否符合真正的事实呢?在后来我叫来了闫雨桐问他是不是和别人打架了所以才问那个问题,他点了点头说我猜得很正确,但结果我猜错了,他和陈佳乐打架了,陈佳乐先动的手但却是他先让的步,因为陈佳乐个子比他高。听到这话我目瞪口呆。</h3><h3>夜晚,我在灯下修改着自己的导学案。我写道:“关于发生冲突时谁先让步的问题不仅仅看谁先动的手,而且有时也要看实力,毕竟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为俊杰,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事实上也是如此,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重大事件上的让步并不是看谁有理而是看谁拥有更大的实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