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亲都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庄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就这样一生辛苦着。</h3><h3> 父母一生生养着五个儿女,三个男孩,两个女儿。我在三个男孩中排二,所以乳名也就呼称"小二 "。当然我也有大名。可是在我的记忆里,父母亲从没叫唤过的大名,都叫我"小二"。</h3><h3><br /></h3> <h3> 我尚在襁褓时,母亲的一句"小二"的呼唤,会让我咧嘴蹬足,换得父亲母亲带泪的微笑。</h3><h3> 我 尚在呀呀学语时,母亲的一句"小二"的呼唤,会让我含糊模仿,唤起父亲母亲藏在心头的高兴。</h3><h3> 到了我有记忆的年龄时候,"小二"的呼唤在我家里更为平常了,清晨母亲会说"小二,起床了 ",放学回家父亲会说"小二,把家里的鸡喂一下" ,做饭时姐姐会说"小二,锅底下添把草",吃饭时哥哥会说"小二,快搬凳子"……后来就连邻里邻居也这么叫着。他们这么亲切地叫着,我也快乐地应答着。我就在这一声声"小二"的甜美呼唤声中长大。</h3><h3><br /></h3> <h3> 有时候还真想静下来品味呼唤"小二"的那份感动。</h3><h3> 一九八九年春,我在沭阳读师范。班级里一女生身患白血病住进了医院。在班主任的支持下,我在班级里主 持开展班献爱心活动。一角,伍角,一元,伍元……全班级的爱心在跳动,"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这一高尚境界在班级里如春雷般在涌动。</h3><h3> 我也在这爱的字符里感动着。一天下来,共捐资将近200元,这在当时是不小的数字。我怀装这笔巨款心里总不安,提防着害怕有什么闪失。</h3><h3> 可是,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遭了小偷——趁我晚上熟睡时,小偷从我的衣袋里偷走了那份善款。</h3><h3><br /></h3> <h3> 后来的日子里,我在郁闷中煎熬着。虽然老师信任同学理解,决定不让我赔付这笔钱,但我的心像用千针万线串拧着的节一样纠织着。我只好写信把这儿发生的事情告诉父母亲。</h3><h3> 一个星期后,我正在课上听课,耳边恍惚听到"小二"这一声我耳熟能详的呼唤,扭头一看,隔着玻璃我看清那张瘦黑的脸,是父亲。我没等老师的允许,冲出了教室。</h3><h3> "接到你信,你哥读了,我和你妈很急,这不,昨天去食品站卖了家里的那头猪,又向你堂哥借点,凑整200元给你送来,你弄丢了你得还上。"</h3><h3> 父亲不问什么,掏出用布一层又一层 包着的钱。</h3><h3>有十元的大面额的,还有一角小面额的,望着父亲数钱时颤抖的手,手指上还裂开深深浅浅的口子,我嘴里有一股咸咸的东西流到心里。</h3><h3> "小二,心别上火。我得赶车回了 "父亲来不及听我半句解释,把钱塞给我,背影就消失在充满尘埃的那条来时的路上。 </h3><h3> 这一句"小二 "的呼唤当时引得同学发笑,我听着却觉得甜美。</h3><h3><br /></h3> <h3> 二00八年农历四月十二曰下午,"小二,快来家,你大不行。"( 当时老家称父亲叫"大")是母亲的电话。</h3><h3> 是呀,父亲老年痴呆卧床十几年。听到母亲的电话,我带着妻和儿女匆匆赶回家。见到躺在床上父亲,病魔折磨得父亲一脸苍白。他大口大口地喘不过气,诊所医生已撤走了原本给父亲输液的药瓶。</h3><h3> 我走到父亲床前,他己不认识我了,只是用呆滞的目光望着我,好像看着一个陌生的来客。妻眼里噙着泪,我心像用什么堵着似的,同样的那股咸咸的东西在心里流着。</h3><h3><br /></h3> <h3> 按乡下风俗,当天下午我们把父亲转到哥哥家,在客厅里搭了临时床铺,父亲就这么躺在那里,等着生命的终时到来。晚饭后我坐在父亲床边,扶着半卧的父亲,一边擦拭着他嘴里吐出的痰液,一边小声地呼唤着"大,我是小二,你看到我吗?"就像儿时他呼唤我一样,那样轻轻地,轻轻地。</h3><h3> 或许是"小二"这一称呼太温馨了吧!父亲竟然奇迹般坐起来,摸了摸我的头,自己又点了点,简单的动作告诉我他认识我,他认识他的儿子——小二。</h3><h3><br /></h3> <h3> 我曾为父亲的清醒而高兴。但母亲的话让我心里变得冰凉。</h3><h3> 母亲说,这是人要"走"时的回光返照。后来真应了母亲的话,夜里十二时父亲安详地走了。</h3><h3><br /></h3> <h3> 如今再回老家、已听不到父亲呼唤"小二"的声音了,但还听得年事己高的母亲的呼唤"小二,来家啦"。</h3><h3> 邻居听母亲这样叫着说,你儿子都五十了,还叫乳名。</h3><h3> 母亲听了会反驳,谁叫他是我儿子呢。</h3><h3> 是啊,我是他们的儿子,永远长不大的儿子。"小二"就这么叫着我感到温暖和甜美。</h3><h3><br /></h3><h3><br /></h3> <h3>2018年江苏高考,文题解读语言的传递,就此有感习一陋作。</h3><h3> 黄凯写于2018.6.12上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