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丹吉尔地处非洲西北角的直布罗陀海峡南岸,坐落在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东进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要从这里经过或停泊。</h3> <h3>关于丹吉尔城的名称来历,当地自古流传着一个动听的故事:希腊英雄索法克斯是一个力大无穷的人,传说他能将塌下来的天柱扶正,他的儿子是丹吉尔城的奠基者,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将城市命名为"丹吉"。在希腊神话中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这座城市是海王星的儿子安吉建立的,城市的名称本来叫"安吉",后来逐渐演变成"丹吉尔"。</h3> <h3>最先建城的是腓尼基人,而后克尔法克尔人、汪达尔人、罗马人、拜占庭人、西哥特人;直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才占领了丹吉尔并在这里一直呆到了15世纪;1471年,葡萄牙占领了这座城市;1578年这里又成了西班牙人的地盘;1661年西班牙国王把丹吉尔作为妹妹的嫁妆送给了英国;直到1684年,摩洛哥才恢复了对丹吉尔的统治;</h3><h3>1912年法国将摩洛哥变为了自己的"保护国",并将丹吉尔变为"国际自由城",直到1956年重新回到摩洛哥的怀抱。</h3> <h3>丹吉尔古堡(Tangier Casbah)位于海边,白色的城堡远远看去圣洁古老,登上古城的高塔可俯瞰整个直布罗陀海峡。</h3><h3><br /></h3> <h3>Tanger ville港</h3> <h3>斯帕特尔海角灯塔位于丹吉尔西面十二公里的直布罗陀海峡入口处的斯帕特尔海角,斯帕特尔海角是非洲大陆的最西北角。</h3><h3><br /></h3><h3>耸立在海岬尖角上的灯塔,四方立柱形的塔身极像宣礼塔的造型,灯塔顶端在夜间发出强光为来往船只导航。</h3><h3><br /></h3><h3>灯塔的西边是大西洋,东面则是地中海,能见度好时可清晰地看到两种海水之间呈现出深浅不同颜色。</h3> <h3>而后去往非洲洞</h3> <h3>赫拉克勒斯洞—当地人称之为"大力神洞"或"非洲洞"。洞不算大,但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洞穴的洞口竟酷似一幅非洲地图,甚至连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都有。</h3> <h3>赫拉克勒斯(又称海格力斯、大力神)是古希腊神话中伟大的英雄,是众神之王宙斯与阿尔克墨涅之子。</h3><h3>传说在斯帕特尔角附近发现了赫拉克勒斯的足迹,说他曾路过丹吉尔。</h3><h3>为了纪念赫拉克勒斯,就把这个洞命名为赫拉克勒斯洞。</h3> <h3>这个洞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见证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存在。</h3> <h3>大西洋听涛</h3><h3>这就是旅游的魅力……</h3> <h3>南行到达艺术小镇艾西拉</h3><h3>艾西拉小镇始建于15世纪,是摩洛哥的艺术之城。</h3><h3>房子以白色为主,有着地中海风貌。</h3><h3><br /></h3> <h3>1978年Assliah 的市长Mohamed Benaissa提出重建小镇计划,当时Mohamed Benaissa市长与一位名叫Mohamed Melehi的当地画家在Assilah举办了"International Cultural Moussem of Assilah"国际文化艺术节,他们邀请了11名艺术家在旧城的城墙上绘制壁画。随后很多浪漫主义者、诗人、摄影家以及电影艺术家从世界各地前来作展览,使艾西拉逐渐成为了一个艺术的圣地。</h3> <h3>目前Assilah已经成为摩洛哥的旅游重镇,每年的八月份都会举办音乐艺术节,音乐包括爵士乐和摩洛哥当地音乐等,艺术则是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小镇古城的白墙上涂鸦,所以每一年古城墙上的画都是不一样的,这座小镇也因此被称作涂鸦小镇,走在艾西拉(Assilah)的古城里,随处可见充满艺术特色的墙。</h3> <h3>继续南下,到达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也是最没有存在感的首都拉巴特。</h3><h3>拉巴特始建于 1150 年,作为当时的沿海战略要地,阿尔摩哈德王朝(Almohades)在海边修建了包含城堡、清真寺和住所等防御要塞,称之为"Ribat",拉巴特的名字由此而来,而城堡也成为现在著名的乌达雅城堡。</h3><h3>2012年拉巴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h3> <h3>拉巴特皇家清真寺,其实这个清真寺是为皇宫内服侍国王的工作人员准备的。</h3> <h3>皇宫大门打卡</h3> <h3>夕阳下的布雷格雷格河</h3> <h3>夜宿Golden Tulip Farah Hotel Rabat</h3> <h3>哈桑塔及哈桑大清真寺遗址</h3><h3><br /></h3><h3>哈桑塔与哈桑塔下 312 支石柱是拉巴特最著名的象征建筑。1195 年,阿尔摩哈德王朝苏丹雅各布·厄勒·曼苏尔下令于拉巴特修建世界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但 4 年后苏丹逝世,工程逐步停滞。期间,人们又加筑了清真寺的尖塔部分,并称之为哈桑塔。不过一场火灾,让原本计划建造的 85 米高塔烧到只剩下现在看到的 45 米建筑体,清真寺也没有真正完工,而宏伟的柱廊也在 1755 年的大地震中悉数尽毁,剩下了现在所能看到的林立广场的高低石柱。</h3> <h3>与雄伟的哈桑塔正对方向,便是穆罕默德五世墓。</h3><h3>穆罕默德五世为前国王哈桑二世的父亲,逝世于1961年。其墓1962年开始修建,1971年竣工。</h3> <h3>乌达雅堡位于拉巴特老城以东,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处,濒临大西洋。</h3> <h3>《碟中谍5:神秘国度》中,阿汤哥驾驶宝马从台阶冲下来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的。</h3> <h3>空中花园</h3> <h3>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口</h3><h3>曾经的葡萄牙监狱的一角,现在是一家咖啡馆。透过咖啡馆的窗户可以看到城堡外的布雷格里格河入海口</h3> <h3>重回卡萨布兰卡</h3> <h3>最初想要来到这里 只是因为你有一个好听的名字</h3><h3>卡萨布兰卡</h3> <h3>卡萨布兰卡—因为一部电影,因为一首歌而闻名于世。</h3><h3>电影里出现的里克咖啡馆,也成了影迷们必须去打卡的一个地方。</h3> <h3>虽然电影和现在这座城市基本没什么关联,是全程在好莱坞搭建的影棚中完成拍摄的。现实里的"里克咖啡馆"(Ricks Café),只是按照电影中的场景后来打造的。</h3><h3>还有《卡萨布兰卡》也不是电影插曲,而是贝特希金斯于1982年看完电影后有感而发写给妻子的。</h3><h3>电影插曲是《随着时光流逝》……</h3> <h3>但它还是影迷心中的"里克咖啡馆"(Ricks Café)</h3> <h3>熟悉的钢琴</h3> <h3>晚上又回到了喜来登</h3><h3>同样不出镜</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h3><h3>卡萨布兰卡新地标</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1987年8月动工修建,占地面积9公顷。</h3><h3>主体大殿内可容纳2.5万名穆斯林同时祈祷,广场上可以容纳8万名穆斯林进行礼拜。</h3><h3>主体大殿的屋顶还是一扇可以遥控开启的自动天顶,25扇自动门全部由钛合金铸成,据说是为了抵抗海水的腐蚀。正门面对大西洋,重达35吨,是整个25扇自动门中最大最重的一个,当然,只有国王来时才可以打开。</h3><h3>它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据说也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br /></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又称"海上清真寺",因为整个清真寺的三分之一部分伸进大西洋。</h3><h3>据说是缘于哈桑二世国王的一个梦。有一天,哈桑二世国王在向他的臣民解释他的这个梦时说,他在梦里见到了真主安拉,并听到了真主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h3> <h3>哈桑二世国王在位38年,在摩洛哥老百姓心中具有极高的威望。</h3><h3>老国王品行端正,勤政爱民。在老国王执政期间,阿拉伯世界里的很多国家动荡难平,但摩洛哥却非常的平静,经济增速不快,但国泰民安。</h3><h3>哈桑二世国王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真主的指引,于是决定在摩洛哥这个穆斯林世界的最西端建造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谢真主的恩典,并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h3> <h3>为实现国王的梦想,摩洛哥举国筹措建筑资金5亿多美元,除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外,其余五分之三来自国内外捐赠。</h3><h3>清真寺由一位非穆斯林的法国设计师设计,并于1987年8月正式动工。3万多名工人和技术人员移沙填海,大兴土木,日夜奋战。6年后的1993年8月30日,清真寺正式建成启用,国王的梦终于化为现实,哈桑二世清真寺也成为卡萨布兰卡的新标志。</h3> <h3>这种蓝叫蒂芙尼蓝</h3><h3>虽然是阿拉伯建筑,但是设计师是法国人。所以就有了时尚的符号……</h3><h3><br /></h3> <h3>终于结束的行程</h3><h3>从白色 的卡萨布兰卡到红城马拉喀什 ,从金色撒哈拉到古老的蓝城菲斯,从迷幻的舍夫沙万游到蓝白相间的丹吉尔、艾西拉 ,又重返白色的卡萨布兰卡 ……<br /></h3><h3>旅途有宗教有信仰有建筑,有皇城有历史有学院,有沙漠有繁星有" 阿里 巴巴",有集市有热闹有人文,有大海有蓝天有艺术,也有 欧洲 白和纯粹蓝……</h3><h3>感谢一路相伴的老朋友、新朋友,</h3><h3>并特别感谢领队苗苗,下次见面我们就是老朋友了……</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