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红楼梦》塑造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形象——大观园,它是红楼人物活动的舞台,也是曹雪芹总结当时江南园林和帝王苑囿创作出来的世外桃源。大观园里的桥就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杰作,在发达的水系上共建有:沁芳桥、沁芳闸大桥、折带朱栏板桥、翠烟桥、蜂腰桥、游廊曲桥、曲竹桥、白石板桥等七座桥梁,它们散落在大观园的各个角落中,有大有小,形态各异,沟通连接,数量之多,样式之奇,或为点缀,或为景点,颇值人们玩味和欣赏。不仅如此,大观园里的桥许多还被作者赋予了独特的叙事功能,并与小说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成了一道永恒的风景。</h3> <h3> 沁芳桥是进入大观园的第一座桥梁,也是大观园最为著名的一座桥。过了“曲径通幽”只见“清溪泻玉,石登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沼,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即是贾宝玉命名为“沁芳”的亭桥了。</h3> <h3> 沁芳亭桥位于交通要道上,宝黛互往,均要经过这座桥。沁芳亭桥是一座亭桥,即桥上建亭。</h3> <h3> 因为桥横跨于池上,规模比较大,故宝玉对它有额有对,其所题对联是:“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一额一对较好的点出了“沁芳桥”周围的景物特征:一池清水,两岸花柳环绕,处处花香柳翠,一任自然的宜人景色。沁芳桥的建筑样式是比较独特和讲究的亭桥结合式,石质三港,桥上建亭,大约是方亭,有栏杆榻板可以休息,亦做观风景之用。此种样式似从侗族的风雨桥演变而来,戴志昂说与北京颐和园的荇桥形式相似,建于乾隆年间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当是同类中更独特的一个。</h3> <h3> 从桥的位置看,它应是进入园中的第一个真正景点,同时桥上视野开阔,也是园中一观景的佳处,根据后文描写此桥处在潇湘馆和怡红院之间,故此桥的位置既独特又重要。《大观园图说》说“近怡红院为园中出入所必经诸处总路”,脂砚斋道:“此亭大抵四通八达为诸小径之咽喉要路”,而小说也以众多事件凸现了此桥的特殊性。</h3> <h3> 据有人统计小说中发生于此桥的大小事件共有一二十件,如宝玉受紫鹃气在此发呆,遇邢岫烟在此写答妙玉帖,黛玉闻傻大姐说宝玉娶亲诸事等等。那么作者这样的安排有何用意呢?小说十七回中关于沁芳桥命名的一段描写,熟悉作者原意的脂砚斋便于此下批道“新雅警醒”,以提示读者不可不思。很多学者认为“沁芳”与“怡红”之意同,都是关涉小说本旨的点睛之笔,我们也可结合作者对沁芳闸桥的设计再进一步分析。</h3> <h3> 沁芳闸是大观园水的源头。十七回众人说着“至一大桥,水如晶廉一般奔入,原来这桥便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者。”沁芳闸的位置在大观园东北角山坳间无疑,这里地势较高,利于修闸蓄水,管制流量。脂砚斋说:“写出水源,要紧之极,……此园大概一描,处处未尝离水,盖又未写明水之从来,今终补出,精细之至。”这座桥的样式更独特,规模亦自不小,属于一种园林中少有的桥闸结合式。此闸宝玉名之“沁芳闸”,大桥也即“沁芳闸桥”了,闸上通行,桥下放水,人在桥边或桥上都能看到闸水如珠帘一般奔入,闸桥的附近是一片桃林,正是风景这边独好。</h3> <h3> 大观园的水从东北这座闸流入,后由人工分几股流经园中各处,它的主干则经过沁芳桥,最后所有的水又汇集到东南的怡红院外流出。虽然我们于大观园水系的具体走向还不十分明了,但作者对水源流的这种布局显然是精心设计的。小说叙述众女儿搬入大观园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黛玉葬花和宝黛共读《西厢》,这是红楼梦中最感人的故事之一,其地点正是在沁芳闸附近的桃花林中。一段千古痴情的恋爱故事,一起共同葬花的怜悯、同情与痴心,他们一个主张把花抛进水中,任他花自飘零水自流,一个则主张把花埋葬起来,因为“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是干净的只一流出,有人家的地方,什么没有,仍旧把花糟蹋了。”这里山石、桃林、落花、流水、葬花人等一组意象,以及后来黛玉吟唱于此的《葬花辞》,都无不具有象征意义并充满了悲剧的预兆,这是否是对“沁芳”之名最形象的解释呢?</h3> <h3> 大观园中的翠烟桥是一座单拱石桥。在《红楼梦》中,只说翠烟桥在潇湘馆到怡红院的路上,对其形制并没有详细的描述。翠烟桥在小说中仅出现于第二十五回,“小红便走向潇湘馆去,到翠烟桥,抬头一望,只见山坡高处都挂着帷幕,方想起今日有匠役在此种树。”小红是从怡红院去潇湘馆拿喷壶过的这座桥,说明桥在潇湘馆和怡红院之间。小说交代怡红院和潇湘馆是大观园最相临的两处院子,平日两院人物往来走的都是沁芳桥,而过沁芳桥也是宝玉去其他姊妹处的主要通道,这一点小说描写的一丝不苟。当然绕道沁芳闸桥也是一条路,只是这条路更远更不方便。</h3> <h3> 翠烟桥的命名也非常富有诗意,名字似取自古人“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诗句,或许正是当初宝玉试才题对额时所拟定也未可知。</h3> <h3> 人站在桥上看风景,下有溪水潺潺游鱼嬉戏、山有青烟袅袅,山上植树,山坡放养着鹿等动物,桥与四周的景色贴切并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h3> <h3> 藕香榭在中心湖的南岸,是由水榭、亭台、曲桥、竹桥构成的一组建筑。在《红楼梦》中,藕香榭既是大型娱乐场所,又是戏剧演出的舞台;探春在这里创建海棠诗社,办螃蟹宴,贾母在缀锦楼观看过这里的演出。</h3> <h3> 《红楼梦》中对藕香榭的描述为:“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众人)一时进入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箸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盂各色茶具。……(贾母)一面说,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命人念。湘云念道: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见于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h3> <h3> 藕香榭是一个建筑群,而不是单一一个水榭,这个建筑群由水榭、小亭子、曲廊和曲折竹桥所共同构成,四面荷花盛开,不远处岸上有两棵桂花树。另外,惜春的住所“暖香坞”离藕香榭不远,大观园中的人去惜春处总要“穿藕香榭,过暖香坞来”。海棠诗社中惜春就以“藕榭”为自己的雅号。</h3> <h3> 藕香榭的柱子上也有一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写的就是藕香榭周围夏日的迷人景色。藕香榭的位置与冬天赏雪的芦雪庵和秋天赏月的凹晶馆同在一条岸边,它们各个相距都不太远,这一带风景依山傍水,在布局功能上似是大观园以玩水、钓鱼、赏月、观赏荷花和桂花为主的风景区。三十八回既描写了众女儿在藕香榭吃螃蟹赏桂花赋菊花诗玩乐赏景吟诗的风雅生活,小说中还有几次最盛的诗会和聚会也是在这几个地方展开的。</h3> <h3> 接下来的蜂腰桥在小说中凡两现:二十六回小红去蘅芜院取东西,“刚走至蜂腰桥门前,只见那边坠儿引着贾芸来了。”以及四十九回宝玉在芦雪庭附近隔水“只见蜂腰桥上一个人打着伞走来,是李纨打发了请凤姐去的人。”二十六回回目也用了这个名字:“蜂腰桥设言传心事”。判断这座桥的位置可从这两次的描写入手。二十六回坠儿领着贾芸到怡红院,应是从大观园后角门穿整个园子而来。小红刚走至蜂腰桥门前,不期然的碰上了贾芸,可以确定桥距蘅芜院还有一段距离同时也是必经之路。再从四十九回的描写看,桥象在从稻香村去往正门走的一个方位上,因为宝玉看见人从稻香村出来,想来距离不会太远,方位也应大体不错,所以这座桥的位置很可能就在稻香村附近的溪流上(稻香村的取名缘自于“柴门临水稻花香”的诗句)。另外此桥可判断为一交通枢纽和较大型的拱桥,下可以通航。</h3> <h3> 蜂腰桥的命名十分奇特,有人说命名出自古诗“闲看鱼鳞赤,近观蜂腰细”,并指出桥附近是观花钓鱼的风景小区;也有人说此桥建在一处水窄形状似蜂腰的地方故名;太平闲人说:“此桥名目即从上回‘逢五鬼’出,犹言逢妖也。”在结构上二十五回的宝玉遇难确也构成了对后文故事的隐喻,但我们认为“蜂腰”的命名似更是“逢夭”的谶语。二十六回的故事上半是贾芸和小红的设言传情,下半是宝玉黛玉的爱情,贾芸和小红的故事后文没有了结果,而黛玉和宝玉的爱情也以悲剧告终。又“蜂腰”是古典诗歌理论中的一个术语,是律诗对仗的变格之一,用此格写成之诗称“蜂腰格”或“蜂腰体”;另外“蜂腰”又是格律诗 的一种病,如五言的“仄仄平仄仄”是作诗要避免的,以作者对古典诗歌的谙熟当不会不知这个规则,因此以“蜂腰”命名从故事内容看确隐指了一定的意义。</h3> <h3> 此外在蘅芜苑附近有一座折带朱栏板桥,这是一座平板折桥。这座桥连接的蘅芜院是薛宝钗在大观园中的住处,园里去蘅芜院的路除了折带朱栏板桥一条路之外,四十回叙有船行至花溆箩港也可到蘅芜院,另外还有二十六回小红去蘅芜院走的蜂腰桥一路(有人误把蜂腰桥当成了折带朱栏板桥是没有根据的)。薛宝钗在大观园住所的位置最近大观园正殿似在其右,而与其他姊妹的住处相隔都较远并且有水界开着,它的主色调是白色和黛色,显得朴素幽深,在功能上与大观园正殿等主体建筑似处在一个风景区。这一安排无疑跟冷美人薛宝钗的性格和结局有很大关系,那么出现于第十七回游园的这座折带朱栏板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作者是不是也另有一番用意呢?</h3> <h3> 滴翠亭是建在水池中的一座漂亮亭子,亭子四面俱有游廊曲桥与岸相连,二十七回叙述了春末夏初发生在这里的一个故事,宝钗因避宝黛之嫌从潇湘馆出来,忽然看见“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想扑了来玩耍,于是一路追赶上了滴翠亭。</h3> <h3> 此处十分僻静,连接滴翠亭的游廊曲桥造型与其他桥梁又自不同:其一它是一种游廊和桥相结合的廊桥形式,既曲折于水上又有防雨防晒的功能,其二是滴翠亭的四面均各有一座游廊曲桥与岸相接,这样几座样式独特而又典雅的廊桥与滴翠亭共同组成了大观园一道亮丽风景,这恐是大观园里造型最优美的一座桥梁了,只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却与它极不相谐。</h3> <h3> 听到了小红和坠儿关于偷情的谈话恐被发现,于是借追黛玉之名使了金蝉脱壳之计逃过,却把听人墙角的罪名安在了林黛玉头上,其反应之机敏实可敬,但其为人与四通八达的游廊曲桥能无关涉乎?</h3> <h3> 最后一座是怡红院内水池上的一座白石板小桥。四十一回刘姥姥因多酒误闯怡红院,“只见迎面忽有一带水池,只有七八尺宽,石头砌岸,里面碧浏清水流往那边去了,上面有一块白石横架在上面。”怡红院里有小溪流过自照应了十七回贾珍细说大观园水源流的话,这里的白石横架即是一跨水接岸的石板小桥了。我们知道怡红院是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居所,其建筑的精巧别致和富丽华贵比别处自是不同,但这座白石板小桥却十分朴实的跨在水池的两岸,与其它华丽的描写形成了鲜明对比。</h3> <h3>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大观园里的这七座桥梁, 虽然这些桥并不是大观园的主体建筑,但通过我们的描述不难发现,它们的大小、高低、长短、曲折、质地等无一雷同,无一重复,尤其它们随物赋形,溶形于景的造型和周围的景色和谐一体,构成了优美的意境,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为大观园的景色增添了不少风光。即如这些桥名字的命名一些自然质朴优美,一些也喻有深意,无不体现了作者精心的园林艺术构思和匠心。</h3> <h3> 在大观园发达的水系上, 这些起沟通连接作用必不可少的桥梁,更被作者巧妙的设计在对大观园的几次不同侧面的皴染描绘中。</h3> <h3> 第十七回大观园建成时宝玉等人的游园描绘了其中的三座:沁芳桥、折带朱栏板桥和沁芳闸桥,是大概一写;在众女儿搬入大观园后的不久,作者又通过怡红院丫鬟小红的活动描写了其中的三座:翠烟桥、蜂腰桥、游廊曲桥(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回);而在以后的故事里又夹叙了两处:曲竹桥(三十七回)和白石板桥(四十二回)。如此一描则大观园里的交通便似明晰起来,有了桥,作者写起来便觉得一丝不乱,当然如有人要试图在大观园中给这些桥以确定的位置,相信仍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以我们的猜测作者也正未必要我们明了这些桥的确切地点,给它画出一条明晰的旅游线路图来。</h3> <h3> 另外我们应更清楚,以大观园之大水系之发达,其中的桥梁当不止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这么几座,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写之写,胸中自有丘壑万千。其实及如作者对大观园的描写又何曾十分精确过,早期的学界曾就大观园的大小方位交通诸问题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不是事出无因的。</h3> <h3> 大观园是一座有着浓郁民族特色和传统的古典庭院式园林,它的特点是将一个个独立的院落散布在园林中,将园林住宅化,住宅园林化,这也是我国园林发展到明清时期的趋势,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二者合一的园林理想,也反映了我国传统园林的实用性功能和它的不无封闭性的特征。</h3> <h3> 但大观园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它更是作者为着小说叙事隐喻而创造的人间仙境,它是贾宝玉和众多女儿们独立于贾府之外的乐园,关于大观园的理想色彩前人已有诸多论述,兹不赘述。</h3> <h3> 那么大观园中的这些桥除了它们起串联各个庭院景点、担当交通和切割大观园的空间布局的实用功能之外,显然他们也都有着一定的象征隐喻等叙事功能已如前面所述,这确是我们阅读红楼梦所不可忽视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