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许多事物能发现它,能与它相遇,纯属偶然。昨天,我在自己不经意间又登上了高高的渔洋山,多了一份意外的欣喜。</h3><div>起得早出门也早,本想去蒋墩看看,看看当年渔洋山北坡下的那条小公路是否还在,是否还能通过它去昙花庵作一次美好的旅行。</div><div>我来到了蒋墩,站在那个五路交错的大转盘的路边,试图找到这条小路,但是那里变化甚大,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一个北字。我还是向几位当地的老妇打听,她们指着转盘西侧的一条路说,昙花庵所在的地方叫渔洋里,这条路原来是通往那里的,可惜现在已经被挖断了,没车也没人走了。但他们得知我准备步行而去时,又对我说,你可以试试,人走可能还是行的。</div><div>于是,我走上了这条路。</div><div>这条山间的林中小路,确实已经被完全废弃了,没一辆车,也没一个行人,路面上全是坑洼、乱石、垃圾,且越走越荒,到后来路的模样也没有了。</div><div>我想,去昙花庵肯定不行了,但脚步没有停下,想摸清楚这条路到底还能去什么地方。</div><div>走着走着,看到前方有一条新建的大道,路上汽车穿梭,如风驰电掣。</div><div>我加快脚步走向这条大道,准备顺着它再返回蒋墩地域。</div><h5><br></h5> <h3><br></h3><div>走了不多时,突然发现左侧山坡上有一扇敞开着的铁铸大门,我走上山坡进入大门,眼前竟是一条崭新的柏油道,只见它穿山越岭,伸向山巅的深处。</div><div><br></div><div><br></div> <h3>这条柏油路从下至上的宽度,始终保持着一致,足够两辆汽车的交会;路面铺设得平坦规正,人走在上面很为舒适;路面的颜色――中间为黑色,两侧为红色,两色之间有白线分隔。</h3><div><br></div> <h3>路面的这种色彩,虽然曾似相识,但当时的我没有多想,只想这条路肯定能通到什么地方。便顺着它向上走去。</h3> <h3>路两侧的山坡上都是茂密的树林。</h3><h3>时见躯干挺拔、枝叶苍萃的老松树,如诗如画,由我一人独赏。</h3> <h3>走了一段时间才看见两个人,他们正在路边搭建一个竹凉亭,我似乎感到他们非常亲切,同是“深山中的寂莫之人”啊,我上前询问,这条路通到哪里?他们说他们也是来打工的,通到哪也不清楚。</h3> <h3>走着走着到了高处,发现了东南面山下就是蒋墩和太湖大道蒋墩路段,远处是太湖。</h3> <h3>走了一段,又看到大山西北方的太湖和山坞山湾,朦朦胧胧,烟波浩渺。</h3> <h3>发现一个已建好的竹凉亭,地上有空的矿泉水瓶和食品袋,可见我不是第一位到此一游的访客。</h3><h3>向前走,继续我的旅程吧。</h3> <h3>走着走着,转了一个弯突然看到高处有个楼阁,好不“面熟”,这不是渔洋山山顶的渔洋阁吗。原来,我来到了渔洋山的山巅,心里一阵欣喜。</h3> <h3>再往前走了一段路,快到渔洋阁了。一道铁门拦住了去路,铁将军严格把关没一点松动。</h3><h3>我想,既然有路将我引到这里,肯定有个可以穿过去的地方,细看大门边上的铁丝网真有一个被人拉开的豁口,于是,我先大喊一声:喂,开门。见无人应答,便穿了出去。</h3> <h3>我来到渔洋阁下,回望来路,突然想到不知在哪里看到过一条消息,说渔洋山要建健身步道了,我脚下走的这条路岂不就是!</h3><h3>这条消息我没有特别地去记忆,几乎完全忘了,现在竟然会突然依稀地在我的脑中冒出来,让我豁然开朗,真有点神奇。</h3><h3>碰到几位渔洋山的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沿着这条新路再朝前往山下走,就是桃花源――渔洋山公园的大门处。</h3> <h3>站在山上望太湖大桥</h3> <h3>下山去渔洋山公园的大门时,我没有继续走这条新建的健身步行道,而是选择了一条树荫遮日的古道。昨天太阳很辣喔。</h3> <h3>野杨梅,很解渴。</h3> <h3>顺着古道往下走,快到山下时,与健身步行道又相会了。</h3><h3>它的路面全部是红色的了,真是鲜艳夺目。</h3> <h3>大门口到了。</h3> <h3>走出渔洋山的大门,来到太湖大道上,看到大门口的左边又有一扇大铁门,这正是渔洋山健身步行道的另一个出入口。</h3><h3>从健身步行道蒋墩出入口,到渔洋山山巅,再从山巅到这个出入口,估计有十公里左右的路程。</h3><h3>偶然发现了这条新路,并顺着它不知不觉地登上了渔洋山,对我这个七旬老汉来说,也是一份意处的收获,并由此自得其乐,毕竟没有多少人知道它走过它。</h3><h3>但愿喜欢游山玩水的朋友也能发现它。</h3><h3><br></h3><h3> (再 见)</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