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大地的孩子也~!它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它凝聚着祖先的心血。它洋溢着中华的文化。它象征着未来的财富。

北国风光

明成化青花瓷<div>明成化青花瓷是汉族传统名瓷,分官窑,民窑两种。明成化朝(公元1465—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年号)历时23年,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全面恢复正常,是汉族陶瓷烧造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div><div>成化青花可谓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代表。其器突出特点是玲珑秀奇、端巧工细,后人对其评价颇高。成化青花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成化初年所制,各方面都与宣德青花相似,尤其是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更难与宣德青花区分;另一类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为主要特征,是成化青花的代表</div> <h3>成化皇帝</h3><div>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宪宗(1464至1487年在位),后更名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div><div>朱见深本为太子,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即帝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div><div>朱见深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宽免赋税、减省刑罚,社会经济渐渐复苏。[1]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div><div>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div> 大明成化年製,青花龙纹穿枝莲高足碗!<div>高度10.2厘米,</div><div>底径4.5厘米,</div><div>口径15.5厘米。</div> 成化皇帝朱见深,明朝第八任皇帝。<div>父皇的沉浮铸就了他的不幸,陪伴他的养母和宦官是他最依赖的人。他是史上出了名的痴情皇帝,一生迷恋比他年长十八岁的万贵妃,她是朋友、情人、母亲和保护者;他一生任用的宦官,既有乱政的汪直,也有正直的怀恩。政坛上,他默默无闻,无所作为,却也无意间“缔造”了一个充满活力、极富特色的明朝新时代。</div> <h3><font color="#010101">胎体轻薄,光照透影,发色淡雅,玲珑剔透。</font></h3> <h3>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长子。初名朱见浚。景泰三年(1452年)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h3><div><br></div><div>于天顺八年(1464年)登基,年号成化。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div><div><br></div><div></div> <h3>“戗金”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根据《髹饰录》(明•黄成著、杨明注)记载,“戗金,鎗或作戗,或作创,一名镂金、戗银,朱地黑质共可饰。细勾纤皴,运刀要流畅而忌结节。物象细勾之间,一一划刷丝为妙……”黄成界定了戗即是对漆膜表面“创破”之概念。“忌结节”明确了“运刀要流畅”的审美追求。“朱地黑质共可饰。”说明戗金朱地、黑地二者皆美。</h3><div><br></div><div>  追本溯源,戗金最早记载者有“戗金银诸法,出自朱尊度《漆经》。今朱书已佚……”“第一部见于著录的专书是五代朱尊度的《漆经》(见《宋史•艺文志》)惜早已失传”。那么,戗金最古的出土文物有否?让我们心生好奇。由此可见判断,中国漆艺已有八千多年历史。</div> <h3>大明成化年製,鲜红釉戗金,龙纹碗。</h3> <h3><br></h3><div>万历(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万历前期,张居正主导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div> <h3>北宋的灭亡,往往归罪于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这六大奸臣,后来有人将他们合称“北宋六贼”。他们贪赃枉法、横行霸道,北宋末年政局昏暗、百姓水深火热。但罪魁祸首应该是他们伺候的主子:宋徽宗赵佶,这位中国历史上书画水平堪称最高的皇帝,正是由于他的堕落和奢靡,造成了文恬武嬉、朝廷软弱,加速了宋朝倾頽,最终灭亡。</h3> <h3>钧瓷</h3><div>钧瓷,河南省禹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div><div>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div><div>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它独特的窑变艺术,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点</div> <h3>宋瓷介绍</h3><div>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div> <h3>磁州窑黑釉多元文化刻形象图文葫芦瓶</h3><h3>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