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习诗词

不老松

<p>我在学生时期就对古诗词有所爱好,但由于历史原因,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参加工作之初,从事文秘工作,利用有限的条件,自学格律诗词知识一段时间。后因忙于工作,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没有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前些年退休了,在休闲中重温旧爱,边学边写,也陆续创作了一些格律诗词习作。用自己的拙笔,运用格律诗词的体裁,讴歌家乡的山山水水和旅游胜地的美丽景色,抒发情怀,从而也使退休生活更加充实有趣。几年来,已创作唐诗宋词习作超百首。其中,在徽刊公众号平台刊登发表的唐诗宋词原创作品七十多首。在学习中,我懂得了格律诗词讲究平仄韵的要求。绝句和律诗的每一句子都是律句,由四种不同的律句的不同次序排列,组成了绝句的十六种格式,律诗也然。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体裁,其句子实际也是律句,只不过字数有长有短而已,故也称长短句。另外,宋词有特定的词牌词谱。每一首格律诗词,首先要求应符合格式和词谱对平仄韵的规定,在此前提下再论意境等。由于我的功底浅,故至今我在学习中比较规范地按格式要求习作。在句子的平仄方面,严守"二四六分明",至于"一三五不论",能掌握"孤平抝救"的方法,防止出现孤平的问题。关于抝句的其他抝救方法,几次阅读后感到较难操作,故尚未掌握。</p><p>近日,在一次微刊公众号征联中,出句是"晓月清风映荷韵",我的应句是"幽林曲径奏松涛"。过后,我对出句第六字应仄而平提出是否出格的疑问。经老师指教,再重温王力教授的《格律诗词概要》有关章节,我又有了收获。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在"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即"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格式的特点是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但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在唐诗的律诗中很常见,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有这种格式,故也是正规的格式。</p><p>知识一经掌握,必有用处。前天,我阅读了文友朱先生在微刊公众号《饮兰楼》发表的文章,即巜人生曼妙风景,来自心境自如》。真是一篇高水平,充满哲理和正能量的佳作。读之受益匪浅。读后有感,我仓促之间作一诗赠之。诗作如下:</p> 习作的第三句"笑傲江湖学苏轼",就是上述的那种特定句子格式。本来这一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在这里用典"苏轼",苏是平声字,但前面用学(入音字仄声)字,就没问题了。<div>第二天,我再阅习作,又觉得问题不少。虽然平仄韵合格,意境也勉强可以,但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首句"红尘滚滚东流水"',句子的上下段字义联系不紧凑,表达的意思不明确。二是重复字太多了,两个自字,两个初字。三是尾句押韵总觉得有点湊韵的味道。</div><div>经思考后,对诗作进行修改如下:</div> <h3>现在定稿,存在的三个问题总算解决了。尾句用典"大江东去",紧接"壮征途",既有一定的气魄,又紧扣前句"学苏轼",且切合朱先生正值盛年,位居要职的实际,又解决了凑韵的毛病。</h3><h3>余在学习中,浅薄体会。敬请方家指教。</h3><h3> 2018年6月11日记</h3>